【勁報】成大環境永續與教學承諾拿下佳績 社會參與面向表現搶眼

 內容轉貼自成大新聞,連結請參考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kEZPe3q





【勁報/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2023年「天下USR大學公民」調查最新榜單出爐,在公立一般大型組(6000人以上),國立成功大學位居榜首;「近年USR(大學社會責任)已是成大校務推動與發展的首要核心元素,並以 SDGs 為主軸,全力發展全校師生社會意識與實踐力,而這也成為大學與社會永續發展的關鍵助力」。成大校長沈孟儒說,其實從前校長蘇慧貞時代開始,就奠定社會影響力為治校重點,而永續延續能量只會愈來愈搶眼。

今年「天下USR大學公民」調查共針對145所大學發出問卷,最終有116所學校回卷;這份調查兼容環境永續、社會參與、大學治理、教學承諾4大構面,是國內構面最完整,也最具分量大學公民責任成績單。

天下雜誌報導指出,成大在減碳有亮眼表現外,社會參與和保育作為也不容小覷;已有20多年歷史成大鯨豚救援團隊,是南部最重要鯨豚搶救團隊,也是大學守護生物多樣性表徵;而成大能在USR上有活躍表現,靠的正是如鯨豚救援團隊一般,善於發揮系所特色,與在地環境與社區共好團隊。

天下雜誌報導分析指出,成大在2019年曾取得「天下 USR大學公民」調查公立組冠軍,今年重回公立一般大型組第1名寶座;究其原因,除環境永續與教學承諾拿下榜首佳績,社會參與面向也有不俗表現;於4月底公布教育部USR計劃最新一期結果,成大獲補助件數就有4件。

成功大學今年共有4個計畫通過教育部第3期(112-113年)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USR ),分別是由教育研究所董旭英教授主持「相伴2026:互為主體、互利共好、底蘊再創 」(永續發展類國際合作型);生命科學系蔣鎮宇特聘教授主持「臺南400年:從倒風內海到東原山林溪北傳統特色產業升級之路:復振與新生」(永續發展類特色永續型);都市計劃學系張秀慈副教授主持「惡地協作 2.0:H.E.A.R.T.串起共學、共做、共感淺山心生活」(大學特色類深耕型),及建築系張珩特聘教授主持「長短樹下的微風-環境療癒場域之建構」(大學特色類萌芽型)。

成功大學在執行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計畫涵蓋5個社會實踐主題,包含「知識技術轉譯」、「文化底蘊再創」、「社會永續智庫」、「跨世代新人才」以及「共融友善環境」;這5個主題是成大實踐USR核心精神,針對臺灣社會面臨挑戰提出解方,更是出自於對南臺灣產業特質及生活特性深刻理解,實踐與地區和諧共生永續性發展。

沈孟儒校長表示,成大以教育躍升帶領,深化對社會貢獻廣度,以培育人才與創造知識作為大學使命基盤;有系統且持續地建構大學生盡社會責任核心概念,推動大學與社會連結,培養人才實踐精神,進而達成以學術行動力關懷社會目標;成大也積極建立與全球大學USR國際連結及場域合作,開發全球永續發展之國際議題。

成大社會創新型USR資源中心召集人陳玉女副校長表示,成大自2016年起由蘇慧貞校長開始推行跨領域合作計畫,推出「踏溯台南」跨院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從而開啟參與推動成大USR實踐契機;如今「踏溯臺南」跨得又更大了,從大學端到城市端,九大學院都要走出校園跟城市地方文史工作者、文化機構去媒合,必須合作領域相當多。

陳玉女副校長表示,USR需要深層的研究才有辦法提供深化的教育或提出實質研究觀點讓政府、各個單位團體在落實政策時能有所依循;而要跨領域則必須要有專業核心價值,才知道自己所需要的是什麼;因此,USR實踐在跨領域合作交融過程中,也會慢慢增強老師自己教學研究內涵。

再來,「人才培育需要透過社會實踐來了解所學要如何應用。」陳玉女副校長表示,成大人才培育強調與現實結合,透過USR實踐成大希望培育的是具有公民力學生,讓學生可與世界嫁接、與社會連結,真正落實大學社會責任;因此「學生必須要有人文關懷,也就是他要有溝通能力、他要有同理心,能去感受這個地方發展過程與困境,才會想去服務它、提升它。」(國立成功大學提供照片)


Share: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

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