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發表】「[成大 Book 一市]移動圖書館」期末成果展現,「七慣成習、藝起竹夢」前往高雄溝坪國小

(文/張睿涵;攝影/課程學生)[成大 Book 一市]移動圖書館系列課程–「七慣成習、藝起竹夢」與惡地協作計畫合作,帶領大學生們進入偏鄉,由成大藝術研究所馬薇茜副教授的指導,並以〈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為主軸,帶領成大八大系所:光電、資訊、化工、不分、護理、電機、醫技、統計的九位學生結合當地環境與特色進行進行構思、籌備,串起共學、共融與共好的教案規劃,希望能為國小學生們藉由與成功有約(成大學生)帶來持續性的習慣變化(七大習慣),實踐推動大學社會責任USR,並落實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11月30日當天前往國小與同學們互動,11...
Share:

【活動紀錄】「生活增生:生活的外部痕跡對高齡者的影響」成為惡地關係人口的我們

(文/陳彥霖;攝影/陳筱彤、李冠臻、高聖傑、郭亭妤)「惡地關係人口:與在地長輩們建立『超齡』關係」在惡地協作計畫中,藉由「共學、共做、共感」的人文精神,連結來自各個環境場域的參與者,包括老師、學生、社區夥伴、社區長輩等,成為一種多元的惡地關係人口,並積極促成對於在地有感的關係網絡,讓當地文化能夠被更多人看見與理解。因此,在臺南龍崎,來自國立成功大學不同學系的同學,一行人以「生活增生:生活的外部痕跡對高齡者的影響」碩士論文研究為行動契機,完成歷經數週的高齡課程工作坊,透過貼紙、樂高等多樣教具的輔助,目的在於具現化阿公阿嬤們的親身故事,可能關於日常居家的規律瑣事,也可能包含長輩們特殊而珍貴的過往經歷。課程中,對阿公阿嬤們的經歷感到好奇的我們,以輕鬆聊天的方式,長輩們稀鬆平常的分享過去,使我們在一問一答間成為縮小自己而放大他人的良好聆聽者,這樣的模式讓我們與阿公阿嬤們逐步開始建立一種新的關係,一種超越年齡的互動關係。與阿公聊天的我們阿嬤們的口頭分享以「居家」相關議題為主軸的課程活動下,我們經常與阿公阿嬤們聊起家中的擺設與日常活動,在一次的課程中得知,有位阿嬤每天一早起床都會固定澆花,家門口及後院有多盆透過阿嬤巧手嫁接及細心照顧的花草,當我們聊天時,她熱情地邀請我們課後去她家參觀。一來到阿嬤家,阿嬤馬上引領著我們觀賞自己顧的花,自豪地說:「這叢,還有那叢,這裡都很漂亮齁!」,不斷向我們分享照顧花草的處處心思,我們可以清晰感受到,照顧這些花草已是阿嬤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大樂趣。參觀阿嬤細心種植的花草在「花園導覽」的過程中,阿嬤還告訴我們,這些花多數是兒子媳婦送給她種的。阿嬤時常一邊整理花瓣,一邊提起家人近況,言語間感覺的到滿滿的自豪與思念。雖然阿嬤自己住在這裡,但我們相信阿嬤每次看到這些花,就會想到子孫兒女,而花草也成為睹物思人般的存在,成為一種心靈上的情感寄託。與阿嬤一同在「花園」合照除了高齡課程上與長輩相處外,也有多次其他場合的見面,如前段所提及參觀阿嬤的「花園」,還因為意外得知,阿公阿嬤們即將參加於南紡舉辦的成果發表,因此,對這件事感到關心與好奇的我們,決定前往並支持長輩們。「阿公阿嬤,您們好」,熟悉的問好,長輩們一眼就能認出我們來,「就是那天,你來幫我黏貼紙的嘛!」、「你們怎麼會來!?」、「來來來,我們去樹仔那邊拍張照。」,言語間滿是與長輩們締結關係的深厚證明。穿著亮麗粉色的阿公阿嬤與我們數月間,已成為惡地關係人口的我們,發自內心的陪伴,是與阿公阿嬤建立關係的最大功臣,而這段忘年之交,正是與在地長輩們建立的「超齡」關係。最後,特別感謝龍崎永續發展協會...
Share:

【活動紀錄】成大Book一市——移動圖書館:地方創生的知識循環

今(11月18日)上午,成大師生出車至高雄市內門區木柵國小,借用其上午 9時至12時的上課時間,對全校六個年級進行停課,參加本團隊所規劃之服務內容與課程;目前校內六個年級同學自一年級至六年級分別有1, 5, 7, 7, 1, 3 人,混齡區分成三組,每組同時有低、中、高年級學生;本團隊成員進行分工分配成三項主題的小組教學團隊,包括水果組別 3 人、水資源組別 3 人、總鋪師組別 4 人,另也安排一位助教同學協助場控與攝影等任務。針對三個主題的分組,係依據成大歷史系發表的《史蹟勘考》期刊文章,由中選取六篇文章,包括水果組別 3 人閱讀的 「內門地區水果產業發展始末淺析」、水資源組別...
Share:

【活動紀錄】惡地協作資源導入成大創聯會,為地方注入一股創新的生機

 (文/莊笙揚、圖/成大創新創業聯合會)本學期成大創新創業聯合會與惡地協作2.0合作,將「地方創生」帶入「創新創業」中,在這學期中,透過惡地協作2.0的協助,連結到了山海屯社會企業、左達工作室等長期在經營惡地的關係人口,並藉由講座與實地參訪更深入了解左鎮以及地方創生在創新創業的展現。山海屯社會企業許明揚分享創聯會與山海屯社會企業合影為了讓創聯會的同學們更了解「地方創生」以及惡地所面臨的問題,在最一開始便邀請到山海屯社會企業的執行長—許明揚講師,來為同學們帶來執行長與團隊在這幾年的努力下,是如何運用在地文化領導商業發展,並透過街區創生與社會設計的方法為地方重新找回生機。在執行長的分享下,許多同學深受感動,在山海屯的努力下,新化的老舊房子得以重新出現在世人眼前,不只是可以成為觀光客來到台南的新去處,也為在地民眾保存了過去的記憶讓寶貴的文化不會因為外在因素而漸漸老去,重回過去那個輝煌年代。在執行長分享完後,大家對於山海屯如何將公益大於商業利益的老屋改造的固有思想翻轉十分好奇,執行長也詳細敘述了山海屯在推行某些事時遇到的困難,其中最打動人心的莫過於住在左鎮老街70多年的阿婆對執行長說的話:「這裡變的跟80年前我年輕的時候一樣熱鬧。」在地民眾的那句肯定,無疑是給予在地工作者最大的肯定。山海屯在新化跟左鎮的努力有目共睹,也讓身為台南學子的我們深深感動,認知到創新創業也可以為地方帶來這些改變。左鎮議題工作坊左鎮老街實地訪查在課堂上聽了執行長分享後,創聯會的同學也到了左鎮實地參訪,藉由實際走訪瞭解到在地議題並一同構思解決方法。上午時執行長化身在地導遊帶我們走過許多左鎮的重要點位,親身認識當地。下午時就針對左鎮遇到的課題來出題,分為「公有市場活化」、「閒置空間再生」。經過2個小時的腦力激盪與討論後,兩個團隊運用6何法(何人(Who)、何時(When)、何事(What)、何地(Where)、為何(Why)及如何(How))跟新增的1H「How...
Share:

【活動紀錄】「生活增生:生活的外部痕跡對高齡者的影響」高齡課程工作坊紀錄

(文/陳彥霖;攝影/陳筱彤、李冠臻、高聖傑、郭亭妤)「前進惡地,與在地長輩們一起把自己的家『蓋』起來」秋風颯爽的十月及十一月,以「生活增生:生活的外部痕跡對高齡者的影響」的碩士論文研究為行動契機,開始進入臺南惡地地區,開設一系列在臺南龍崎樂齡學習中心的高齡課程工作坊。臺南龍崎截自113年11月止,65歲以上高齡者占全區比例達34.12%,是屬於高齡化程度相當高的行政區,在人口外移的情況下,而保留屬於高齡者們純樸的在地生活。因此,在本次的工作坊以「地震避難防災」等居家安全觀念為主題,透過分享由內政部消防署發布正確的避難知識,讓在地的長輩們能再次汲取這方面的安全觀念,並逐步使用貼紙、樂高等不同的教具及與長輩的密切交流,我們能探索並認識到在地的生活習慣及其想法,與此同時,長輩們也能藉由課程活動而開始重新認識居住許久的家。向阿公阿嬤們分享地震避難相關知識認真上課的阿公阿嬤們在課程中,長輩首先使用家具貼紙黏貼於矩陣紙板,回憶家中客廳與家門口兩個向外逃生重要的家中場域,有著哪些家具物品安排,並透過詢問後分享,在場域中的行為活動,此時,長輩們將開始重新建構自身與家中環境的關聯。透過事先結構化的貼紙,貼紙本身保有一定程度的抽象,並提供更多想像空間,長輩們可以在主題範疇下,自由選擇貼紙與需黏貼的位置。在抽象呈現的情境,「相對關係」的表達通常是長輩進行建構與說明的方式,例如會跟我們說:「兩人坐的椅子,在電視對面啦。」,或是:「電視旁邊有一台縫紉機,我都會在那邊縫衣服。」,過程中感覺得到長輩們正努力回想這一切,儘管抽象事物所帶來的不簡單。示範並協助阿公阿嬤黏貼家具貼紙接著,在下堂課開始,開始使用樂高搭配...
Share:

【成果發表】臺南左鎮「惡地竹影」在惡地生活藝術季正式亮相

(文/施翔發;圖/陳文禎、黃至睿、林桓摯、張芷瑄)11月2日,臺南左鎮盛大舉辦了「惡地生活藝術季」,其中成大學生操刀設計並建造而成的「惡地竹影」作為衛星展品之一正式亮相,吸引了大批遊客與居民駐足欣賞。這項由學生親手建造的作品與「穹頂六號」、「竹構茅屋」等其他竹構造作品共同展出、相互輝映,不僅展現了左鎮的在地文化特色,還凸顯了竹產業的價值與可能性。惡地竹影照片,畫面右側遠方為其他惡地生活藝術季展出的竹構造這項作品是用當地生產的莿竹建造而成。整體結構以四組雙曲拋物面構成,其外觀的稜角、弧度意在模仿惡地地區特有的白堊土山稜地理景觀,同時藉由雙曲拋物...
Share:

【成果發表】由新視角看左鎮—惡地藝術季佈展

    (文/王郁貴  ;圖/王郁貴)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簡瑋麒老師於今日(11/2)率領本學期(113學年度第一學期)修習人本設計的學生們,前往左鎮公舘社區發展協會(岡林國小舊址)進行互動裝置作品的佈展。作品主題延續前一個學期的體驗設計課程成果,透過漫步學的思維方式,將惡地的地景從人文與科技視角進行轉化,透過裝置藝術的設計展現在觀眾面前。與在地特有之惡地地形結合,讓課程學生思考如何透過轉化、再生,重新去詮釋這塊貧瘠無生的土地,讓人們與所生活之土地有新的互動方式。除了讓在地人透過不同的素材去講...
Share:
Page 1 of 6612345...66Next »Last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