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紀錄】以藝術為導向開發自然為本的 「綠色社會處方」實現淺山部落創意福祉(下)

(文/唐偉婷;攝影/唐偉婷)

 如何應用藝術方法促進健康福祉,可以從創造力談起,心理學上對創造力最常見的定義著重於創造物上[1],創造力並沒有單一、統一的定義,然而每個人都有創造潛能且高度個人化的,近年來興起的共同創造,則認為創造是協作出來的,個人創造行動中或多或少有他人有形或無形的參與,當我們選擇產生許多可能的解決方案,而非尋求單一最佳解答時,有助於支撐創意產生的認知運作,可以說創造力與擴散性思考息息相關[2]。西元2000年紐約州修法通過,正式命名各種藝術治療並稱之為「表達性藝術治療(expressive art therapy)」或「創造性藝術治療(creative therapy)」,其中強調過程中看重「創造性」(creative)、「表達性」(express)所帶來的治療效果[3],可以是藝術、音樂、戲劇、舞蹈、閱讀、寫作、說故事與遊戲等等使人們的創造力與靈感再度復甦[4],使用創造性、想像力以及自我表達的治療取向,引導創作者面對內心的情緒和經驗。

目前英國正在積極執行與評估各種社會處方箋,也有在大自然中進行書寫或繪畫的活動[5],透過結合自然與藝術兩種方式介入,事實上,將藝術與自然結合在一起是極為合理的,在連結「藝術」與「自然」的思考中,兩者本身都是有機的,人與自然的關係是從自然環境獲得食物、空氣、養分的Input,從自然外部攝入體內,得以延續生命以及身體健康,與自然的互動也會影響個人內心的體驗;而藝術則是透過個人內心對於外在環境、事件做出個人經驗回應的Output,對於經驗到的感受用象徵或符號性的方式透過藝術媒材,將個人內在的情緒或問題具象化,三者之間的互動是一個有機的循環,彼此相互依賴,因此有良好的環境永續與保護,對人類的健康福祉是有益處的,維持自然多樣性也是維持人類尋找多種解決方案的基礎,而在這個運用的過程中,就是以創造力發展的背景,不論是自然或藝術,都能觸及個人內心情感的連結與展現,此一特質能促進個人精神、心智的健康。

圖一:在大自然中打開五感,感受樹木的肌理。樹幹上的地衣則是空氣指標,地衣對空氣敏感,只能在空氣優良的環境中生長。

根據研究指出,人類福祉(特別是正面影響與意義)、環境教育、生態復育和親自然行為可以攜手並進,建議在規劃NBSPNature-based Social Prescribing)可以一起考慮[6],研究中也提及以自然為基礎的務實社會處方其實包含了宏觀(總體)的環境危機、自然保護、中觀(中層)的治理結構、保健系統、社會文化與人口健康以及微觀(個體)的個人健康與福祉等因素。[7]林業署於2020年發布國土生態綠網藍圖規劃及發展計畫成果報告書[8],其中與惡地協作計畫區域重疊的地區為「西南四」、「北高雄惡地丘陵淺山森林保育軸帶(編號27)」,西南四地區指認目的為:保育淺山生態系及里山地景的低海拔生物多樣性熱區,在國有林班地內的原住民保留地或私有地推動聚落友善生產,並營造適合草鴞棲息的草生地環境,減少動物路殺;北高雄惡地丘陵淺山森林保育軸帶指認目的與推動策略提及:結合社區公私協力,擴大環境教育參與機制,里山倡議與地景保育推動、公眾參與及環境教育推廣[9]。就已指出總體的環境保護目標,再透過中層的治理結構、保健系統與地方社區的連結,進而促進微觀的個人健康與福祉,是一個永續健康福祉的生態系,人們的健康福祉利害相關人不僅止於個體、家人、社區、醫病關係、地方組織與政府機構而已,整個自然環境與一同生活在這片土地的植物與動物們都是利害關係人,在思考的時候不只是以人為中心來思考,用宏觀的總體自然保護角度來看,擁有良好的生態系才是更永續的人類福祉。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創新的「自然處方箋」出現,幫助更多人找到健康快樂的生活方式。

圖二:左鎮位於曾文溪自來水源水質水量保護區,保有自然環境,路邊即能看見許多青斑蝶飛舞。

 



[1] Vlad Glaveanu牛津通識課09《創造力》-第一章:定義與評估P21

[2] Vlad Glaveanu牛津通識課09《創造力》-第一章:定義與評估P19P20P23

[3]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淺談藝術治療於特殊教育之應用 P142 http://www.ater.org.tw/journal/article/12-4/free/11.pdf

[4] 表達性藝術治療在兒童悲傷輔導團體療效因子之探討P32 https://jicp.heart.net.tw/article/TCQ2-1-3.pdf

[6] Nature-based social prescribing programmes: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facilitators for implementation-Ch.3.5 Sustainability of the intervention https://doi.org/10.1016/j.envint.2024.108801

[7]  Nature-based social prescribing programmes: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facilitators for implementation-Ch.4 Conclusions https://doi.org/10.1016/j.envint.2024.108801

[8] 林業署 國土生態綠藍圖、國土生態綠網報告書 https://conservation.forest.gov.tw/0002174

[9] 林業署 國土生態綠網 https://reurl.cc/6jbqEM

Share:

【課程記錄】「成大 Book 一市移動圖書館」課程成果發展會與小組靜態成果展

(文/張睿涵;攝影/課程學生) 

 [成大 Book 一市]移動圖書館通識課程在12月17日於成大圖書館舉辦成果發表會,並且至2025年1月9日有課程靜態成果展,呈現各小組獨特的教案與執行收穫,由成大藝研所暨戲劇碩士學位學程馬薇茜副教授帶領「七慣成習、藝起竹夢」小組在11月30日前往高雄市內門區溝坪國小進行教案實踐,活動結束後小組成員們如火如荼的準備接下來的成果發表會與靜態成果展,匯集教案設計的發想、設計、執行的心路歷程、照片與總心得布置成精美的展區並且準備精彩的扯鈴以特別的方式吸引觀眾的目光。

(發表會當天小組成員進行扯鈴表演)

這學期的課程中,成大的學生們需要帶入小朋友的角度設計課程使課程有趣且簡單,培養的想像力、創造力、執行能力等,並且學會換為思考,同理他人,儘管大學生們以小老師的身分前往學校與小朋友見面,但他們身為教學者的同時也是學習者,「七慣成習、藝起竹夢」的成員們從中收穫匪淺,統計系陳宇紘同表示除了精進教學技巧與維持氣氛等能力,還需要快速分析突發狀況並想出解決方案,從教學實踐中體會到「不斷更新」的概念—在遇到問題時,不僅要接受挑戰,還要學會從中學習並調整自己,不斷成長;電機系洪慈薇則表示教學使她更加深刻的感受到「雙贏思維」的理念,除了可以訓練自己言語表達能力,小組教案還可以讓小朋友學習額外的知識,雙方受益非淺。

(展區布置)

此外,課程中小朋友們的觀點、想法與行為也成為成大同學們學習的重要部分,資訊系林清弘同學表示與小朋友的互動中可以發現彼此不一樣的觀點和想法,體會到「知彼解己」的精隨,除此之外,有一位小朋友在道別時將喜愛的彈珠送給他,令他十分驚訝及感動因為偏鄉的小孩擁有的東西不多,這促使他反思為什麼擁有許多的我們會吝嗇「給予」而只想要「擁有」,遠不及一位「一無所有」的小朋友大方?在扯鈴教學中,化工系鍾博勝同學看到小朋友不怕失敗,不斷嘗試,貫徹「以終為始」的模樣令他十分感動,想起小時候也曾一無所懼,迎面所有困難,期望自己也能無畏且樂觀的面對未來的挑戰,醫技系陳彥賓同學認為自己應該如同這些小朋友一樣「主動積極」追求更優秀的自己,不應該因為擔心失敗而駐足不前。

(和觀者分享成果)

光電系張瑋芝、護理系高逸芸、醫技系陳閔臻同學們表示因為成大師生發揮各自的能力準備這次的服務活動,表現出「統合綜效」,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因此當天的行程能夠順利進行,營造美好的體驗與經歷,在每個人的內心留下寶貴的回憶並且幫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七大習慣的精髓,不分系江守恆同學表示由於第一次設計教案並執行,過程中充滿許多挑戰與困難,但同時也發覺自身的可能性使他未來願意積極參與社會服務的活動。

 [成大 Book 一市]移動圖書館系列課程攜手成大的學生們前往偏鄉服務,履行大學社會責任,透過實際的行動去體驗和理解所學的理論,不僅為社會貢獻自己的能力,同時從服務中學習提升自我,呈現教育與服務的真正意義——不僅是給予,更多的是回饋與成長,雖然課程已經結束,相信服務與愛的種子已在同學們的心中悄然發芽成長,並且在未來開花結果將更多種子傳播出去。
(發表會大合照)



Share:

【課程紀錄】「成大 Book 一市」移動圖書館 地方創生的知識循環


本學期課程以「地方創生的知識循環」為核心理念,結合課程與計畫執行。什麼是地方創生的知識循環系統?這是一個將內門在地文史知識轉化為適合小學生教案的過程,透過成大歷史系《史蹟勘考》期刊的調查發表,展現大學作為「知識生產地」、「知識轉譯地」和「知識傳播地」的三階段知識永續循環。課程由創產所楊佳翰教授帶領,邀集10位跨科系、年級的大學生共同參與。

    課程前期目標主要為設定主題,以成大歷史系《史蹟勘考》期刊的調查發表中的26篇文章,讓同學分別以「知識性」、「難度」、「趣味性」、「生活可及性」以及「未來時代意義」的向度去分析、討論與篩選關於適合帶到教學現場的內容。最終依照同學們的興趣選取了6篇文章:(1)內門地區水果產業發展始末淺析、(2)內門區常民水生活調查報告、 (3) 旱水交織的惡地 戰後高雄地區水利發展初探、(4)日治時期高雄州內門地區的畜牧業 : 以內門的豬隻為例、(5)製造內門 從毛豬王國到總鋪師的故鄉、(6)國家與地方的總舖師故鄉 : 內門辦桌產業當代史,等六篇文章,區分成內門水果、內門水資源、 內門 毛豬與總鋪師等三個主題,各主題也分別由3至4位同學共同組成並規劃後續課程。隨後楊教授介紹教學法的入門理論及應用場域,以工作坊形式帶領各組訂定課程大目標與小目標,共同規劃課程教學活動,再以Roundtable方式相互進行課程體驗意見回饋。在超過 12 小時備課演練後,三組依據“Making Thinking Visible” 架構下完成課程目標與體驗式教學框架,並開始投入教材教具的設計製作。



    課程準備過程中除以工作坊方式進行共同備課外,亦於11月5日前往木柵國小進行場勘,最終選擇包括圖書館、視聽教室等四個室內外場地,讓全校 24 位同學可依三組換組的方式,分別體驗三種主題的內門文史創新課程。透過實際到踏查場地,並與木柵國小教務主任張秋月老師進行課程細流演練,並針對木柵國小同學的參與特質與活動經驗,給予本團隊成員關於課程細節設計的回饋建議。如此成大學生方在了解木柵國小方對於課程的期待、事前掌握學生們的情況以及需注意的事項後,回頭再進行修正與課程模擬演練,為實際教學日做足滿分的準備。

    11 月 18 日清早,我們在滿懷期待下出車上課了,感謝所有人的支持協助,讓我們與木柵國小全校同學都得到半天圓滿的創意教學與體驗學習共同回憶,希望這樣的課程已在小朋友心中種下一顆關心在地風土的地方創生種子。回頭開始著手準備安排在成大圖書館的期末展覽,共同討論如何設計策展內容,統整我們課程核心主題且整合木柵國小同學們的創作成果在成果展中與大家分享,讓地方創生與知識循環的模式繼續不停傳承下去。他們設計了四張主題海報,其中一張概述課程核心理念,其餘三張則分別展示三大主題的內容與教學成果。此外,展覽還展示了木柵國小學生的創意菜單與課程影片的QR code,讓參觀者能深入了解這次活動的精髓。展覽於12月17日在成大圖書館一樓開幕,直至1月10日結束,吸引了眾多師生與貴賓參觀。學生們在現場主動向觀眾講解課程設計與活動成果,期望透過這次展覽促進地方創生的理念擴散,並深化大學與社區的連結。

    這門課程也讓學生們重新思考團隊合作與知識回饋的意義。他們表示,與不同背景與科系的夥伴合作,不僅讓大家相互學習、交流觀點,也在轉譯知識的過程中培養了同理心與創意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透過實際的教學體驗,學生們深刻感受到教師角色的專業與不易,尤其在設計課程和管理班級的過程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成長。

課程最後的成果展覽更是一場圓滿的收尾,學生們將木柵國小學生的創作與課程核心主題統整於成大圖書館中,展現了「地方創生的知識循環」的成果。透過這次的活動,學生們不僅傳遞了在地知識,還啟發了木柵國小學生們對家鄉文化的關注與認同,並藉此重新審視自身如何以專業技能回饋社會。





Share:

【臺日聯盟電子報】2024竹論壇:探索竹林的另類經營之道-公私協力的潛力與機會

 內容轉貼自臺日聯盟電子報,連結請參考https://tja.center/zh-TW/newsletter_units/97

〔文/林玲安專案經理、蔡佩澐兼任助理 〕

惡地協作團隊長期關注西南淺山莿竹產業的發展,在多堂課程中探討惡地莿竹產業議題作,近期在「永續都市與地方行銷實習」這堂課中,學生藉由訪談、田野調查、工作坊、內部二手資料蒐集與分析等方式,發覺地方面臨乾旱天氣引發竹林火災、莿竹分布在國有林地未能有效管理、莿竹老化使水土保持功能降低易倒塌等,這些議題不僅只是在地竹產業沒落的困境,而是竹林的經營管理需要有跨單位、跨領域的新思維與做法,因此今年九月本團隊舉辦「2024竹論壇:探索竹林的另類經營之道-公私協力的潛力與機會」,探討南部竹林經營管理的創新思維與實踐,並邀請產官學界代表分享公私協力的經驗,進一步了解在 ESG 等永續議題的應用策略,期望透過本次活動,促進多方的理解和交流,提升對於竹林經營管理的重視與發展,也探尋公私協力的潛力與機會。

圖:本次活動大合照

竹產業轉型及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的合作

現今,傳統竹產業正面臨了諸多困境與但也同時具備轉型的潛力,傳統竹產業如何思考和回應永續趨勢下對於自然碳匯的新需求,以及日本龜岡在生物炭加值應用的國際案例,都值得我們學習。

桃園市復興桂竹產業發展協會櫓祝理事長分享了她重新回到部落了解竹林文化並推廣復興桂竹的過程,隨著科技進步以及竹產業需求的轉變,他們提升知能與技術,學習空拍機、3D建模等新技術來做林地的鑑界,並調整公司各項制度來符合永續相關規範,為永續趨勢提前預備,然而人力減少、高昂的機械和運輸成本仍是現階段沉重的壓力,因此希望尋求同為重視竹林永續管理的企業協力合作,期待能有更多元的經營方式。

圖:興桂竹產業發展協會櫓祝理事長分享
林業試驗所的退休研究員林裕仁介紹今年農業部提出的「竹林碳匯方法學」,提到在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時,竹林經營對碳匯自願減量的重要性。由於台灣竹資源豐富且生長迅速,其固碳能力突出,因此應針對適用條件和土地合格性等結構性要素制定減量方法學,以確保竹林專案的減碳量既可量測又可報告,有助於推動企業與竹林結合的永續發展。

國立中央大學的鄧家洋專案助理則是分享了到日本龜岡市生物炭加值應用的參訪經驗,特別是在設備利用、竹材應用、法規制度三方面都值得台灣學習,促進農業資源的加值運用,而中央大學USR計畫在竹產業中擔任政策倡議和教育活動的推動者,成為國家政策、地方溝通、教育學習的橋樑。

企業ESG談公私部門面向自然正增長之因應與實踐

延續前一個部份談到的竹產業轉型需要公私協力,論壇的第二部分則邀請第一線的企業ESG工作者以及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向大家介紹企業在ESG實務工作中的評估策略,以及公部門正在推行的ESG媒合平台政策。

在企業永續部門擔任永續專員的Yvonne先針對ESG、CSR、SDGs幾個重要的關鍵字做介紹,幫助大家釐清在企業環境中,這些關鍵字分別代表出發點(CSR)、過程評估(ESG)與最終目標(SDGs)。也針對環境、社會、公司治理三個面向介紹許多案例,如:信義房屋與彰化花樹銀行合作建立綠色生態基地,保護瀕危物種和鼓勵員工參與環境保育;全家便利商店推出的「移民工友善服務計畫」,促進性別與身心障礙者的共融;企業高層管理結構需考量永續發展,高經理人的薪酬應與永續表現相連結。無論中小企業還是大型上市公司,推動永續發展已成為增強競爭力的關鍵,因此社區地方組織、政府部門如何在永續發展上相互支援合作,也是企業很重視的方向。

林保署嘉義分署的秘書張雯婷技正向大家介紹嘉義分署目前建立ESG媒合平臺,結合淨零轉型政策及生物多樣性保育,鼓勵企業參與自然碳匯專案,目前啟動的7個專案中,有三家企業已申請自然碳匯專案,如:大埔事業區復育造林計畫保護台灣爺蟬的棲息地,符合SDGs目標並可獲得ESG證書。而竹子作為具減碳及資源循環潛力的綠色材料,期望透過相關政策提升台灣竹品牌知名度,創造新價值,並促進環境保護與生態維護,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圖:林保署嘉義分署的秘書張雯婷技正向大家介紹ESG媒合平臺
綜合座談

在最後的綜合座談中,與談者探討了企業合作及推動ESG專案的策略與挑戰。櫓祝理事長提到,目前ESG媒合平台政策與企業對接仍有許多挑戰,隨著竹產業人力不足的困境,也希望可以與企業和政府一同合作,引入更多資源發展,此外也希望能再進一步瞭解廢棄物處理和就業安全等面向的議題。鄧家洋先生分享與企業合作ESG專案時,由於大家仍都在摸索的階段,如何從現有框架中尋找更多可能性,是現在的挑戰但未來的潛力。林裕仁博士則提到公部門正在研擬碳匯計算的學理依據,也需要像是大學中學術研究單位的參與。Yvonne表示企業在推動自然專案時,會考量企業與當地的地域連結性是否能強化企業回應國際議題、符合永續框架,不同規模的企業對社區合作也會有不同的期待,因此能用雙方理解的語言詞彙對話溝通就相當重要。最後,林保署嘉義分署鄭鈞謄秘書指出今年首次推出ESG媒合計畫,雖然目前成功媒合的企業不多,但未來將增加媒合機會包括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環境教育活動來增強公私協力。透過產、官、學、研、社五方的分享與對話,當天的論壇也為當代竹林的經營管理,共同探尋新的可能與機會。

圖:與談人在綜合座談中回饋提問與分享
竹論壇的味覺體驗

本次竹論壇邀請龍崎社區的烘焙工作室「言心手作」特製兩款融入在地食材的點心,分別是「筍乾鹹蛋糕」以新鮮的青蔥、油蔥酥、雞蛋,加入龍崎職人醃製的筍乾,在古早味鹹蛋糕中增添鹹香脆口的滋味與口感;另一款點心則是「酸筍核桃肉桂捲」嚴選進口麵粉、核桃、黑糖、肉桂手工揉製成肉桂捲,再酌上以龍崎在地麻竹筍、奶油乳酪調製成而成的酸筍醬,風味獨特、甜而不膩。擺盤上也使用百竹園、慕竹閣等在地組織所提供的竹簍、竹籃等容器,並提供參與者使用循環餐具、達到垃圾減量的目的。從選用在地食材製作餐點、竹藝品布置、可重複使用的循環餐具等,都希望舉辦竹論壇的同時,我們也都為融入自然竹材的永續生活盡一份心力。

圖:運用龍崎在地食材製作的筍乾鹹蛋糕
圖:運用龍崎在地食材製作的酸筍核桃肉桂捲

Share:

【臺日聯盟電子報】喚醒在地新生機:成大創聯的創新實踐

 內容轉貼自臺日聯盟電子報,連結請參考https://tja.center/zh-TW/newsletter_units/98

〔文/莊笙揚 NCKU EA 第九、十屆會長 〕

本文旨在介紹成大創新創業聯合會(創聯會)於左鎮地區執行創新行動方案的全貌,整個時程歷時一年半,共分為四個階段:跨域協作的啟動、議題發掘、方案設計與驗證,以及創新實踐的延續。以下將依時間軸逐步解析每個階段的重要進展與成效,並反思共學共作的經驗。

成大創新創業聯合會,一直以來便是以「你不一定要創業,但你一定要有創業家精神」來推動校園創新精神的風氣,我們的拿手絕活便是運用創新思維來解決現有難題。當創聯會遇上缺乏活力的左鎮,又會有甚麼生機被喚醒呢?

第一階段:跨域協作與地方創生的起點

過去的創聯會嘗試過從學生自身遇到的問題出發,並運用創新思考想出創意又有商業價值的解方,這次的體驗是創聯會第一次被帶入實際的場域,而非抽象議題,我們期望在探索過程中,能獲得更多當地居民的想法、在地團隊的觀察,讓我們的創新動力不再只是空歡喜一場,而是確切的在地實踐。這一切的開始要從張秀慈老師(成大惡地協作USR主持人)介紹我們和許明揚山海屯社會企業的執行長認識說起。

台灣老街建築的保存都曾經歷過段滄桑期,在左鎮與新化,那些老舊的房子在幾乎要被遺忘時,得到了山海屯的關注,透過地方創生的力量,再度被賦予生命。學生們認真地聆聽,也許是因為,我們從未想過,創業可以是為了一片土地的記憶,而不僅僅是商場的利益之爭。許執行長為創聯會帶來了意義深遠的演講,有些人熱絡地提問文化與商業的互助可能性、有些人沉浸在老屋新生的餘韻中久久無法抽離。從這刻起學生心中都產生了一些不可逆的化學變化。

圖:許執行長分享《文化領導商業-街區創生與社會設計》

第二階段:走進左鎮發現議題

隔週,我們啟程前往左鎮。這是我們與左鎮的第一次接觸。許執行長成了我們的導遊,帶領我們穿梭在左鎮的巷弄間,指著那些閒置的空間,說明這些老建築的潛在價值。我們站在小路上,看著歷經風雨洗禮的舊屋,似乎看到歷史在那斑駁的牆上浮現。

午餐過後,在執行長的提問下,我們分組討論著:左鎮的公共市場如何活化?閒置空間可以用什麼方式再生?我們開始把這些問題的答案整理成草稿,心中也逐漸燃起讓左鎮煥發新生的衝動。

圖:創聯會在許執行長的帶領下參訪左鎮

第三階段:共作中的成長

結束參訪後,我們花了三周的時間,將這些草稿轉化為具體提案。在工作坊中接受了設計思考的挑戰,從HMW (How Might We 我們如何能夠) 重新去設計人與產品或服務的關係,團隊腦力激盪各自的解方後,再彼此交流看到的問題及痛點,歸納於十字象限中找出最終所要解決的目標問題,最後團隊利用漫畫呈現產品或服務的使用情境。成大創產所的楊佳翰老師在一開始就提醒我們,設計思考不是線性流程,而是隨時回到問題本質的反覆推敲,在一連串設計思考過程中,除了看到學生們努力產出提案的樣子,也讓多元觀點的交流落實在整個活動中。

最後,兩個團隊分別選擇了不同的解方方向,並在期末的Pitch Day分享—有人提出了將閒置空間轉變為密室逃脫的構想,善用空間特性打造密室逃脫,讓小朋友體驗解謎的樂趣;另一組則設計將RPG遊戲融入左鎮文化的體驗活動,讓遊客透過沉浸式的體驗深入了解左鎮的歷史和故事。

圖:創聯會期末Pitch Day 邀請秀慈老師與學長姐們為團隊講評

第四階段:新生機的延續

最後這些提案,並沒有被我們遺忘,我們以「左鎮在地化實境解謎」的創新構想,在20243月及5月分別獲得教育部模擬募資平台與成大創新圓夢計畫的資金支持。期望將左鎮的歷史、文化、特色透過遊戲重新呈現在世人眼前,讓左鎮社區的魅力與觀光潛力發揮到最大值,帶入團隊的新活力與創新創業動力,幫助這些記憶能被永遠記著。

有了資金支援與在地支持,團隊在20247月至左鎮國小舉辦為期兩天的「左鎮小子 勇闖惡地」實境解謎營隊。營隊中,孩子們以自己的視角與想像力創作出與當地歷史相關的故事情節,也遊玩團隊的第一個遊戲「初巡左鎮:甘蔗大盜的秘密」並給予回饋,與團隊共同完善謎題設計,不僅增強了國小學生的創造力與邏輯思考能力,且更加了解家鄉的歷史與文化,也在實踐中測試了遊戲的可行性。營隊的舉辦除了達到計畫要求的目標,團隊成員中也有很多成員是第一次陪伴這些學生們,他們帶給我們的歡樂、交流,是我們永遠無法遺忘的時光。

202410月,團隊將第一個遊戲「初巡左鎮甘蔗大盜的秘密」製作完成,遊戲背景設定於日治時期,該時期的糖廍設置使得左鎮興起,不僅如此,左鎮過去為玉井、南化區交通運輸必經之地,老街因此繁榮興盛了好幾代。但在百年後的現今,左鎮卻隨著糖業衰敗一同沒落了,為了使左鎮重拾過去的輝煌,我們希望透過解謎遊戲帶領親子家庭重新認識左鎮的豐富軼聞歷史。

營隊的順利舉行與在地實境解謎遊戲的產出,都是我們希望日後能推行至其他地區的運作模式,讓這些新生機能持續成長,延續過去記憶,迎向獨一無二的未來。

圖:「左鎮小子 勇闖惡地」實境解謎營隊

圖:「初巡左鎮甘蔗大盜的秘密」實境解謎遊戲(繪者:劉昱希)

結語:共學共作的回聲

這趟創新實踐之旅還沒有結束,過去播下的種子,都會發芽茁壯,或許有些長得快,或許有些遇到障礙而發芽得較慢,這段過程中老師們投入的經驗與資源,都已幫助種子成長,最後花朵終將綻放。

在與地方共學共作的行動中,創聯會將持續探索不只把創新動力放在追求技術的進步,也將其轉化為回應社會需求的勇氣。我們相信,這樣的合作經驗不僅豐富了學校、學生自治社團與社區的關係,更讓我們,這群年輕學子,真正參與了社會變革的過程。期待未來,創聯會能繼續將我們的動能運用在社會創新、地方創生的領域,揮灑學生專屬的創造力,延續這些計畫,讓共學共作的回聲在左鎮延續。

Share:

【成大新聞中心】「成大 Book 一市」移動圖書館通識課程成果發表會 看見知識分享的美好

 內容轉貼自成大新聞中心,連結請參考https://news-secr.ncku.edu.tw/p/406-1037-276681,r81.php?fbclid=IwY2xjawHQYD1leHRuA2FlbQIxMAABHbtNNcL2tJ8FA_SIWPnuKW3edOG83gfGNMOJOBHFjHze7WvpL37HxYeIvw_aem_CCP0aVgqmNEVLBKoeDk5kA

文/孟慶慈、圖/成大新聞中心

國立成功大學 113 學年第一學期「成大 Book 一市」移動圖書館通識課程 17 日於成大圖書館舉行成果發表會,今年共計到臺南、嘉義、高雄等 8 所學校服務學習。發表會上各小組生動地展現教學相長及將成大資源與能力帶出校園的量能。臺南市北區成功國中、安南區鎮海國小校長特地出席,謝謝成大學生化身為「活」教科書,為孩子傳遞正確知識與學習能量。

「成大 Book 一市」移動圖書館通識課程成果發表會開幕式大合照

成大圖書館 108 年起推出「成大 Book 一市」移動圖書館通識課程,以館藏書籍結合課程,培育學生「敘事力」、「創意發想」、「人文關懷」及「大學社會責任」等素養外也落實服務學習。學生依各組選定的主題書籍在老師的指導下創意發想教案、遊戲、教具等,寓教於樂地向中、小學生傳遞知識,此外也帶著圖書,甚至將行動書車開入校園,鼓勵養成閱讀習慣。
 
圖書館館長傅子芳致詞表示,老師最在乎學生上課的收穫與學習,移動圖書館通識課程,讓修課學生轉化成老師,為國、中小學生傳遞知識,為此修課學生必需換位思考、為他人著想。相信成大學生在服務過程中學到很多、有許多收穫,也在付出中成長,這些美好、善良的體會與感動將會留在彼此心中,希望以後出社會持續傳遞這些美好、善良,影響更多人。傅子芳館長感謝前館長現任國家圖書館館長王涵青教授的遠見,開設移動圖書館課程,成大圖書館會繼續開設這門課程。

成果發表會現場表演扯鈴
長期支持「成大 Book 一市」移動圖書館通識課程的大成長城企業公司,資深協理楊益銘強調,公司很高興能與成大一起做好事,義無反顧做這件事。三發教育基金會陳婉茹主任也表示,希望能與成大圖書館繼續合作,帶孩子進入書香世界。
 
鎮海國小校長涂榮祥大讚成大學生為孩子帶來不一樣的學習經驗,設計適合不同年級的教材、內容,增加學童見聞,期待下次見相見。成功國中校長鄭文鵬有感而發地說,愛會傳承與感染的,自己讀國小時大學生到校服務,那種感動一直留在心中,之後讀大學也加入服務學習社團,成大學生到校服務已在孩子心中埋下良善與愛的種子,期待這顆種子可以不斷地延續下去。

參觀者仔細聆聽小組介紹與說明課程內容
開幕典結束後,隨即進行成果發表會。8 組學生們莫不把握機會到其他小組展示區觀摩。設計與規劃學院大四生陳冠妤說,每個小組都很厲害,有一小組的主題是「環保+數(科)學=?」,他們要將數學或科學變得有趣,讓小朋友可以接受,真的很不容易。

各小組在展示區透過照片及文案等介紹課程成果

大一不分系的陳姵璇談到課程經驗再三表示收穫良多,很值得修,課程雖是學生與老師一起發想教材、設計教具、活動,但老師多是居於協助立場。一開始大家不知道如何帶活動,得不斷模擬、發想,還要站在小孩子的立場設想,規劃的內容會不會太深、無聊,活動有沒有吸引力、孩子對知識的吸收力等挑戰不少,但學習下來很充實,很鼓勵喜歡小朋友的同學來修課。
 
知識分享是「成大Book 一市」移動圖書館的核心精神,目的在將成大的知識及成大的能量,傳遞到更多需要的地方。過去課程會帶著成大圖書館的書籍與孩子分享,但後來發現成大圖書館書籍內容對孩童來說略顯艱澀,今年串連臺南市立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區域資源中心、財團法人高雄三發教育基金會的資源外,國家圖書館、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希望閱讀計畫、大成長城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也大力支援。

各小組展示的內容生動呈現教學相長與成大的量能
113 學年第一學期「成大 Book 一市」移動圖書館通識課程,集結了醫學院、規劃與設計學院、理學院、生物科學與科技學院、文學院等 12 名師資,共計 78 名來自不同學院的學生完成課程。服務的中、小學分別為,嘉義縣義竹國中、高雄內門區木柵國小、溝坪國小、臺南麻豆區國小、安平區慈濟中學、七股區建功國小、北區成功國中、安南區鎮海國小。成果發表會外,自 17 日至明年 1 月 9 日也在圖書館大廳設置靜態成果展。

Share:

【研究紀錄】以藝術為導向開發自然為本的 「綠色社會處方」實現淺山部落創意福祉(上)

(文/唐偉婷;攝影/唐偉婷)

臺灣西南泥岩惡地,涵蓋臺南市、高雄市之淺山地區,「惡地(Badland)」惡劣的土地,其土壤難以讓植物生存,土壤性質鬆軟,容易受到氣候影響,如風吹雨淋造成侵蝕,地形多陡坡、植被稀疏,猶如荒地的景色。相對日本「里山(Satoyama)」概念,所謂淺山丘陵坡地地區係指高度1000公尺以下,坡度5%以上之山坡地區,100公尺至1000公尺之丘陵與臺地約佔臺灣地形的31%[1]淺山地帶位在都市與高山間的緩衝地帶,在這個地區的人類活動與動、植物自然資源間的關係密切,是一段人類與自然長期互動下產生的文化積累[2]

英國於2019年設立國家級社會處方國家研究院(National Academy of Social Prescribing, NASP),社會處方箋(Social Prescription)已有許多研究支持,能透過活動、團體支持來改善人們的健康和福祉[3],許多影響健康的事情不能只靠醫生和藥物治療,透過實際情感支持,幫助人們過好生活、減輕壓力,解決健康不平等的問題,將志願組織、社區組織與需要幫助的人聯繫起來,社會處方目前大致分為五個類別:建議和資訊(Advice and Information)、藝術與文化(Arts and Culture Social Prescribing)、文化遺產(Heritage and Social Prescribing)、自然環境(Na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Prescribing)、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 and Social Prescribing[4]

「綠色處方箋(Green Prescription)」旨在幫助人們與自然聯繫,以獲得更好的健康福祉,鼓勵人們從事基於自然的活動用以改善身心健康,綠色處方涵蓋廣泛,包括各種戶外運動、健行、社區園藝、環境保護的志願服務,許多研究指出與自然連結可以減輕壓力、憂慮和疲勞,增強我們的免疫系統[5],事實上人類向自然借處方已有悠久的歷史,在早期的西方醫療中,藥用植物是藥物研發的源頭,熱帶雨林更是人類的藥房,植物內有生物鹼,有效成分的生物鹼是多數醫藥成分,以美國醫藥來說,1/4的處方是來自雨林的種物,因此向大自然借處方的歷史悠久[6]

1:特殊的惡地地形。即使是單純在大自然中度過,也算是綠色處方的一種。

「藝術與文化的社會處方(Arts and Culture Social Prescribing)」則著重於創造性表達以及藝術與文化互動,文化組織根植於創造力與自由表達,這兩項工具能協助我們解決壓力、精神疾病、孤獨或身體狀況[7]。藝術能提供非語言表達和溝通的機會,讓個人透過口語或非口語的表達探索個人問題及潛能,藝術是人類透過所有感官與所處世界交流的表現,最重要的是,藝術不僅是打開五感的外部體驗,也會影響內心的情感與同理心,藝術的創造與享受有益於促進整體健康。英國藝術委員會(England Arts Council)也認為創造力和文化具有變革性,事實證明,參與創意和文化活動對個人和社區的健康有益[8],目前英國也積極將藝術融入社會處方箋。

圖二:竹編工藝。運用大自然的材料製成的生活用品,是文化與工藝的結晶。


不論是綠色處方或藝術與文化處方,都是一種非藥物介入健康促進的方法[9],臺灣社會比較理解的「園藝治療(Horticultural therapy)」、「藝術治療(Art therapy)」都是社會處方箋的範疇,在自然環境中的藝術活動是一種結合自然與藝術的提議,根據地方社區與組織的需求,將自然、藝術與健康福祉連結在一起,為該地區提供創新的健康福祉方案,臺灣西南淺山地帶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特殊的惡地地形,近年來更有許多西拉雅族的文化復振活動,以及環境保護議題(如高雄馬頭山掩埋場、光電廠開發),淺山地區是都市與自然間的緩衝地帶,在面對人口老化、環境保護的議題上都是第一線衝擊,因此在這個地區的作為十分關鍵,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中也提及健康照護生態建構中,在地化社區入口[10]是關鍵接觸點,必須從「社區」落實,才能打造全民健康生活網絡,透過有組織的社區行動,預防疾病、增進健康與資源運用效率,此處的資源不應囿於醫療資源,而是涵蓋到社區社會支持與社區環境的自然保護、綠色空間維護、開放與利用,此方法提出健康福祉並非是傳統的醫病關係,而是更整體的方式看待個人健康,且強調多方互動的動態網絡,社會處方箋中重視以人為本的價值,提供適於個人意願、動機,社區推動對於自然環境的價值認同,能夠型塑社區凝聚力,也符合SDGs目標,更重要的是即使在偏鄉的環境與資源之下,綠色處方箋透過社區團體的營造與合作,能夠提供社區負擔得起、長期可及性的方案,是一個兼具健康福祉、社區營造、環境保護的廣泛途徑。

 



[1] 國土永續發展指標分析 及其政策意涵之研究(2002年)P2-10 https://ws.ndc.gov.tw/001/administrator/10/relfile/5680/4489/0009029.pdf

[2] 2011環境前瞻:淺山生態系與里山精神 保育生物多樣性新趨勢 https://e-info.org.tw/node/63061

[6] 植物文明 - 向熱帶植物學習 - 金恒鑣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emKcT53pk農業部農業兒童網-藥用植物 https://kids.moa.gov.tw/view.php?func=knowledge&subfunc=kids_knowledge&category=A16&id=331

[10]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醫養結合健康照護生態建構與價值創新https://forum.nhri.edu.tw/r218/

Share:

【課程田調】「日治台灣日常生活史研究專題」玉井噍吧哖事件惡地歷史記憶踏查

 (文/林彥宏;攝影/林彥宏)

惡地協作計畫與成大歷史系陳文松教授,結合課程進行臺灣南部惡地地形地區已邁入多年,今年度陳文松教授帶領「日治台灣日常生活史研究專題」與「論文寫作與實習(一)」課程之博、碩士學生,地點以臺南市玉井區為中心進行田野調查踏查,共分為113年11月30日與12月08日兩次前往。本次行程主要是參訪玉井噍吧哖事件紀念園區(玉井糖廠)、玉井北極殿和老街區、虎頭山焦吧哖事件古戰場(余清芳紀念碑)、楠西區鹿陶洋江家古厝聚落以及玉井竹圍江家聚落。田調踏查結果豐富,也讓學生以噍吧哖事件為核心,理解並研究惡地地區人文社會和歷史發展。

113年11月30日第一梯次田野調查行前大合照。

113年11月30日第一梯次田野調查團隊,主要獲得成果是對玉井竹圍江家在噍吧哖事件中,因為虎頭山戰役日軍獲勝,對山下的竹圍江家因誤傳噍吧哖事件中在逃江定躲入其村內,因而遭到日軍砲擊、轟炸毀於一旦,從此沒落的歷史考察。在當日下午有幸遇到竹圍里里長劉木圍先生帶領我們介紹竹圍江家興衰史,並且感慨道:「曾經竹圍江家是『百二門、五落、一門』十分茂盛的村落,如今卻已蕭條。」也說道自己原是楠西區龜丹人,因娶竹圍江家的女兒而落根於此,他也希望能看見竹圍江家再次團結與昌榮,可見劉木圍里長對竹圍土地的熱誠與深厚感情。
玉井竹圍里劉木圍里長帶領我們介紹竹圍江家遭日軍轟炸後的聚落遺構。

113年12月08日第二梯次田野調查團隊,走訪楠西區鹿陶洋江家古厝聚落時,有幸遇到在台3線聚落路口經營「行動城堡咖啡廳」的老闆娘黃曉芬女士帶領大家解說鹿陶洋江家發展歷史與口述其童年在江家生活的記憶。黃曉芬女士介紹鹿陶洋江家聚落形成背景、建築物上的裝飾意義,以及當年獲得文建會支持重建江家古厝的發展——而當年文建會原先是選定要協助竹圍江家復原,無奈涉及家族內部協調問題,最終資源是投入鹿陶洋江家。而黃曉芬女士與成大淵源頗深,她在退休前曾任成大醫院開刀房護理長,也是現今沈孟儒校長的同事,也算是意外的收穫!
黃曉芬女士帶領大家至鹿陶洋江家聚落最高點俯瞰江家聚落。

總結兩梯次的田野調查活動,在台灣西南部惡地最東之處的玉井不單單只是個新聞上盛產芒果的小鎮,它承載著淺山、惡地地區從大武壠族原住民的開發、到漢人移入開墾,以及1915年噍吧哖事件發生,日本對台灣殖民政策產生重大變化影響,值得我們深究其中。

113年12月08日第二梯次田調團隊踏查虎頭山古戰場與余清芳紀念碑。

                                 

Share: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

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