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9日,張秀慈老師帶領選修「從社區中學習:社會實踐理論與實務」密集課程的同學前往內門,為了解如何透過觀光旅遊促進地方發展,主要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了解西拉雅文化、第二部分則為認識羅漢門文化。一早先前往木柵教會,由竇國昌建築師和我們分享木柵教會的規劃挑戰及如何在建築設計裡結合信仰;接著在集穡室快樂農場戴智煦牧師與李蕙琪牧師娘的帶領下前往木柵巖,即為湯姆生來台時所拍攝照片之地點之一,我們爬上了木柵巖,體驗湯姆生馬雅各之路外,更了解當中的不易與艱辛;午後來到內興社區,由力永信里長透過馬賽克拼貼分享早期居民的生活景況,並...
【活動紀錄】台灣政治台灣政治文化史專題期末發表文化史專題期末發表
圖文/黃浩庭 2022年1月18日由歷史系陳文松老師所開設的「台灣政治文化史專題研究」課程,修課同學們針對各自議題,發表這學期踏查高雄內門地區的成果報告。共有七篇成果發表,議題也相當廣泛,從當地水利、宗教信仰及文物、人文景觀、飲食、飲食、地景景觀等;議題的時代背景從清代、日治,一直到戰後台灣等等。透過這些議題,反映出內門地區不僅僅只有特殊的惡地地形,過往居住在沿山地區不同族群的生活方式,也緊密地融合在一起,呈現出不同於平原地區居民的人文景觀...
【活動紀錄】湯姆生馬雅各之路線上會議: 與台史博之對話
文/ 賴欣男、張秀慈在地方引領而望下,「湯姆生馬雅各之路」於110年底正式以「湯姆生、馬雅各與台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為名,由文化部指定為國家五大主題文化路徑之一,未來四年將以台灣歷史博物館為主要推動單位,藉由臺灣文化路徑推動社會發展計畫(110 年-114 年)」,成為台灣文化路徑政策於南台灣之實踐地區。
為了彰顯本路徑長期以來地方參與協作之精神,在成大都計系張秀慈老師之邀請下,台灣歷史博物館楊仙妃研究員於1月17日下午,與文史工作者游永福老師、實踐大學翁裕峰老師,以及來自台南與高雄之地方夥伴共14人,進行計畫發展之對話交流。透過線上會議的方式,一則邀請館方說明計畫未來推動方向,二則希望能集結目前地方行動者的觀點,對於本文化路徑後續推動方向及工作項目上提出建議。
會議開始首先由楊研究員與大家分享文化路徑於國際上的概念,以及與館方對於本文化路徑的理解,進而說明臺史博預計著眼之工作面向,包含在地關係網絡串聯計畫、多元視角在地書寫計畫、歷史資源研究與公共化計畫和文化路徑經營情境培力計畫。
本文化路徑之推動構想(截自台史博楊研究員於線上會議之分享內容)接著,會議邀請參與者提出建議與回饋,參與者踴躍地提出對於湯姆生馬雅各之路的價值與潛力,包含由平埔原住民、高山原住民、客家人、漢人與國外旅人間多元族群互動,所建構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同時也因為行經南台灣山區,生態、地質資源上也相當豐厚,拓展了文化路徑上的跨域學習資源。參與夥伴對湯姆生馬雅各之路之推動,在主題及空間範圍上也有著不同的想像,也看見地方行動上的局限,期許臺史博能夠從中協助,包含不同區段或社區的歷史基礎材料調查、相關硬體設施的建置等。
楊研究員結合多方的想法後給予回應,包含在歷史基礎材料調查上,臺史博將提供館藏資源,藉由網路資料平台來與各界參與者共同爬梳與詮釋地方歷史,減少地方上史料難以取得的門檻。另外,楊研究員也肯定了各界夥伴過去所做的努力,未來將因應地方之差異性進行客製化之推動策略。在硬體層面,提出硬體設施會因軟體故事而出現的想法,說明在初步階段會把重點放在整合路徑上的核心議題,以找出軟性的可操作模式。以馬雅各為例,其雖然由宗教開始,但還是以多元文化為主體,如透過教會的場域與歐洲文化接觸等,由各地方所建構的點位能量,以軟體帶硬體的方式,來逐漸完備文化路徑線與面的綜合規劃。
本次活動透過線上會議的方式,在一天之內透過社群軟體迅速號召地方夥伴,充分展現湯姆生馬雅各之路在跨域協作及參與式遺產上的實力。透過交流111年之計畫推動構想,進一步推進台史博與地方之對話交流,期許中央政策資源與地方動能需求上,能進行有效的對接,以利後續之推動。01/17...
【活動紀錄】再訪內門(寺廟踏查之旅)
2021年11月2號與11月23號,陳文松老師帶領選修台灣政治文化史專題課程的碩博士生重返內門踏查。本次踏查地焦點主要聚焦於內門地區的寺廟活動。以紫竹寺、溝坪社區的興天宮,以及溝坪國小附近的太祖廟為主。由於內門地區在十七世紀晚期以來,便有漢人進駐拓墾,聚落族群以閩南人為核心,並混雜著平埔族。然而,因漢人拓墾時間長久,平埔族也被融入閩南人文化系統以內。在信仰方面,以紫竹寺的觀音佛祖為信仰的核心。不過,有意思的是,由於內門屬於近山地帶,幅員遼闊,居民聚落散落在山區各地。所以每年廟宇廟會在進行遶境時,會選擇幾處比較重要的聚落地點停駐,以此來讓信徒參拜。因此,本次內門寺廟踏查之旅一方面了解內門地區居民的宗教信仰特性,陳文松老師也藉由帶領同學們踏查廟宇的過程,也間接讓學生學習如何進行田野調查,以及如何與在地鄉親進行溝通訪問,和親手收集研究材料的過程。在本次踏查的過程中,藉由三間寺廟裡的地方耆老介紹,也讓同學們更清楚了解內門地區,漢人在進入近山地區拓墾,移民社會中的信仰是如何在該地區落地生根,並且成為該地區重要的信仰中心。圖/文...
【活動紀錄】湯姆生馬雅各之路數位平台線上工作坊

文/林禹欣
成大都市計劃學系研究生林禹欣,於2022年01月07日舉辦「湯姆生馬雅各之路數位平台線上工作坊」,此次工作坊是以該生的研究主題《從參與式遺產觀點建立文化路徑數位平台之規劃架構-以湯姆生馬雅各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為例》出發,為張秀慈老師所指導之碩士論文,邀請各個不同領域的權益關係人共同探討湯姆生馬雅各之路平台的議題,參與者包含了文史工作者、社區代表、大專青年、學校代表、規劃團隊以及專家學者一同討論。
工作坊成果-勝利圈
以碩士論文研究議題為主軸,在工作坊當中彙整了不同權益關係人的觀點,藉過去訪談所整理的資料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