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10/2)參與過不同惡地場域課程的師生有機會齊聚一堂,在建築系簡聖芬老師媒合下,引導來自不同領域、不同課程的老師及學生分享左鎮實作經驗,藉此凝聚推展左鎮相關行動的下一步。餐會在成大耐震擴建大樓四樓綠教室舉辦,過程中透過輕鬆吃著輕食,大家圍著圈相互反思分享彼此在左鎮的實作經驗。
簡老師開場時提及,本次餐會其實是想讓師生共同找尋在課程以外於場域實踐的可能性。「畢竟做設計會有擾動,因此了解當地高齡者實際需求就變得相當重要!」各組學生團隊都有針對左鎮基礎資料做詳細的盤點,也針對當地自然環境、居民實際需求設計了桌遊、繪本、特色菜單等,甚至透過微電影讓左鎮惡地的不同面貌,透過動態影像分享出去。然而每位學生在分享成果帶給居民的實質效益時,幾乎每個人都帶點不確定的口氣說,這些微產出能幫助的成果實在有限,而且因為課程設計只有一學期的緣故,容易讓居民不了解學生進入社區的實際目的。
建築系大二杜坤翰同學分享左鎮公舘場域實作經驗
經過學生一輪分享自己學到的實務與碰到的困境後,老師們也給予同學許多場域實作的回饋。其中張秀慈老師分享實作課程最主要的精神是陪伴居民,了解他們的日常並試著融入、體會,才會讓居民、同學間不會有生冷的界線,而是一成為地方更好的夥伴。黃偉茹老師則鼓勵同學思考協助居民的多種面向,有時只是需要與當地人一起從事好玩的事,而非一定要產出自認對居民有益的成果。我們在研擬社區課題的對策時,最重要的便是取得居民信任成為他們的一份子,有時對於這些年長者而言,日常陪伴與照顧可能正是他們真正需要的。
張秀慈老師分享在惡地場域發展實作課程的心路歷程
本次餐會不僅凝聚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學生分享對惡地實作的經驗與願景,同學更在會後自主性組成未來惡地場域工作小組,期望讓這群有熱忱的人一同共識完成彼此未完成的計畫,並計畫長期深耕當地社區,學習在實作前與居民先成為朋友,找回居民的自我認同與歸屬感。簡老師在餐會最後的結語提到,現行課程或計畫仍會繼續推動,包括惡地協作USR計畫、人道建築的在地實踐等,期望透過本工作小組與日後課程參與者能有更多連結,讓對於場域實作有興趣的同學能不斷傳承下去。
惡地場域工作小組與課程指導老師們合影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