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成果】「生態學實驗」台南市左鎮淺山生態之旅—心得分享篇

(文/ 涂肇中;攝影/ 涂肇中、許惠晴、陳景皓)

在這次惡地實地調查課程中,學生們踏上左鎮崎嶇的山坡,親眼見證乾燥貧瘠卻又蘊含生命力的惡地景觀。許多學生在成果報告中中提到,原本以為惡地「寸草不生」,但實地觀察後才發現,這些看似嚴苛的環境中,仍孕育著多樣的生命:在竹林下潮濕的落葉層中尋覓的小型哺乳類、飛舞於溝谷間的蝴蝶、盤旋於天際的猛禽,讓他們重新定義了什麼是「適合生存的環境」。

不少學生反思到,環境並不是靜止的背景,而是一個充滿互動的場域。他們從鳥類對棲地的利用、野生動物對農地的依賴與衝突,看見人類設施與自然棲地之間的複雜關係。有學生在報告中寫道:「原本以為建設是單向度的『發展』,但這次課程讓我開始思考,哪些看似方便人類的設施,對其他生物來說卻可能是阻礙、甚至是陷阱。」

此外,許多學生也提到,這次課程讓他們第一次真正理解「野外觀察」的價值。從最初只是紀錄物種,到後來學會提問、推理與連結生態系中的互動,有學生寫下:「以前總認為生態觀察就是記下看到的動植物,但現在我知道,更重要的是去問為什麼牠們會出現在這裡?牠們和這個環境有什麼關係?我們人類的活動又造成了什麼影響?」

更有學生提到,這次調查不只啟發了科學思考,也帶來情感上的衝擊。他們對自然的敬畏感與責任感提升,開始思考保育與土地利用的平衡。有同學寫道:「當我看到一隻鳥從竹林中飛出,牠或許是這片土地的原住民,而我們只是過客。如何在不打擾牠們的前提下生活與發展,是我們這一代人該面對的問題。」

最後,這些報告中不乏對未來行動的期待。有學生表示希望能參與更多保育行動、投身環境研究,甚至思考如何將所學運用於政策或教育中。這正是我們設計這堂課的初衷——讓學生不只是學習自然,而是與自然對話,並成為未來改變的一部分。

         




        




Share:

【研究成果】十九世紀的西拉雅與宣教之路

 文/張玫


西拉雅族與基督信仰的緣起

在荷蘭統治時期,基督教便已傳入台灣,且相較於漢人,原住民對此少有排斥,因此當地的西拉雅族人對基督信仰並不陌生。1870年後兩年間,共有五次受洗儀式,當時木柵一帶有近兩百名平埔居民受洗入教。馬雅各發現:「有將近五十個家族放棄偶像而入教。當每一家長改信後,整個家族都欣然順從其榜樣而入信。」這種全村改宗的現象,可從崗仔林的例子說明:該部落因掌權者率先信教,加上村民多為親族,福音由此在親友間迅速傳播,進而全村信主、週日時一同聚會。這也顯示了平埔族對家族的重視與依賴性。


受洗審查制度

西拉雅族人相信福音後,通常會先參與「服事」,如甘為霖所說的「聖餐禮的成員」。成為基督徒前需經「受洗人員資格審查」,檢視預備者對信仰的理解與決心。每位受洗者皆需接受這項測驗,由牧師執行,性質近似信仰問答。

甘為霖記述在四間禮拜堂執行審查的情形:「我們一到木柵,馬上就要開始受洗資格審查。這項重責大任花了大半週,非常耗神,但也很有趣。我們從清晨開始,直到傍晚結束,一天最多審查九到十人。最讓我驚喜的是,這麼多人都有充足的受洗理由,似乎每個人都該登上名單......至少他們對救贖都有清楚且直接的認知(head-knowledge)。」


信仰的挑戰

從文字中可見,木柵、柑仔林的審查結果令人滿意,許多人能回答具體的受洗理由,對信仰與救贖有親身經驗。木柵最終有三位男性與十一位女性受洗,柑仔林人數未詳。拔馬有四位男性與六位女性通過審查,一位弟兄雖渴望受洗,卻未能理解「神為赦免世人之罪而釘死於十字架」,因而不符資格。崗仔林有三位信徒通過,但因缺乏合適傳道者而暫停。

信徒受洗後仍須繼續學習,傳教士會教導研讀白話聖經。神職人員的妻子也擔負教育責任,如馬雅各夫人、李庥夫人教授男女識字、解說聖經,並鼓勵女子受教。這些西拉雅人也在學習白話文的同時,逐漸捨棄了舊有語言。


信仰中的困境

19世紀中葉,信奉基督教的平埔族人處境艱難。湯姆生到柑仔林時,記述名為東(Tong)的老人因信仰而受迫害。《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中也指出,多數初代信徒生活困頓,奉獻金錢建堂、設教,除了貧窮,還需承受外界壓力與家庭反對,因而養成「自養」的堅韌精神。

然而,並非所有人皆因渴慕而信。有些人誤以為洗禮即代表信仰完成、通往天堂的票到手,或是認為洗禮水能帶來好運與改變。如史蒂瑞所言:「他們寄望傳教士提供更多政治經濟援助,但所獲只有精神糧食,於是開始抱怨,宗教熱度也跟著消退。」



圖一、木柵村民
wellcomcollection, Baksa, Formosa [Taiwan]from a negative by John Thomson1871.




圖二、木柵村民
wellcomcollection, Baksa, Formosa [Taiwan]from a negative by John Thomson1871.



圖三、木柵大石頭
wellcomcollection, Baksa, Formosa [Taiwan]from a negative by John Thomson1871.


宣教士觀察到,自1873年起,平埔教會對信仰的熱誠開始下降。信徒逐漸遠離教會、不再聚會,甚至做出與信仰背離之行為。這與缺乏真誠信仰契機、以及未深入理解教義卻因順從家族而改宗有關。有些人未經歷「與上帝相遇」,未明白「真理」,或僅為求物質利益如醫療、教育而入信,久而久之便冷淡退縮,遂不再參與聚會。

因此,傳教士認為培養本地傳道者極為重要。他們了解民情、語言相通,更能有效宣教。如1898年受按立的劉俊臣即為其一。同時,亦應加強教育,嚴格審查求道者信仰理解,這點同樣適用於漢人教會。

由此可見,西拉雅人與傳教士的互動大多來自傳教士書信與報導、後人回憶錄。然而在僅有單一視角之下,我們應盡力保持客觀、審慎理解史料,努力發掘西拉雅人自身的聲音。這正是本篇文章所面對的挑戰——當時白話文教育尚未普及,使原住民視角幾乎難以尋覓。


宣教之路

回顧19世紀的宣教成果,整體而言相當成功。山崗傳道站中,木柵禮拜堂尤為興旺,信徒眾多,對周邊平埔社群影響深遠。早期尚無教堂之地,許多人會跋山涉水至木柵禮拜。你們可能會好奇——為何他們的宣教能夠如此成功?從建堂背景可知——西拉雅人因生病求醫,馬雅各醫治並同時傳道,福音便隨病癒回村,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進而信徒增加。可知醫療與宣教結合之宣道策略極為奏效。

然而,西拉雅人真的是因信而入教嗎?也許有些人是——如卓猴社人卓道生,接受神學教育,講道樸實真誠,可謂信仰真摯。但如前述,平埔教會的信仰熱情幾年後開始冷卻,主要因審查不夠嚴謹、改信多為家族從屬所致。此議題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留待日後再續......。

Share:

【課程記錄】「生態學實驗」台南市左鎮淺山生態之旅

 (文/ 涂肇中;攝影/ 涂肇中、許惠晴、陳景皓)

 由生命科學系生態組的李亞夫老師所指導的「生態學實驗」的課程,藉由引導學生到台南市左鎮區的淺山地區、惡地和自然環境中,進行當地生態、棲地與微棲地種類的調查。了解野生動物對棲地的需求及與不同類型棲地的關係。藉此了解潛山社區中人、環境、與生物的交互關係與素材,協助潛山社區環境教育,進而促進鄉親認識居住的環境,達成促進環境永續與生態復育的目標。

本課程主要探討生物與環境的關係,內容包括構造、生理及行為上的適應,族群統計、成長與調節,生物間的相互作用,生物防治,群落結構與消長、島嶼生態。生態系的種類,生態系內能量的流動、物質的循環、污染及環境的保護。

透過探索淺山地區自然環境中,生物所利用的棲地和資源,還有與人類活動的交互關係。於台南市左鎮區的農路、產業道路、沿溪步道,進行物種的調查與棲地、微棲地種類的利用。希望能夠讓當地居民認識自己所居的環境,並提供建議。並希望讓大家了解與認識淺山地區生物的組成與分佈、棲地利用以及人與生物之間共存的關係。

在4-5月期間,我們帶著學生多次走訪台南市左鎮區的農路和沿溪步道,展開一趟趟生態小旅行。出發前,我們先規劃好6條樣線,調查時以緩慢步行的方式沿線觀察。過程中,帶隊的助教會一邊介紹沿途看到或聽到的動植物,一邊分享左鎮淺山地區的地形樣貌和環境特色。另外,我們也會和當地居民聊聊天,聽聽他們怎麼看待野生動物與人類之間的相處,有時還會聽到一些關於左鎮的趣聞或在地故事。

透過這次的生態實地探查,學生得以親身走訪並認識惡地環境的生態特色,觀察當地野生動物與人類共存的方式。過程中不僅深化了他們對人與自然互動關係的理解,也有效提升了環境意識與保育觀念,展現野外教學在生態教育上的實質成效。這次學習歷程也激發了學生對環境議題的主動思考,進而提出多項具探究價值的討論主題,包括竹林在惡地中的生態修復與水土保持功能、農地與果園與野生動物之間的資源競合,以及生態共存的可能性。同時,他們也針對開放式蓄水設施、水泥堤岸與道路建設對生態的潛在影響進行反思,提出友善設計與減少路殺等具體建議,展現出實地觀察結合環境思辨的學習成果。

           

          































Share:

【研究成果】穿越時光機:一百多年前山崗傳道站成立史

 文/張玫


你知道嗎?十九世紀中葉,有一群西方傳教士、醫師、商人來到台灣這片瑰麗的土地,他們帶來了貿易與文化的交流,更種下了基督信仰的種子。這些以馬雅各醫師為首的西方知識人,行走於南台灣的淺山惡地之間,建起一座又一座教堂,一遍又一遍傳頌神的話語,引發西拉雅族人起而跟隨,一同宣揚福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當年在今左鎮、內門一帶建立的「山崗傳道站」(Hill stations)——拔馬禮拜堂(今左鎮教會)、崗仔林禮拜堂(今岡林教會)、柑仔林禮拜堂(今永興教會)、木柵禮拜堂(今木柵教會),這四間禮拜堂又合稱「山崗教會」(Hill churches)。

 

崗仔林禮拜堂

1865 年五月,馬雅各醫師學會中文後來到台灣宣教。期間因替崗仔林(Kong‑a‑na)居民李順義治病時結下了深厚情誼,李順義佩服他的醫術,也接納了福音。村民將這份好消息帶回家,許多人因此信主。1867 年,馬雅各二度返回崗仔林,住在李家,禮拜堂於該年設教。1869 年,李順義奉獻土地,號召十三戶基督徒共建禮拜堂,就此奠定崗仔林禮拜堂的雛形。


拔馬禮拜堂

1869 年,拔馬(Poah‑be)居民卓枝清抗拒於被指示要做乩童,其父親卓加弄便勸他赴木柵尋馬雅各診治。在醫病之餘,他聽見福音並邀馬雅各到左鎮傳教。早期的信徒想聽道都必須長途跋涉一番,前往木柵參加禮拜,由於距離過於遙遠,每次動身都是一次勞累,與馬雅各、李庥牧師商議後,十二位村民借用卓加弄家宅作臨時聚所,於 1870 年四月設教。 




圖一、左鎮教會舊照
wellcomcollection, Poah-be, Formosa [Taiwan]from a negative by John Thomson1871.

木柵禮拜堂 

木柵禮拜堂建於 1868 年。起源於一位西拉雅族婦女因病赴旗後(今高雄旗津)就醫,住院時被福音感動,返鄉木柵(Bak‑sa)見證並拆除偶像。她與丈夫戴返同心宣教,彼時姬密池、東淵、陳清山等數十戶隨之信主,戴返夫婦以自宅為臨時禮拜堂。信徒增多後集資建堂,1868 年十二月完工。禮拜堂與附屬小學相連,教授廈門方言讀寫。


柑仔林禮拜堂 

在馬雅各的影響下,村民陳炎率先歸主,陳邦、買官、楊每、吳老智等人相繼信主。隨信徒增長,舊堂狹小且受溪水威脅,眾人決議遷至地勢較高的薤葉崙。1889 年十月,在馬雅各與李庥牧師的鼓吹下,楊每獻地支持,新址禮拜堂於是落成,並取名為溝坪教會。



圖二、永興教會舊照

翻攝自臺南長老大會編,《南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設教七十週年紀念寫真帖》,台南:教會公報,2004 年,頁 39。

跨山聚會 

1871 年四月,馬雅各與湯姆生拜訪木柵,當地平埔族人熱情呼喊「平安(Peng‑gan)」相迎,彷彿基督徒的通關密語。1872 年,甘為霖到訪,形容木柵禮拜堂「相當長,可容兩百人」,此時的信徒們正奔走募料,以擴建更大的禮拜堂。1869 年,李庥在書信中欣喜記錄「木柵的平埔番最近對福音興趣盎然」,福音迅速地在木柵當地拓展。1877 年七月,新堂落成,可容納三百人,由甘為霖主持開幕禮拜,當日來自柑仔林、崗仔林、拔馬、吉貝耍等地與本地會眾逾四百人,該盛況可謂空前。


山路禮拜的身影




圖三、木柵的女人

wellcome collection, Baksa, Formosa [Taiwan]. from a negative by John Thomson, 1871.

https://wellcomecollection.org/works/ejpr45uw/images?id=ayys3yw7





——「有幾位年長者,年約七十或八十歲,仍能攀越千尺高的山路,只為與敬拜者們一同聚集......當你走在山谷間的路上,會看到男孩或女孩正趕牛上山,或從事其他工作,手裡或身上總是帶著聖詩本。有時,你會聽見從山坡飄下來的歌聲,那是孩童用他們純樸的方式吟唱一首接一首珍貴的聖詩。」(馬雅各,1870年4月22日,Messenger and Missionary Record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England,1870,頁185‑187)


正如前面所述,那個年代不似今日有摩托車,可以到處爬爬造,信徒們為了參加禮拜,必須跋山涉水而來。史蒂瑞與李庥致馬逖森的書信中亦曾描繪了求道者翻山越嶺敬拜的畫面:木柵信徒在十二月的安息日越過山頭,到柑仔林領聖餐;破曉翻越山嶺時,遠處傳來吟唱詩歌,小牧童隔谷高呼「老師!祝您平安!」。拔馬弟兄亦曾跋涉至柑仔林,在主的筵席前同坐——在交通不便的年代,山崗傳道站的成立歷史,讓我們見證了人們對信仰的渴慕與堅定。





Share: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

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