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調查】「台灣政治文化史專題」0325彌陀參訪

 (文/劉泓甫;攝影/劉泓甫、陳文松)  2024年3月25日(一)修習「台灣政治文化史專題」這門課的師生再度前往彌陀參訪,別於上學期田調的路線,這次沿途欣賞風景之外,也順路勘查彌陀日軍防空塔。全名稱「彌陀鹽埕高射機槍砲塔」,為高雄少數完整保存的「子彈型」防空設施,位於省道台17線路旁。「子彈型」防空塔又被稱為「吊鐘型」防空塔,主要防守來自空中的敵襲,台灣另一座著名的碉堡為台中「東海古堡」。依照該防空塔的地理位置來看,應該是為了防守高雄飛行場(岡山空軍官校)而建立的據點。師生於歷史系館前合影彌陀日軍防空塔尋找防空塔的入口  參觀完防...
Share:

【自由時報】「湯姆生馬雅各之路」像素展 走入社區追溯歷史足跡

內容轉貼自自由時報,連結請參考 https://news.ltn.com.tw/news/Tainan/breakingnews/4615720國立成功大學惡地協作USR團隊設計的「湯姆生馬雅各之路」像素版成果,於台南左鎮公館社區展到3月底。(記者劉婉君攝)2024/03/21 21:08〔記者劉婉君/台南報導〕1871年,英國攝影師湯姆生與英國基督長老教會醫療宣教師馬雅各,一同走入南台灣山區,留下許多早期南台灣珍貴的自然人文影像紀錄。國立成功大學惡地協作USR團隊設計的「湯姆生馬雅各之路」像素版成果,走入路徑上的社區巡迴展覽,3月底前於台南左鎮公館社區展出。「湯姆生馬雅各之路」像素版的惡地實境成果,去年底在USR南區聯展中展出,曾吸引許多學生參觀,團隊最近將作品帶回湯姆生與馬雅各多元文化路徑上的社區展出,首站就是左鎮公館社區,4月將移師高雄木柵。成大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張秀慈說,「湯姆生馬雅各之路」像素展沒有許多的文字介紹,希望透過像素地圖及Q版的湯姆生、馬雅各、必麒麟等人物公仔,吸引年輕人的注意,讓民眾在和公仔、像素版惡地合照打卡時,也能進一步與社區互動,認識湯姆生馬雅各之路及這片土地的故事。張秀慈說,像素地圖與在地的連結,除了策展之外,她也與工設系簡瑋麒老師在左鎮國小帶領數位創生課程,教授Google...
Share:

【活動紀錄】共做,馬雅各之路行動小組啟動工作坊

 文/曾思茜 ; 圖/曾思茜2024年03月18日,由一群對馬雅各之路抱有熱忱的工作者組成的行動小組,悄悄地啟動了。本次行動是由集穡室的李蕙琪牧師娘發起,也是長期與惡地協作團隊交流、合作的夥伴,從2020年開始,本計畫相關課程「永續都市與地方行銷」以文化路徑-湯姆生馬雅各之路為主題深入臺灣淺山地區,作者正好也是參與2022年課程的學生,憶起當時牧師娘為本組的計畫點題「走一條回家的路」,然後就在今天,看到社群不為任何計畫,又或學校的任何課程聚集在一起,特別感動。這次以觀察者的角色,紀錄惡地小花的...
Share:

【活動紀錄】「參與科技」路徑x大學:文化路徑與區域大學的相遇,共同培力活動

 (文/陳若璞;攝影/顧永平)2024年寒假,ICA協會為成大導入了青年引導師培育專案,以6天密集的參與科技課程培訓,使修課同學收穫滿滿的引導方法,更是與引導大師們一起進入了ORID的多重宇宙。在ORID宇宙中的第一站就是惡地協作2.0的年度共同培力活動「路徑X大學:文化路徑與區域大學的相遇」!3月16日的這場「路徑X大學」工作坊是由前述參與科技課程所培育的青年引導師們(修課同學)利用三周的時間不斷腦力激盪進行工作坊設計,並和秀慈老師、偉茹老師、Jackie老師不斷討論、調整,審慎評估每個引導方法的使用時機、操作方式,挑選出最適合工作坊目標的方法,搭配工作坊各環節安排,最終精華地呈現工作坊設計的成果。今日的工作坊主要進行的方式會先請台史博石文誠副研究員與張秀慈老師分享文化路徑的台灣推動經驗和國內外案例分享,再透過路徑咖啡館匯集大家對文化路徑的想法。 文化路徑的推動經驗與案例分享 首先,由台史博的石文誠副研究員與參與者介紹台灣歷史博物館歷年來與地方社群共作的策展經驗,歷程中透過台史博和地方夥伴一同「分享、串連、共學、共問」的方式,實踐對於多元文化路徑的想像;接下來由張秀慈老師與參與者分享文化路徑到底是什麼?並透過歐洲文化路徑的五大社會參與行動案例,思考「湯姆生、馬雅各、台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的社會參與現況,期待目前逐步累積的社會參與成果,能拉進更多大學、社區、公部門的參與者,促使大家能在多元族群文化路徑上有更多的行動開展。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
Share:

【勁報】2024企業最愛及大學品牌力評比 成大連奪4冠

 內容轉貼自自由時報,連結請參考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eLQeo7Z【勁報記者于郁金/臺南報導】113年度大學學測成績甫於2月底公布之際,多項大學評比陸續出爐;繼《Cheers》雜誌1月發表「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後,2月下旬《遠見雜誌》發表「2024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1111人力銀行」提出「2024企業最愛大學調查」,及「104人力銀行」發布「大學品牌力報告」,國立成功大學在這4項評比都獲得第1名佳績。日前沈孟儒校長受訪時指出,成大學生受外界肯定主要是具備了團隊合作能力、對新事物學習能力與受挫折時恢復力,而這些能力也同時出現在各家機構評比指標中;《遠見雜誌》評比指標以企業最重視六大特質為工作態度、情商(EQ)、知識技能、團隊合作能力、溝通及解決問題能力,「1111人力銀行」調查結果,團隊合作、溝通表達能力、熱情與抗壓力、快速學習能力,是老闆最看重能力;而《Cheers》雜誌提出9項指標:專業知識與技術;具有國際觀與外語能力;學習意願強、可塑性高;抗壓性與穩定度高;具有創新能力;人際溝通與團隊合作;具有解決問題應變能力;能跨領域並融會貫通,數位工具應用能力。「104人力銀行」提出大學品牌力報告,涵蓋知名度、職務能力、未來能力、產學力、學群力、性格優勢、校友薪資、國際力研發力、論文力等10項指標,則被企業視為「軟實力」;綜觀各機構評比,這些指標應可歸納為:團隊合作力、溝通表達力,解決問題應變力;藉由這些素養形塑成大在學生、家長、企業等各界心中印象,再逐步轉化成影響深遠品牌影響力。回顧歷史,創校首任若槻道隆校長在1931年就期許本校學生應具備心胸寬大(合作力)、頭腦冷靜(溝通力)、手腳敏捷(應變力)3項特質;90多年來,成大人傳承「窮理致知」校訓價值,累積培養出面對時代變動時,合作、溝通與應變能力;承繼過往基礎,沈孟儒校長上任後特別期許成大學生除了培養應有專業能力外,更重要是回到「人的核心」:善良、正直、謙遜。若從這些角度來思考,會比單從「企業最愛」更能理解何以成大連年都在這些評比上保持領先。「成大學生知道人外有人的道理,不驕矜,懂得苦幹、實幹的重要」!莊偉哲副校長點出團隊合作、人際溝通是外界對成大人最深印象。他特別強調成大學生在校期間就有與企業合作經驗,了解企業要求,可以很快融入企業文化。尤其是成大研發經費每年約...
Share:

【活動紀錄】「根際微生物學研究與應用」臺南左鎮果園參訪

 (文/侯育珊;攝影/侯育珊)3月6日這天,老師安排學生參訪台南左鎮的睦睦村果園和葛鬱金田區,讓學生深入體驗這個由惡地土壤所構成的社區,了解當地居民如何與惡地土壤共存,並發展出屬於他們的特殊農業產業。 左鎮地區的土壤屬於惡地土壤,這種土壤通常具有貧瘠、不易耕種的特點,對農業生產帶來挑戰。然而,當地居民透過不斷嘗試和改良,逐漸找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來利用這片土地,發展出他們獨特的農業產業。 在睦睦村果園,學生們了解到果農陳先生的經營之道。陳先生的果園內約有280棵芭樂樹,但因線蟲寄生導致其中40棵死亡,造成30%的經濟產量損失。為了...
Share:

【活動紀錄】Badlands Table 8 社區共創歷程中的智慧財產權議題

隨著USR計畫進入第三期的第二年,大學與社區場域從認識、磨合、尋找共同議題,到逐漸成熟深化、彼此學習、有更多具體的產出成果,也開始面臨到在社區共創的過程中的智慧財產權議題。因此惡地協作團隊在2024年3月4日(一)舉辦Badlands Table講座「社區共創歷程中的智慧財產權議題」,並邀請惡地協作的協同主持人楊佳翰老師進行演講。首先,楊老師針對智慧財產權的體系進行介紹,包括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營業秘密法、公平交易法,也對於侵權的定義、專利的申請審查,分享了智慧財產權爭議下的案例,像是公司的商標、內容引用上的注意事項,以及在拍攝照片時應取得肖像權同意等。當大學與社區合作時,對於共同產出的知識內容創作,會需要建立明確的協議,避免潛在的問題。不論是學生的研發成果及創意的提案可否供社區營利使用,或是社區長輩口述的歷史、社區夥伴分享的經驗,都應屬於共創歷程中共有的智慧,因此建立共同的合作協議或合約是重要的方式,如何呈現出這個產品或是這個成果是屬於共同創作的成果,也是重要的協議項目之一,也可以尋求學校法制組協助合約的擬定,確保創作人的權益都能受到保障。舉例來說,第一,在USR惡地協作的課堂創作中,同學的創作可能具有商品化價值,也具有可專利性,在創作商品化的過程中可考慮申請專利保護,但也有專利申請與維護成本的議題需進行平衡考量。第二,在社區的料理創作中,同學與社區夥伴共同創作具有社區在地特色的料理,應屬於共同開發創作者,而料理菜色的配方...
Share:
Page 1 of 6612345...66Next »Last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