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發表】參與式規劃設計方法的反思與成長

(文/李悦恩;攝影/吳子宜、李悦恩)  隨著學期進入尾聲,參與式規劃設計課程迎來令人期待的成果發表活動,這不僅是一場展示專案成果的機會,更是同學與業師間交流、反思的絕佳時刻。本次邀請曾在課堂上進行實務演講的嶼典張瀞今負責人以及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楊佳翰所長,一同擔任本次成果發表的評審老師,透過專業的視角與建議,讓同學們的努力成果有更全面的回饋。  活動由六組同學分享專案內容,以各自從權益關係人訪談,再到辦理走讀活動與工作坊,探索參與式規劃設計中的挑戰與解方,組別的專案涵蓋都市發展、校園公共空間規劃、社區參與等不同領域,展現參與式設計的多樣性與實...
Share:

【課程講座】參與式?規劃設計

(文/李悦恩;攝影/吳子宜、李悦恩)|講者介紹|  參與式規劃設計方法的第一場課程講座,邀請了嶼典創社顧問有限公司張瀞今負責人,過去在經典工程參與臺北市都市排水環境營造規劃、永春陂濕地公園設施營造及改善工程與景美溪總體環境營造規劃等工作擔任協同主持人,在業界擁有多年的實務經驗。以「參與式?規劃設計」為題,從個人經驗引領學生認識何謂參與式規劃設計,回到規劃與人之間的關係,究竟好的規劃需要由誰來支持?為什麼需要參與式規劃? |議題與需求|  近年在民主化的過程,公共事務在運作與決策時更注重民眾需求,對空間專業者來說最重要的是解決業主需求。參與式規劃設計的組成要素分成使用者需求、同理心與轉譯,深入需求貼近與理解在地紋理,釐清議題處理社會需求中的空間議題,過程中需要重視權益關係人的資源與限制,關於身為規劃者是否應該在該議題上有預設立場,我們仍然要有自己的價值觀,並在轉譯時設定議題發揮作用並進行策略系引導,像是在工作坊中設定短講主題或工作坊的桌長邀請人選等方式。|工作坊與權益關係人|  進入操作流程,張負責人提到拜碼頭的重要性,透過拜碼頭才能進一步議題盤點並提出相關策略以凝聚共識,第一場工作坊後進一步聚焦方案擬定初稿,再次做溝通確認。而其中需要讓參與者熟悉彼此,讓對議題的願景逐漸凝聚,在工作坊中找出核心人物推動議題達成最初的目的。在課程中以此為練習讓各組針對工作坊的操作流程,規劃一場屬於自己議題的工作坊與參與式規劃的流程,其中要帶入在地者、專業者與公部門等的權益關係人呈現權力關係與社會網絡,以掌握公共資源做出決策。  練習過程中學生以講者的案例提到的權益關係人重新組成參與式規劃的流程,提到每一組都是社會的縮影,在討論中即使議題相同,但認定的權益關係人可能不盡相同,因此關係人越多,讓議題能夠朝更多元方向發展。在議題的指認,要先以民眾的角度思考空間上有那些問題與資源,讓民眾將自己生活所關注的點帶入圖紙上討論,各組在內容中提到像拜碼頭、環教活動、現況照片與便利貼等,這些在課程中張負責人提到參與式規劃重要的工具與環節,最終要協議出小組的共識,才有機會找出在不同背景下每個人都能勉強可接受的折衷方案,因此先從廣義的方向進行討論,在進入細節中討論優先順序的流程相當重要。學生練習安排工作坊流程|實例操作|  在學生對工作坊的流程有初步認識後,接著以台北市排水系統環境營造規劃工作為例,針對實務操作的細節深入分享。案例中在示範區域辦理願景工作坊並以行動對策工作坊與還教活動來進行可行性評估,而在工作坊之前,透過系統性的地理資訊圖資GIS疊圖、生態檢核與建立擇點原則找出議題下的潛力候選點,過程中以訪談與擾動來深入每個關注點位的參與程度與環境現況。以5W1H分析法將整個議題內容重新分類,發現多數參與者的身分為代理人,補充調查時未竟之處與在決策時增加民意認同,讓民眾更能理解資源分配的結果,而非只有代理人參與議題。...
Share:

【課程記錄】「群聚生態學」台南市左鎮淺山生態調查

 (文/ 涂肇中;攝影/ 涂肇中、許惠晴、陳景皓)由生命科學系生態組的李亞夫老師所指導的「群聚生態學」的課程,藉由引導學生到台南市左鎮區的淺山地區、惡地和自然環境中,進行當地生態、棲地與微棲地種類的調查。了解野生動物對棲地的需求及與不同類型棲地的關係,學習以實驗方法驗證影響野生動物分布的機制,並認識野生動物棲地利用的實驗研究及執行辦法 。藉此了解潛山社區中人、環境、與生物的交互關係與素材,協助潛山社區環境教育,進而促進鄉親認識居住的環境,達成促進環境永續與生態復育的目標。本課程以文獻蒐集、閱讀回顧、綜合討論及野外調查的方式,介紹族群成長模式、變異、族群調節、年齡結構、發育期結構、變動族群與空間結構及族群存活分析之原理,並介紹族群動態模擬程式RAMAS...
Share:

【成果發表】【活動記錄】「鳥類學」台南市左鎮淺山鳥類調查

(文/ 涂肇中;攝影/ 涂肇中、許惠晴、陳景皓)  由生命科學系生態組的李亞夫老師所指導的「鳥類學」的課程,藉由引導學生到台南市左鎮區的淺山地區、惡地和自然環境中,進行當地生態、棲地與微棲地種類的調查。了解野生動物對棲地的需求及與不同類型棲地的關係,學習以實驗方法驗證影響野生動物分布的機制,並認識野生動物棲地利用的實驗研究及執行辦法 。藉此了解潛山社區中人、環境、與生物的交互關係與素材,協助潛山社區環境教育,進而促進鄉親認識居住的環境,達成促進環境永續與生態復育的目標。  本課程為脊椎動物學之進階課程,將介紹鳥類基本生物學、研究方法、與其應用,並深入說明鳥類起源、目前所接受的有關其中各鳥類群之演化與親源關係、及現存鳥類之分類與多樣性。此外,並將從個體(型態、生理行為等)、演化與親源族群、群聚等層級,探討鳥類動物與物理環境與其他種間之相互作用及適應,以及其對現今鳥類之多樣性、各物種之分佈、與物種豐厚度等現象的影響。透過課程希望學生認識鳥類及腦類多樣性、深入探討鳥類生物學、生態學及與人類關係,並探討鳥類在生物多樣性與保育生物學上的價值。 ...
Share:

【成果發表】「日治台灣日常生活史研究專題」113學年度惡地協作調查期末論文發表會

  (文/林彥宏;攝影/林彥宏)114年01月16日是本學期惡地協作課程同學進行期末論文發表的日子,地點於成大光復校區歷史系館2樓25236多功能教室,時間為早上9:00到下午15:00。成果發表會主要由選修「日治台灣日常生活史研究專題」的同學為論文發表人;必修「論文寫作與實習(一)」課程同學為論文評論人,共分為6大主題,以下是各個主題與發表人、評論人之介紹內容:第一場次主題為【玉井地區產業歷史1】,論文成果由歷史所博士生瀨谷友佳子同學發表〈日治時期玉井的苧麻產業〉,聚焦玉井地區苧麻產業從大武壠原住民到日治時期發展的歷史過程;評論人則由歷史所碩士生陳柔辰同學擔任,認可本文對玉井地區產業歷史的貢獻,並提出應加深對原住民角度、以及書寫上安排應該要按照時序推進等建議。第一場次瀨谷友佳子同學報告照片。第一場次陳柔辰同學評論照片。第二場次主題為【玉井宗教與族群文化歷史】,由歷史所博士生吳振豐同學發表〈從公廨到公廟:初探玉井信仰變遷與發展〉、歷史所碩士生林挺翔同學發表〈族群互動與探討—以清領到日治時期玉井大武壠之族群互動為例〉——吳振豐同學從玉井北極殿發展和碑文,試圖分析大武壠原住民與北極殿建立背後漢人勢力進入淺山地區引起宗教信仰相互影響關係;林挺翔同學則從大武壠族從清代到日治時期,試圖解析淺山地區原住民與漢人交互活動的族群關係。評論人歷史所衣冠群同學,肯定發表人提供的族群移動地圖史料,但建議要標示清楚圖片出處,以免發生資料來源不明等問題。第二場次吳振豐同學發表論文照片。第二場次林挺翔同學發表論文照片。第二場次衣冠群同學評論上述二位發表論文同學照片。第三場次主題為【西來庵事件1】,由歷史所碩士生沈鴻運同學發表〈重論西來庵:從馬克思主義及唯物史觀出發再審視〉,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重新檢視西來庵事件時代背景、發生與失敗原因,觀點十分新奇;評論人由歷史所碩士生林義荃同學擔任,很肯定本篇論文的創新觀點。但本篇論文發表討論十分激烈,參與發表會陽明交大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朱博琛提出史料使用上需要更豐富、精確;衣冠群同學則提供對唯物史觀的使用必須有充分說明等意見。第三場次沈鴻運同學發表論文照片。第三場次林義荃同學評論照片。第四場次主題為【惡地人文與文學地景】,由台文所孫嬿婷同學發表〈惡地地形人文景觀與文學地景_以《惡地公的花生糖》、《Taa-Hahuhahuhai...
Share:
Page 1 of 6612345...66Next »Last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精選文章

【成果發表】參與式規劃設計方法的反思與成長

(文/李悦恩;攝影/吳子宜、李悦恩)   隨著學期進入尾聲,參與式規劃設計課程迎來令人期待的成果發表活動,這不僅是一場展示專案成果的機會,更是同學與業師間交流、反思的絕佳時刻。本次邀請曾在課堂上進行實務演講的嶼典張瀞今負責人以及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楊佳翰所長,一同擔任本次成果發表的...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