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玫
你知道嗎?十九世紀中葉,有一群西方傳教士、醫師、商人來到台灣這片瑰麗的土地,他們帶來了貿易與文化的交流,更種下了基督信仰的種子。這些以馬雅各醫師為首的西方知識人,行走於南台灣的淺山惡地之間,建起一座又一座教堂,一遍又一遍傳頌神的話語,引發西拉雅族人起而跟隨,一同宣揚福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當年在今左鎮、內門一帶建立的「山崗傳道站」(Hill stations)——拔馬禮拜堂(今左鎮教會)、崗仔林禮拜堂(今岡林教會)、柑仔林禮拜堂(今永興教會)、木柵禮拜堂(今木柵教會),這四間禮拜堂又合稱「山崗教會」(Hill churches)。
崗仔林禮拜堂
1865 年五月,馬雅各醫師學會中文後來到台灣宣教。期間因替崗仔林(Kong‑a‑na)居民李順義治病時結下了深厚情誼,李順義佩服他的醫術,也接納了福音。村民將這份好消息帶回家,許多人因此信主。1867 年,馬雅各二度返回崗仔林,住在李家,禮拜堂於該年設教。1869 年,李順義奉獻土地,號召十三戶基督徒共建禮拜堂,就此奠定崗仔林禮拜堂的雛形。
拔馬禮拜堂
1869 年,拔馬(Poah‑be)居民卓枝清抗拒於被指示要做乩童,其父親卓加弄便勸他赴木柵尋馬雅各診治。在醫病之餘,他聽見福音並邀馬雅各到左鎮傳教。早期的信徒想聽道都必須長途跋涉一番,前往木柵參加禮拜,由於距離過於遙遠,每次動身都是一次勞累,與馬雅各、李庥牧師商議後,十二位村民借用卓加弄家宅作臨時聚所,於 1870 年四月設教。
木柵禮拜堂
木柵禮拜堂建於 1868 年。起源於一位西拉雅族婦女因病赴旗後(今高雄旗津)就醫,住院時被福音感動,返鄉木柵(Bak‑sa)見證並拆除偶像。她與丈夫戴返同心宣教,彼時姬密池、東淵、陳清山等數十戶隨之信主,戴返夫婦以自宅為臨時禮拜堂。信徒增多後集資建堂,1868 年十二月完工。禮拜堂與附屬小學相連,教授廈門方言讀寫。
柑仔林禮拜堂
在馬雅各的影響下,村民陳炎率先歸主,陳邦、買官、楊每、吳老智等人相繼信主。隨信徒增長,舊堂狹小且受溪水威脅,眾人決議遷至地勢較高的薤葉崙。1889 年十月,在馬雅各與李庥牧師的鼓吹下,楊每獻地支持,新址禮拜堂於是落成,並取名為溝坪教會。
圖二、永興教會舊照
翻攝自臺南長老大會編,《南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設教七十週年紀念寫真帖》,台南:教會公報,2004 年,頁 39。
1871 年四月,馬雅各與湯姆生拜訪木柵,當地平埔族人熱情呼喊「平安(Peng‑gan)」相迎,彷彿基督徒的通關密語。1872 年,甘為霖到訪,形容木柵禮拜堂「相當長,可容兩百人」,此時的信徒們正奔走募料,以擴建更大的禮拜堂。1869 年,李庥在書信中欣喜記錄「木柵的平埔番最近對福音興趣盎然」,福音迅速地在木柵當地拓展。1877 年七月,新堂落成,可容納三百人,由甘為霖主持開幕禮拜,當日來自柑仔林、崗仔林、拔馬、吉貝耍等地與本地會眾逾四百人,該盛況可謂空前。
山路禮拜的身影
圖三、木柵的女人
wellcome collection, Baksa, Formosa [Taiwan]. from a negative by John Thomson, 1871.
https://wellcomecollection.org/works/ejpr45uw/images?id=ayys3yw7
——「有幾位年長者,年約七十或八十歲,仍能攀越千尺高的山路,只為與敬拜者們一同聚集......當你走在山谷間的路上,會看到男孩或女孩正趕牛上山,或從事其他工作,手裡或身上總是帶著聖詩本。有時,你會聽見從山坡飄下來的歌聲,那是孩童用他們純樸的方式吟唱一首接一首珍貴的聖詩。」(馬雅各,1870年4月22日,Messenger and Missionary Record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England,1870,頁185‑187)
正如前面所述,那個年代不似今日有摩托車,可以到處爬爬造,信徒們為了參加禮拜,必須跋山涉水而來。史蒂瑞與李庥致馬逖森的書信中亦曾描繪了求道者翻山越嶺敬拜的畫面:木柵信徒在十二月的安息日越過山頭,到柑仔林領聖餐;破曉翻越山嶺時,遠處傳來吟唱詩歌,小牧童隔谷高呼「老師!祝您平安!」。拔馬弟兄亦曾跋涉至柑仔林,在主的筵席前同坐——在交通不便的年代,山崗傳道站的成立歷史,讓我們見證了人們對信仰的渴慕與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