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紀錄】「永續都市與地方行銷」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拜會

 (文/郭玠佑;圖/同學拜會簡報;攝影/郭玠佑、劉佩宜)

2025年4月22日一早,本課程同學與惡地協作USR團隊,由黃偉茹、張秀慈老師帶隊,一同拜會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就左鎮地區國有林議題進行交流。左鎮區內之國有林總計約4,151公頃,約佔區內林地之87.22%,與當地聚落之生產、生活型態息息相關。經過同學們深入的田野調查與工作坊課題辨識,不少議題與發想浮上檯面。期待與作為重要權益關係人的管轄單位─林保署嘉義分署,共同探討左鎮鄉村地區國土保育(國有林事業區經營維護管理)與地方資源經營、發展之可能性。

當天,由鄭鈞謄祕書率自然保育科、森林管理科、集水區治理科、經營企劃科等科處大陣仗與會交流。USR的秀慈、偉茹老師,也希望藉著第三方角色的課程,透過長年累積的地方資料與經驗,以議題相互交流彼此認識,串聯起公私部門間的權益關係人。

左起:張秀慈老師、鄭鈞謄秘書、黃偉茹老師

成大方由劉佩宜同學為代表進行當日簡報,以課程實踐的調查成果,呈現對左鎮當地現況的梳理,歸納與林保署相關的左鎮地區國有林四大議題:林相與生態保育、林地使用、林地災害、社區三生等,提請討論。

首先,林相與生態保育議題針對造林工作之需求評估方式、標準機制、造林邏輯、造林之擇樹依據和工程分布等考量因素進行提問;以及業務範圍內如何回應地方莿竹林變更林相、種植多元樹種的可能性、對接社區林業計畫促進森林經營與自然保育等等需求。

接著,林地使用議題則包含現況違規使用型態與疑慮;以及未來發展林下經濟的可能性。同學亦針對社區未來發展提出結合「花原(flower meadow)」和「食物森林」兩大自然解方的「花草埔」策略,一併評估公部門協作的可能。

議題三,聚焦林地災害議題,希望釐清當前火災防治及竹林坍塌的應對措施,以及有哪些創新改善的措施。同學們也盤點現有農塘空間與林相分布,提出或可從農塘清淤、變更林相與林木經營做起。

最後,在社區的生活、生產、生態面,結合上述策略,進一步指認潛力區位,也希望一同討論適宜操作之區位建議、可行機制或可對接之相關計畫資源。

討論議題與初步策略
會議過程
林保署除針對相關提問進行實務操作上的回應,也肯認同學們所提出的策略解方,在相互討論的過程中,更進一步了解到各科室目前推動的業務。例如,針對造林邏輯與花草埔策略,提供現行業務流程及評估原則,並建議也可以從ESG媒合、社區林業計畫等著手。還有關於莿竹林火災議題上,解釋了當前主要火災成因外,更指出防火林帶等策略,也成為同學後續規劃的方案之一。

本次難得的交流機會,有賴於同學們事前的充分聯繫,以及林保署嘉義分署的開放與重視。而課程前半扎實的田野資料,更是展現充足理解、聚焦議題,並提出好的問題討論的基礎。與公部門的拜會一方面為相互理解的過程,更是讓計畫更加可行、促動多方協作。當今規劃在面臨更加複雜的挑戰,已然不是藍圖式的由上而下,或是標準的計畫書格式所能應對。誠如課程主代黃偉茹老師所說:「我們需要習慣去做規『劃』」,規劃過程的動作性應能被強調出來。

頒發惡地感謝小物

Share:

【課程田調】「論文寫作與實習(二)」新開發惡地路線:南化關山里與楠西大武壠灣丘公廨踏查

(文/林彥宏;攝影/陳文松、林彥宏、高綺均)

惡地協作計畫與成大歷史系陳文松教授,結合課程進行臺灣南部惡地地形地區已邁入多年,今113學年度第2學期陳文松教授帶領「論文寫作與實習(二)」課程之碩士、大學部學生,延續上學期以玉井為踏查中心向外尋找新路線,深入南化關山里與楠西地區進行田野調查,田調踏查日期為114年04月14日率領同學一同前往。本次行程主要是進入南化與楠西,行前預計參訪南化有關惡地地區中甘蔗與黑糖產業的連結、兩地地方宗教與族群的關係和惡地基礎教育環境等,田調預設地點包含南化西埔新南糖廠、南化關山里黑糖農莊和西阿里關聚落、南化一貫道玉山寶光聖堂與道教寺廟、楠西大武壠灣丘公廨、南化玉山國小與瑞峰國小等。但因交通時間限制以及部分單位隱私因素,最終實際田調踏查地點為南化關山里黑糖農莊、瑞峰國小、西阿里關聚落、一貫道玉山寶光聖堂與楠西大武壠灣丘公廨。此次田調踏查是惡地協作新路線方向,意外踏查結果豐富,可提供未來惡地協作田野踏查方向,也讓學生走入台灣西南惡地邊緣地域,踏查中理解並研究惡地邊緣地區人文社會、產業和歷史發展與困境。

114年04月14日出發田野調查前,陳文松教授與田調同學於成大歷史系館前大合照。


此次田野調查延續上學期以玉井為中心,向外找尋南化、楠西新踏查路線。因南化區位於臺南市行政區與臺灣西南惡地地域,具有雙重邊緣的特性成圍此次田野調查核心。首先田調主題一是關於南化在日治時期到戰後初期出現甘蔗種植與黑糖產業的發展,我們發現除了南化西埔有私營新南糖廠外,沿著台3、20線進入南化地區,經過南化水庫後轉入市道179線至關山里西阿里關聚落有許多黑糖工廠或販賣,因此最後選定田調踏查黑糖農莊(716台南市南化區關山里100 號)與周圍聚落。由於路途遙遠,首先停靠於市道179線旁休息並觀察1993年正式完工、提供臺南市區與高雄用水的南化水庫壯麗的美景,也思索著南化水庫與當地居民產業的關係。

爾後經過2個小時的車程終於抵達黑糖農莊,現負責人是張玥騰先生與其妻子汪芸莉女士共同經營;張玥騰先生為我們講述了西阿里關地區甘蔗種植與黑糖產業的推廣除了歷史因素,更多是戰後政府在水庫建設、改變農業種植與社區營造政策下影響在地黑糖產業發展,以及現今臺灣黑糖製造差異和困境。當然張玥騰先生也講述西阿里關聚落中族群移動的歷史過程與孕育南化農業後堀溪的故事,讓我們此行受益良多並提供完整對此地人文地域認知,也體會到人口外移、少子化下年輕人生存於如此邊緣地區的問題和體現堅定想發展在地產業的信念。

田調同學於市道179線南化水庫旁合影留念。
南化關山里西阿里關黑糖農莊前惡地地形與其經營甘蔗田相映照片。
黑糖農莊張玥騰先生與陳文松教授、田調同學講述西阿里關黑糖產業與族群移動歷史背景。


田調主題二聚焦於惡地基礎教育,探訪了位於南化西阿里關聚落中的瑞峰國小。這所小學因少子化、嚴重人口外移等因素影響,預計將於民國115年停辦、走入歷史,是臺灣現今偏鄉教育縮影之一。調查過程中,我們遇見了一位熱心的警衛阿姨,她來自南化北寮(阿姨台語稱「南化街仔」),因為西阿里關聚落缺乏人手和路途遙遠,無人有意願接手下才來到瑞峰國小任職。阿姨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一頭亞麻金色的頭髮,訪問中才得知原來是她來到瑞峰國小後接觸到學校推廣的「植物染」課程所染就而成。阿姨也帶領我們介紹校園裡的指甲花,並說這些植物不僅是重要天然染劑,更是孩子們自然教育的一環。訪問阿姨過程十分親切與熱情,使我們更深刻感受到這所偏鄉小學背後的人情溫度與教育價值,也反思在如此偏遠的惡地聚落中教育在歷史和人口問題的教育意義與發展。
陳文松教授與田調同學訪問南化瑞峰國小警衛阿姨關於國小的故事。

午餐時間我們來到西阿里關聚落唯一的「關山商店」購買泡麵與飲料充飢,根據張玥騰先生與警衛阿姨的說明,關山商店是聚落內十分重要購買物品的地方——原先此地點經由「中研院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網站查詢地圖,可發現是警察駐在所;後駐在所裁撤由現今老闆的岳父盤下經營,而現經營的老闆與老闆娘則在臺中教職退休後回來接手,並定居於此。訪問老闆與觀察商店販售商品可得知,因人口外移嚴重現購買的主力來源是照顧留守老人、山上工程的東南亞移工為主,所以老闆才販賣相關東南亞產品,十分有趣。
陳文松教授訪問關山商店老闆與西阿里關聚落的發展歷史。


最後田調主題三為南化與楠西兩地宗教信仰與族群的關係,再離開西阿里關聚落後,我們前往南化一貫道玉山寶光聖堂,玉山寶光聖堂矗立於台20線上,建築十分宏偉壯觀,是臺灣最大的一貫道道場。拜訪之際陳文松教授訪問堂內工作人員,因尚在整修而無法探究整座玉山寶光聖堂的全貌,非常可惜。而田調踏查最後的地點是楠西大武壠灣丘公廨,此處在通往知名景點梅嶺路旁的小路上,小路狹窄以致駕車十分困難、地點也十分隱密。抵達公廨後可觀察到內部都有人固定祭拜、整裡的痕跡,也能看見公廨內除了大武壠族原住民祭拜的形式,更有掛著八仙彩融合臺灣民間信仰的特殊面貌;但公廨整體建築因今年初大埔、楠西大地震而產生多處令人觸目驚心龜裂、毀損,期待有關單位進行修復。

踏查臺灣最大一貫道道場的南化玉山寶光聖堂。

最後田調地點楠西大武壠灣丘公廨,可見牆壁上受地震影響產生怵目驚心的龜裂痕跡。
綜合此次田野調查的心得,在南化與楠西所謂臺南市行政區的邊陲地帶,也是臺灣西南部惡地地形的邊緣地域,此處尚有許多我們可以爬梳整理的歷史脈絡與故事敘述的空間,無論從臺灣產業史、族群史、宗教史或教育史等,都能有新的臺灣史研究方向,填補主流歷史敘事、更多元化面向的探索,值得思考。
Share: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

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