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紀錄】以藝術為導向開發自然為本的 「綠色社會處方」實現淺山部落創意福祉(下)

(文/唐偉婷;攝影/唐偉婷) 如何應用藝術方法促進健康福祉,可以從創造力談起,心理學上對創造力最常見的定義著重於創造物上[1],創造力並沒有單一、統一的定義,然而每個人都有創造潛能且高度個人化的,近年來興起的共同創造,則認為創造是協作出來的,個人創造行動中或多或少有他人有形或無形的參與,當我們選擇產生許多可能的解決方案,而非尋求單一最佳解答時,有助於支撐創意產生的認知運作,可以說創造力與擴散性思考息息相關[2]。西元2000年紐約州修法通過,正式命名各種藝術治療並稱之為「表達性藝術治療(expressive art therapy)」或「創造性藝術治療(creative...
Share:

【課程記錄】「成大 Book 一市移動圖書館」課程成果發展會與小組靜態成果展

(文/張睿涵;攝影/課程學生)  [成大 Book 一市]移動圖書館通識課程在12月17日於成大圖書館舉辦成果發表會,並且至2025年1月9日有課程靜態成果展,呈現各小組獨特的教案與執行收穫,由成大藝研所暨戲劇碩士學位學程馬薇茜副教授帶領「七慣成習、藝起竹夢」小組在11月30日前往高雄市內門區溝坪國小進行教案實踐,活動結束後小組成員們如火如荼的準備接下來的成果發表會與靜態成果展,匯集教案設計的發想、設計、執行的心路歷程、照片與總心得布置成精美的展區並且準備精彩的扯鈴以特別的方式吸引觀眾的目光。(發表會當天小組成員進行扯鈴表演)這學期的課程中,成大的學生們需要帶入小朋友的角度設計課程使課程有趣且簡單,培養的想像力、創造力、執行能力等,並且學會換為思考,同理他人,儘管大學生們以小老師的身分前往學校與小朋友見面,但他們身為教學者的同時也是學習者,「七慣成習、藝起竹夢」的成員們從中收穫匪淺,統計系陳宇紘同表示除了精進教學技巧與維持氣氛等能力,還需要快速分析突發狀況並想出解決方案,從教學實踐中體會到「不斷更新」的概念—在遇到問題時,不僅要接受挑戰,還要學會從中學習並調整自己,不斷成長;電機系洪慈薇則表示教學使她更加深刻的感受到「雙贏思維」的理念,除了可以訓練自己言語表達能力,小組教案還可以讓小朋友學習額外的知識,雙方受益非淺。(展區布置)此外,課程中小朋友們的觀點、想法與行為也成為成大同學們學習的重要部分,資訊系林清弘同學表示與小朋友的互動中可以發現彼此不一樣的觀點和想法,體會到「知彼解己」的精隨,除此之外,有一位小朋友在道別時將喜愛的彈珠送給他,令他十分驚訝及感動因為偏鄉的小孩擁有的東西不多,這促使他反思為什麼擁有許多的我們會吝嗇「給予」而只想要「擁有」,遠不及一位「一無所有」的小朋友大方?在扯鈴教學中,化工系鍾博勝同學看到小朋友不怕失敗,不斷嘗試,貫徹「以終為始」的模樣令他十分感動,想起小時候也曾一無所懼,迎面所有困難,期望自己也能無畏且樂觀的面對未來的挑戰,醫技系陳彥賓同學認為自己應該如同這些小朋友一樣「主動積極」追求更優秀的自己,不應該因為擔心失敗而駐足不前。(和觀者分享成果)光電系張瑋芝、護理系高逸芸、醫技系陳閔臻同學們表示因為成大師生發揮各自的能力準備這次的服務活動,表現出「統合綜效」,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因此當天的行程能夠順利進行,營造美好的體驗與經歷,在每個人的內心留下寶貴的回憶並且幫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七大習慣的精髓,不分系江守恆同學表示由於第一次設計教案並執行,過程中充滿許多挑戰與困難,但同時也發覺自身的可能性使他未來願意積極參與社會服務的活動。 [成大...
Share:

【課程紀錄】「成大 Book 一市」移動圖書館 地方創生的知識循環

本學期課程以「地方創生的知識循環」為核心理念,結合課程與計畫執行。什麼是地方創生的知識循環系統?這是一個將內門在地文史知識轉化為適合小學生教案的過程,透過成大歷史系《史蹟勘考》期刊的調查發表,展現大學作為「知識生產地」、「知識轉譯地」和「知識傳播地」的三階段知識永續循環。課程由創產所楊佳翰教授帶領,邀集10位跨科系、年級的大學生共同參與。    課程前期目標主要為設定主題,以成大歷史系《史蹟勘考》期刊的調查發表中的26篇文章,讓同學分別以「知識性」、「難度」、「趣味性」、「生活可及性」以及「未來時代意義」的向度去分析、討論與篩選關於適合帶到教學現場的內容。最終依照同學們的興趣選取了6篇文章:(1)內門地區水果產業發展始末淺析、(2)內門區常民水生活調查報告、...
Share:

【臺日聯盟電子報】2024竹論壇:探索竹林的另類經營之道-公私協力的潛力與機會

 內容轉貼自臺日聯盟電子報,連結請參考https://tja.center/zh-TW/newsletter_units/97〔文/林玲安專案經理、蔡佩澐兼任助理 〕惡地協作團隊長期關注西南淺山莿竹產業的發展,在多堂課程中探討惡地莿竹產業議題作,近期在「永續都市與地方行銷實習」這堂課中,學生藉由訪談、田野調查、工作坊、內部二手資料蒐集與分析等方式,發覺地方面臨乾旱天氣引發竹林火災、莿竹分布在國有林地未能有效管理、莿竹老化使水土保持功能降低易倒塌等,這些議題不僅只是在地竹產業沒落的困境,而是竹林的經營管理需要有跨單位、跨領域的新思維與做法,因此今年九月本團隊舉辦「2024竹論壇:探索竹林的另類經營之道-公私協力的潛力與機會」,探討南部竹林經營管理的創新思維與實踐,並邀請產官學界代表分享公私協力的經驗,進一步了解在...
Share:

【臺日聯盟電子報】喚醒在地新生機:成大創聯的創新實踐

 內容轉貼自臺日聯盟電子報,連結請參考https://tja.center/zh-TW/newsletter_units/98〔文/莊笙揚 NCKU EA 第九、十屆會長 〕 本文旨在介紹成大創新創業聯合會(創聯會)於左鎮地區執行創新行動方案的全貌,整個時程歷時一年半,共分為四個階段:跨域協作的啟動、議題發掘、方案設計與驗證,以及創新實踐的延續。以下將依時間軸逐步解析每個階段的重要進展與成效,並反思共學共作的經驗。 成大創新創業聯合會,一直以來便是以「你不一定要創業,但你一定要有創業家精神」來推動校園創新精神的風氣,我們的拿手絕活便是運用創新思維來解決現有難題。當創聯會遇上缺乏活力的左鎮,又會有甚麼生機被喚醒呢? 第一階段:跨域協作與地方創生的起點 過去的創聯會嘗試過從學生自身遇到的問題出發,並運用創新思考想出創意又有商業價值的解方,這次的體驗是創聯會第一次被帶入實際的場域,而非抽象議題,我們期望在探索過程中,能獲得更多當地居民的想法、在地團隊的觀察,讓我們的創新動力不再只是空歡喜一場,而是確切的在地實踐。這一切的開始要從張秀慈老師(成大惡地協作USR主持人)介紹我們和許明揚—山海屯社會企業的執行長認識說起。 台灣老街建築的保存都曾經歷過段滄桑期,在左鎮與新化,那些老舊的房子在幾乎要被遺忘時,得到了山海屯的關注,透過地方創生的力量,再度被賦予生命。學生們認真地聆聽,也許是因為,我們從未想過,創業可以是為了一片土地的記憶,而不僅僅是商場的利益之爭。許執行長為創聯會帶來了意義深遠的演講,有些人熱絡地提問文化與商業的互助可能性、有些人沉浸在老屋新生的餘韻中久久無法抽離。從這刻起學生心中都產生了一些不可逆的化學變化。圖:許執行長分享《文化領導商業-街區創生與社會設計》第二階段:走進左鎮發現議題隔週,我們啟程前往左鎮。這是我們與左鎮的第一次接觸。許執行長成了我們的導遊,帶領我們穿梭在左鎮的巷弄間,指著那些閒置的空間,說明這些老建築的潛在價值。我們站在小路上,看著歷經風雨洗禮的舊屋,似乎看到歷史在那斑駁的牆上浮現。午餐過後,在執行長的提問下,我們分組討論著:左鎮的公共市場如何活化?閒置空間可以用什麼方式再生?我們開始把這些問題的答案整理成草稿,心中也逐漸燃起讓左鎮煥發新生的衝動。圖:創聯會在許執行長的帶領下參訪左鎮第三階段:共作中的成長結束參訪後,我們花了三周的時間,將這些草稿轉化為具體提案。在工作坊中接受了設計思考的挑戰,從HMW...
Share:

【成大新聞中心】「成大 Book 一市」移動圖書館通識課程成果發表會 看見知識分享的美好

 內容轉貼自成大新聞中心,連結請參考https://news-secr.ncku.edu.tw/p/406-1037-276681,r81.php?fbclid=IwY2xjawHQYD1leHRuA2FlbQIxMAABHbtNNcL2tJ8FA_SIWPnuKW3edOG83gfGNMOJOBHFjHze7WvpL37HxYeIvw_aem_CCP0aVgqmNEVLBKoeDk5kA〔文/孟慶慈、圖/成大新聞中心〕國立成功大學 113 學年第一學期「成大 Book 一市」移動圖書館通識課程 17 日於成大圖書館舉行成果發表會,今年共計到臺南、嘉義、高雄等...
Share:

【研究紀錄】以藝術為導向開發自然為本的 「綠色社會處方」實現淺山部落創意福祉(上)

(文/唐偉婷;攝影/唐偉婷)臺灣西南泥岩惡地,涵蓋臺南市、高雄市之淺山地區,「惡地(Badland)」惡劣的土地,其土壤難以讓植物生存,土壤性質鬆軟,容易受到氣候影響,如風吹雨淋造成侵蝕,地形多陡坡、植被稀疏,猶如荒地的景色。相對日本「里山(Satoyama)」概念,所謂淺山丘陵坡地地區係指高度1000公尺以下,坡度5%以上之山坡地區,100公尺至1000公尺之丘陵與臺地約佔臺灣地形的31%。[1]淺山地帶位在都市與高山間的緩衝地帶,在這個地區的人類活動與動、植物自然資源間的關係密切,是一段人類與自然長期互動下產生的文化積累[2]。英國於2019年設立國家級社會處方國家研究院(National...
Share:

【課程田調】「日治台灣日常生活史研究專題」玉井噍吧哖事件惡地歷史記憶踏查

 (文/林彥宏;攝影/林彥宏)惡地協作計畫與成大歷史系陳文松教授,結合課程進行臺灣南部惡地地形地區已邁入多年,今年度陳文松教授帶領「日治台灣日常生活史研究專題」與「論文寫作與實習(一)」課程之博、碩士學生,地點以臺南市玉井區為中心進行田野調查踏查,共分為113年11月30日與12月08日兩次前往。本次行程主要是參訪玉井噍吧哖事件紀念園區(玉井糖廠)、玉井北極殿和老街區、虎頭山焦吧哖事件古戰場(余清芳紀念碑)、楠西區鹿陶洋江家古厝聚落以及玉井竹圍江家聚落。田調踏查結果豐富,也讓學生以噍吧哖事件為核心,理解並研究惡地地區人文社會和歷史發展。113年11月30日第一梯次田野調查行前大合照。113年11月30日第一梯次田野調查團隊,主要獲得成果是對玉井竹圍江家在噍吧哖事件中,因為虎頭山戰役日軍獲勝,對山下的竹圍江家因誤傳噍吧哖事件中在逃江定躲入其村內,因而遭到日軍砲擊、轟炸毀於一旦,從此沒落的歷史考察。在當日下午有幸遇到竹圍里里長劉木圍先生帶領我們介紹竹圍江家興衰史,並且感慨道:「曾經竹圍江家是『百二門、五落、一門』十分茂盛的村落,如今卻已蕭條。」也說道自己原是楠西區龜丹人,因娶竹圍江家的女兒而落根於此,他也希望能看見竹圍江家再次團結與昌榮,可見劉木圍里長對竹圍土地的熱誠與深厚感情。玉井竹圍里劉木圍里長帶領我們介紹竹圍江家遭日軍轟炸後的聚落遺構。113年12月08日第二梯次田野調查團隊,走訪楠西區鹿陶洋江家古厝聚落時,有幸遇到在台3線聚落路口經營「行動城堡咖啡廳」的老闆娘黃曉芬女士帶領大家解說鹿陶洋江家發展歷史與口述其童年在江家生活的記憶。黃曉芬女士介紹鹿陶洋江家聚落形成背景、建築物上的裝飾意義,以及當年獲得文建會支持重建江家古厝的發展——而當年文建會原先是選定要協助竹圍江家復原,無奈涉及家族內部協調問題,最終資源是投入鹿陶洋江家。而黃曉芬女士與成大淵源頗深,她在退休前曾任成大醫院開刀房護理長,也是現今沈孟儒校長的同事,也算是意外的收穫!黃曉芬女士帶領大家至鹿陶洋江家聚落最高點俯瞰江家聚落。總結兩梯次的田野調查活動,在台灣西南部惡地最東之處的玉井不單單只是個新聞上盛產芒果的小鎮,它承載著淺山、惡地地區從大武壠族原住民的開發、到漢人移入開墾,以及1915年噍吧哖事件發生,日本對台灣殖民政策產生重大變化影響,值得我們深究其中。113年12月08日第二梯次田調團隊踏查虎頭山古戰場與余清芳紀念碑。 ...
Share:
Page 1 of 6612345...66Next »Last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