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育珊;攝影/侯育珊)
3月6日這天,老師安排學生參訪台南左鎮的睦睦村果園和葛鬱金田區,讓學生深入體驗這個由惡地土壤所構成的社區,了解當地居民如何與惡地土壤共存,並發展出屬於他們的特殊農業產業。
左鎮地區的土壤屬於惡地土壤,這種土壤通常具有貧瘠、不易耕種的特點,對農業生產帶來挑戰。然而,當地居民透過不斷嘗試和改良,逐漸找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來利用這片土地,發展出他們獨特的農業產業。
在睦睦村果園,學生們了解到果農陳先生的經營之道。陳先生的果園內約有280棵芭樂樹,但因線蟲寄生導致其中40棵死亡,造成30%的經濟產量損失。為了應對這些問題,陳先生採用了多種措施進行改良。
其中,農民使用了一款生物製劑,這種製劑需在使用前先活化,並施用於土表。雖然放線菌根據廠商的說法,其有效期為三天,但由於線蟲藏於土壤深處,因此效果有限。儘管如此,陳先生認為,比起施用化學肥料,生物製劑的效果更佳,植株與果實的生長情況明顯改善。此外,化學肥料會導致土壤酸化,而生物製劑雖然會造成地上部黏稠衰敗,但整體來說仍然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果園內的土壤也經過重新覆土,土壤來源於菜寮溪,這有助於改善原本的白堊土。果園的水源來自附近的農塘,再引入水塔進行灌溉。另外,果園內雜草種類較單一,這也減少了農作物的競爭壓力。在病蟲害防治方面,果園主要面臨薊馬和粉介殼蟲的威脅。陳先生在果實套袋前會使用化學農藥,套袋後則改用生物製劑,並在全株和土表噴灑生物製劑,以進行有效的防治。睦睦村果園參訪
接著,我們去參訪左鎮的特色產業田區—葛鬱金。這裡的農民發現了一些能在惡地土壤中生長的作物,並逐漸發展出適應本地土壤的農業技術。葛鬱金是一種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喜愛高溫多濕的環境。葛鬱金的根莖既可生食,也可煮熟或炒食。由於其根莖含有豐富的澱粉,早年間被用作糧食的代用品或製作澱粉的原料。將根莖水洗後搗取其汁液並過濾,可提取根莖中的澱粉,將汁液曬乾後便可製成太白粉。這種以古法製作的太白粉被稱為「阿嬤的太白粉」,既保留了傳統工藝,也體現了農民的智慧與勤勞。社區陳柳足理事長介紹左鎮葛鬱金特色產業
在這次的參訪過程中,老師也與學生們討論了相關的農業技術問題。針對根瘤線蟲的問題,老師指出生物製劑中的放線菌可以分解線蟲卵的幾丁質,從而抑制線蟲的發生。老師建議可以先試用蝦蟹殼粉進行實驗。蝦蟹殼粉遇水後菌量會增加,然後將其混入重新定植的土穴中,觀察其後續效果,這樣或許能夠找到更有效的防治方法。
最後,從這次參訪中,學生們不僅學到了惡地土壤的相關知識,還了解了當地居民如何在這種不利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無論是睦睦村果園還是葛鬱金田區,都展現出人類在困難環境中不斷探索和創新的精神。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