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思茜; 攝影/曾思茜) 2024年2月28日,計畫團隊一同到惡地、與惡地學習,特別感謝「惡地好人」夥伴們,人文協會李秀娥、田寮區農會許淑英、惡地農夫工作室梁舒婷、高雄市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黃惠敏。活動首先走訪田寮月世界,如同月球一般銳利及灰白色調的表面,在地理學上稱為「惡地」,分布範圍包含臺東利吉惡地、苗栗三義,以及本計畫關注的場域,臺南高雄一帶的西南惡地。源自於不同的侵蝕、風化、沈積作用形成今日所見的地貌。除了眼睛所見,透過實際走訪也讓團隊們身在其中聞著硫磺味,用手感觸一片一片的泥岩,真正地走入惡地。惡...
【活動紀錄】參與科技—引導與協作技術(二)ICA 引導師訓練課程

文、攝影/陳若璞。
「參與科技─引導與協作技術(二)」於2024年下學期開課,授課教師張秀慈、黃偉茹老師邀請ICA Taiwan(The Institute of Cultural Affairs,文化事業學會)的引導師團隊,導入引導技術以加強參與過程,促進不同權益關係人在規劃過程中的對話、共識、規劃與行動,拾獲新時代規劃師在溝通式規劃、協作式規劃應具備的能力。
本次課程分為三個模組,模組一和二是各為三天的密集授課引導課程,介紹進階引導技術,以參與式策略規劃和進階方法進行課程設計;模組三則是將引導技術導入社區實際議題,以周末授課和工作營的方式,由課程培育出的青年引導師帶領社區夥伴進行參與式工作坊的規劃設計、籌備預演與實作反思。
2024年1月8日(一)至1月10日(三)為模組一課程。課程一開始,引導師以世界咖啡館方法,以四個問題、四次換桌,讓所有參與者破冰、初步認識彼此。其中ORID的思考流程是本次課程的基石,他除了能促進參與者的看見之外,更是貫串不同引導方法應用的設計邏輯。
O是指事實的客觀性,通常以五官感受捕捉資訊;R是指反映性,從前述事實產生的情緒、感覺,通常能引導出參與者的感受,使其能敞開心胸,激發行動之動能;I是指詮釋性,賦予前述感受意義、目的、觀點或是判斷,激盪不同價值觀的思考;D是指決定性,根據前述意義承諾即將做出的行動。透過ORID的基礎觀念建立,引導師讓大家練習符合ORID的提問設計,不過一開始要能熟練其方法有相當的難度,必須透過不斷的練習才能逐漸上手。
團隊共創法則是在一情境下,擬定對接實際成果的焦點問題,並藉由「腦力激盪、組織群組、命名群組、決定群組意義」的一連串設計,來凝聚團隊共識。相較前述ORID的焦點討論法,意圖使所有參與者的聲音被聽見,團隊共創法則是在共識凝聚之外,強調後續行動的發生和推進。
引導師先藉由個人規劃流程(Pers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