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錄】文化遺產創意行銷課程-關廟田調


在立夏之初的週六,成大創產所林蕙玟老師帶著文化遺產創意行銷課程的同學頂著南部豔陽進入關廟進行田調。這次一日的田調課程,包括了踏訪關廟老街、百竹園竹編體驗以及認識新光(嗊哩)社區鹽水溪生態。


第一站由一朵花文化創意工作室的回鄉青年許圴維帶我們深入關廟老街、了解在地人的歷史、飲食、生活與文化。從當地最重要的信仰廟宇山西宮開始介紹起,山西宮最著名的莫過於已列入文化資產12年一次的王船祭典,這是關廟、歸仁、龍崎地區最重要的慶典。最近一次的祭典是在2018年,當年祭典前,山西宮附近所有的居民都茹素一個月,連商店都只賣素食,由此可見當地人的虔誠與重視。參觀完山西宮,前往位於山西宮對面的中央市場,漫步於週末早晨關廟人的日常,米粿、羹麵、手工肉鬆、傳統紅茶冰、還有做蔭鳳梨醬的配料,也經過了重要的打鐵鋪-永興打鐵,替當地的農戶們量身訂做製造出鳳梨刀、竹筍刀、筍叉等務農不可或缺的工具。遊走在巷弄之間,參訪了幾戶老宅,最後則是來到了已經沒落的中央戲院,很難想像當時可容納數百人,學校的畢業典禮等也都在此舉行。目前包含許圴維的一朵花工作室等在地團體,積極的尋找資源、針對一些值得保存的老宅提出再利用計畫,希望能夠延續這些建築物的生命。


關廟的歷史和竹編息息相關,因此第二站來到了百竹園了解當地的竹種、竹編文化,也讓同學們動手做竹編。在龍崎、關廟地區最主要的竹種是長枝竹與莿竹,由於長枝竹的柔軟度與韌性,南部的竹編主要都是利用長枝竹。透過蔡惠婷老師的教學,大家學習了竹子基本的特性,原來剖竹片是用撕的,要剖的好是要練習非常久,而竹片的使用只要沾水就可以維持韌性不會折斷,每個人用四條竹片做出了帶有個人特色的馬(鹿?)。


最後一站來到了關廟新光社區,西拉雅語古稱嗊哩。90年代,由於農業的沒落,新光社區曾經與許多的農村一樣,歷經人口外移、社區凋零。98年由返鄉青吳宗寶等人成立了新光社區發展協會,一步一步的進行社區營造也著手整治流經社區的重要河流-鹽水溪,讓溪流逐步恢復過往原有的生態。社區發展協會顧問吳宗寶先生驕傲地告訴同學們,現在的溪水非常的清澈很適合大家下水遊玩。午後,蕙玟老師及同學們都撩起褲管一同在溪水中漫步,魚群在大家的步伐間穿梭著。



除了鹽水溪生態以外,吳宗寶先生也帶著同學進入鳳梨田實際採收鳳梨。在採收之前,吳先生講解著鳳梨的種植要如何才能減少坡地的破壞,也提醒大家要做個有環境意識的消費者,選擇那些體積較小、兩年生的鳳梨,才能夠促使農民選擇環境友善的方式耕種。採收後,大家用自己親手摘來的鳳梨進行蔭鳳梨的醃製,醃製放置三個月就可以用來做美味的鳳梨雞湯了!

今天一日的行程,同學們的攝影和文字將會呈現在課程的期末計畫發表展。期待著每一位同學用不同的視角展現出他們眼中的關廟。

Share: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