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counter】台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月會 首場:相遇後的迴響

文/林靜莉 (高雄第一社大自然生態社社員/前高雄市杉林區圖書館主任)                 自2019年游永福老師出版《尋找湯姆生:1871臺灣文化遺產大發現》這本書開始,這條湯姆生與馬雅各一起走過南台灣的路線,就開始火熱起來,特別是路線上的在地人們,不斷地探討建立文化路徑的可能性。2023年2月17日於左鎮沐重光珈琲商行舉辦的【相遇】活動,就是分別以講座、工作坊與走讀活動,讓關心這條路徑的夥伴,能透過相遇,進而交流關於建立此文化路徑的所有主題。活動由講座開始,從法國的聖馬丁之路為學習案例,借鏡歐洲文化路徑評估面向,學習如何建立「湯姆生、馬雅各與台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路徑月會由張秀慈老師開場,與參與者一同分享歐洲文化路徑社會參與的案例(攝影:賴政達,...
Share:

【Badlands Table系列演講 – 惡地與地質公園的相遇】

(文/ 林宥祺、張秀慈 ;攝影/ 林筱棋)2月21日舉行Badlands Table系列演講 – 惡地與地質公園的相遇,透過來自台南與高雄推動地質公園的行動者分享經驗,藉由專業知識和心得感想的交流,創造共同對惡地的關懷意識。本次論壇由惡地協作計畫主持人張秀慈老師開場,分享成大師生參與惡地的源起,以及如何透過長期與地方工作,以地方資產為本出發,看見惡地地方創生與國際永續發展趨勢,包括地質公園、文化路徑等策略對接之可能性。接著由長期推動地質公園在臺實踐的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蘇淑娟教授,分享地質公園的意義與內涵 --包含「地景保育、環境教育、地質旅...
Share:

【活動紀錄】社區計劃案例分享

 (文:葛函昕、張秀慈/圖:葛函昕)        111學年上學期由都計系張秀慈老師開設的「社區計劃」課程,於課堂持續邀請國內專家分享社區規劃及社區營造經驗,一則讓學生對於社區計劃之內涵能有更深刻的印象,二則透過課程協助建立更多國內之經典案例學習。本學期邀請之演講主題涵蓋社區規劃師、參與式規劃設計、生態社區、社區行動、農村再生等主題,案例從宜蘭、基隆、嘉義、台南,遍佈台灣各區,城市與鄉村社區案例兼具:        第一場為【社區規劃師】,由都市里人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劉建億經理分享之「微笑基隆:以關係創造為本的都市再生」。劉建億經理分享臺北社區規劃師的發展歷程與基本概念,透過基隆推動社區規劃師的實際經驗,分享結合「社區規劃、社會福利、社區營造」三大面向,並與學校合作推動職人培訓的社區案例,說明從專業到非專業、從指導到協作的社區規劃轉變。劉建億經理分享三社一體概念學生回饋劉建億經理演講中印象深刻的內容 ...
Share:

【成果發表】新體驗——創新管理課程成果整合 創產所楊佳翰老師

(文:吳秉真/圖:吳秉真)創產所楊佳翰老師的創新管理課程,在109與110學年度帶領學生認識惡地的夥伴們,以及這片看似荒蕪之地上所充滿的瑰寶,期望將這片土地化為充滿生機的良田!同學們在進到場域體會並輔以訪談後,紛紛透過老師分享的理論與工具找到「價值定位」,以「故事行銷」、「遊戲化」等容易執行、低成本的方式制定短期目標,並提供「商業模型」、「行銷企劃」等可執行、可複製、可以隨時間調整的成果供夥伴們參考。不只如此,在進行一切的互動之間,同學們也與地方有更緊密的連結,成為分享惡地的一員。現在就來一起看看這兩年的成果!在地食材與故事精煉的大補帖在 109 學年度裡,左鎮公館社區夥伴政達邀請同學們一同思考,該如何外銷左鎮在地特色農產品「葛鬱金」,藉此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左鎮公館社區組首先透過實地訪查與利害關係人訪談,列出所發掘的社區挑戰——缺乏行銷通路,導致產品難以外銷與外宣。因此該組由此痛點,著手思考如何制定系統化的方式包裝產品,最後提出「用故事包裝葛鬱金」的故事行銷概念。此外,學生們亦擬定了行銷企劃與識別系統以提升品牌辨識度,並結合線上與線下,透過口碑營銷、場域品牌經營產品包裝延伸等手法推廣社區。一起將葛鬱金這個除了具有營養價值,又能製成護手霜等製品的這個自然的禮物推廣到更多地方。懷舊未來,早餐店成為創意基地田寮惡地農夫工作室的夥伴丁素貞、梁舒婷是一對致力於地方發展的母女,丁姐首先帶領同學們遊覽草山月世界,而舒婷在體驗後向我們介紹:田寮的最後一家早餐店即將消失,這是在地產業岌岌可危的指標,而在這個人口老化名列台灣前茅的地區,該如何重新湧進新活力。田寮惡地農夫組別將重點放在了該地區唯一的早餐店上,期望透過「懷舊未來」主題的故事行銷手法,讓早餐店成為一個能夠助長創意與情感交流、連結社區文化創意交流的平台。學生利用SWOT分析社區現況,從中發掘社區優勢與切入點;緊接著提出了數位行銷、擴大社區影響範圍、辦理跨領域共創工作坊、辦理世界惡地雜誌等商業策略,最後則提出了CIS企業識別系統的建置。最四通八達的道路就是「人」 而老農夫咖啡的夥伴溫榮泰先生,向各位介紹了座落在高地的老農夫咖啡——除了視野遼闊,也擁有可可豆、咖啡豆等資源,該如何將這個休憩的好地方推廣、串連讓更多人參訪。該組別從老農夫咖啡的使用者旅程地圖出發,認為單一接觸點的優化無法帶來繁榮,進而提出三階段地方創生模式:...
Share:
Page 1 of 6612345...66Next »Last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