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發表】透過當代偶戲述說惡地上的人事物(下)

(文/ 蘇靖雯;攝影/ 蘇靖雯、粘力元

即便有些地區被稱為「堊地」,但這些土地上的人與記憶是真實存在,該如何去述說與呈現,也是「文化遺產創意營銷」這堂課程持續在思考的部分。 

課堂發想(一)


課堂發想(二)


除了課堂上引導同學以採集到的內門左鎮居民的生命經驗為藍本去發散與收縮故事線,林蕙玟老師同時也邀請了台灣知名的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的阮義團長來指導修課學生如何以當代偶戲形式呈現期末成果的行動偶戲箱。團長以淺顯易懂的說明帶入國內外的偶戲歷史、形式與演出形式,同時教授每種偶的操作特性與方式,讓各組根據自己的故事背景與呈現方式選擇想要製作的偶。

 
阮義團長現場親自演繹各種偶種的操作方式

懸絲偶的操作示範


此外,林蕙玟老師特地安排兩地的居民代表前來創產所,一同參與修課同學的期中測試。在這個環節中,各組同學除了說明自身行動偶戲箱的故事概念發想、偶戲的表演形式以及將會出場的居民角色,也邀請兩地的居民代表透過回饋、共演、分享等方式參與在偶戲的製作過程中,成為課程中一部份的共創嘉賓,而不僅僅只是被動接受採訪的一方。

 

在社區田野故事協作與測試會中,每一組會分享故事的創作理念與角色的原型設計

居民也會依照故事的原型給予回饋與建議


在為期末成果準備行動偶戲劇場的過程中,同學們除了面臨到要將內容去蕪存菁的挑戰之外,也還有很多他們不斷在思考的問題,如:如何演出?怎麼呈現音效?該如何在趣味與故事呈現之間取得平衡?居民代表所分享的生命經驗又該是改寫還是誠實地保留下來?一連串的創作過程中,同學們面對惡地上的人事物不再只是旁觀者,他們透過創作與演出,某些時刻化身成當地人的角色,而在故事撰寫甚至是演出彩排時,這些真實存在的故事也常常回應到自己的經歷,心中時有共鳴。

成果發表(一)

成果發表(二)

成果發表(三)

成果發表(四)


本學期的期末成果發表地點在左鎮公舘社區發展協會,以「帶我回家:一場文化與身份的冒險旅程」為題,邀請左鎮、內門的居民一同前往現場,共賞七組修課學生的偶戲演出。現場將觀眾分為兩區,中場休息時兩區觀眾可以交換場次,這樣的作法能夠確保每位觀眾都能觀賞到七組的表演。林蕙玟老師笑著說這樣的形式就像是複刻以前的人可能會在廟埕碰到的對臺戲一樣,兩團以上的戲班同時演出,觀眾可以選擇坐在想看的戲班前,也是另一個層次的有趣形式。
宛如對臺戲的成果發表現場


演出過程中,現場的觀眾有時跟著劇中的角色唱起歌來,有時協助同學撒起漫天的紙屑,也嘗到了同學準備的龍眼乾跟蜂蜜,而這些正是由台下的觀眾一字一句告訴同學的經歷,在觀賞與演出的這一刻,彼此的生命相交,在我看來,形成了一個生命的循環。有些感動,有些欣慰,有些理解,更多的是慶幸自己也是參與其中的一份子,而我相信在場的大家也有很多人抱持著同樣的想法。

李蕙琪牧師娘記錄下同學們的偶戲故事

台下的觀眾聚精會神地觀看演出
 

透過觀看各組偶戲的經歷,希望能以這樣的形式喚起學生與居民對於自身、對於彼此的生命共鳴,也期盼現場所有的觀眾能夠藉由相似的生命經驗,重新思考自身的生命記憶與土地的共存。

期末偶戲展演「帶我回家:一場文化與身份的冒險旅程」不只是同學們的心血,也有在場與不在場的許多居民、參與者的共同努力而順利完成


Share:

【課程紀錄】透過當代偶戲述說惡地上的人事物(上)

(文/ 蘇靖雯;攝影/ 蘇靖雯、郭東峰)

由創產所林蕙玟老師所開設的「文化遺產創意營銷」課程多年來都與惡地協作團隊合作,當惡地協作迎來3.0的計畫時,老師也正在思考如何設計出與以往不同的課程。

成大的惡地協作團隊與相關課程在高雄內門與台南左鎮長期耕耘,林蕙玟老師的課程也在過去幾年陸續帶領學生前往內門與左鎮進行跨域性的創意與內容深化,這也激發林蕙玟老師這一次的課程場域範圍:希望能夠融合過去在兩地的經驗;有別於以往的課程只專注在一個場地的概念,林蕙玟老師將本學期「文化遺產創意營銷」課程場域擴大至高雄內門以及台南左鎮,希望同學透過走訪兩地,並藉由採集在地長輩的人生故事與經歷,將蘊含在此的無形文化與在地精神,以引錄劇場(Verbatim Theatre)的形式,結合行動偶劇箱的概念呈現給居民與關心這裡的人事物。

何謂引錄劇場 (Verbatim Theatre)?意旨透過實際的訪談、錄音與轉錄形式為創作依據的劇場製作過程,這樣的劇場形式強調的是與真實的連結,也就是觀眾可以透過劇場這個媒介與現實社會有所接觸[1]

在本學期中,老師總共安排了三次共四天的校外參訪行程,除了邀請左鎮、內門多位講師帶領學生認識左鎮與內門的在地人文、歷史、特產等,也特地安排學生進行三場與左鎮公舘社區、左鎮教會與內門木柵社區的居民訪談,記錄下每位居民的生命經驗與腳下這塊土地的記憶連結。

 

左鎮公舘社區發展協會陳柳足理事長

左達工作室賴政達負責人
    
文史工作者卓玉𨙾老師

山海屯社會企業許明揚創辦人

國立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楊中平老師

內門集穡室工坊暨部落學堂李蕙琪負責人
第一次的兩天一夜校外參訪邀請了以上六位專家給予修課同學對於左鎮、內門人文歷史的初步介紹與認識


修課學生如何在課程參與的過程中了解一個地方的價值與文化,僅僅只是參訪與訪談想必是不足的,因此老師在課程中也加入了「自我民族誌」的書寫,修課學生透過親身撰寫,在參訪與居民訪談的過程中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聞與反思,在探尋場域中的經驗與記憶時也能結合自身的反饋。

左達工作室的居民訪談

左鎮教會的居民訪談大合照

內門木柵社區部落學堂的居民訪談
在兩天一夜校外參訪中,同學們分別在左達工作室、左鎮教會與內門木柵社區部落學堂進行三次地居民訪談


那麼長輩們的生命故事又應該被如何呈現出來呢?老師設計了一系列的「引錄偶戲劇場創作工作坊(Verbatim Puppet Theatre Creation Workshop: Voices of the Tribe, Spirit in the Puppet)」,利用課堂時間一步步帶領同學從整理、發想、收束,每一組同學以這樣的方式逐漸將自己想要呈現給居民們的故事具象化,並且在故事成形之餘,讓修課同學與左鎮、內門居民進行二次訪談,以卡牌的方式和居民分享彼此的記憶,希望能採集到更多居民的生命經驗以深化各組的故事。

透過二次回訪,並且加入卡牌的方式,同學與居民的交流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深化其對談,也能讓彼此能敞開心胸,分享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與經驗。

 

第二次左鎮居民回訪

第二次的回訪,同學與居民都不像第一次一樣那麼拘束跟害羞


在一次次與居民的相見、再會、再相見,不過半個學期,修課學生開始對居民有了惦念的情誼,有些學生收到了居民給的植物或零食;有些居民已經可以叫出一些學生或老師的名字;有些同學甚至會試著在課餘時間遵循居民傳授的食譜,做出一些料理,並分享給大家。

在深入在地的過程中,建立人與人的連結常常是件很重要的事,但是這樣的連結總是難能可貴,而也是這堂課想要創造的價值之一。

第二次內門木柵社區的居民回訪大合照








[1] Brand, G., Peters, S., & Dart, J. (2024). Verbatim theatre as a creative approach to health professions education research translation. Medical Education, 58(11), 1296–1303. https://doi.org/10.1111/medu.15449

 

Share:

【成果發表】左鎮在元宇宙──辦一場線上的左鎮活動

(文/ 王郁貴;攝影/ 簡瑋麒、王郁貴、粘力元)

在成大工業設計學系簡瑋麒老師建置的左鎮像素惡地元宇宙的基礎上,113學年體驗設計課程旨在探索社區未來利用數位科技進行活動設計的可能性。學生進入社區,將在地文化的認識與體驗帶回學校中,並學習元宇宙的互動設計和程式語言。最後以分組實作的方式,提出利用元宇宙舉辦活動、創造地方敘事的設計,並且實際主辦活動、驗證體驗設計的概念與可行性。

圖一:2025體驗設計成果、左鎮像素惡地活動宣傳

學生成果包含老街元宇宙繞境、北極殿x太祖RPG、左鎮國小放學後、作田阿嬤GO!、光返左鎮。讓我們簡單回顧:

《光返左鎮》(6/14  14:00-20:00)中,線上參與者們一起來左鎮元宇宙中看燈會,然後在這個虛擬燈會活動中,體驗所發生的一連串故事。參與者一同搭乘時時光機前往過去的左鎮,透過和過去繁盛的街道上的物件互動,協助修補角色不慎在未來弄壞的燈會裝置。該組別透過手繪,將老街的繁盛樣貌重建於元宇宙上,精心設計的不同畫面場景,讓參與者更能沉浸在時光穿梭的氛圍,且也能認識過去左鎮在作為交通要道時的盛況。

圖二:光返左鎮的線上活動結局 美麗的燈會

圖三:光返左鎮元宇宙中的時光隧道帶領參與者看到左鎮昔日風光

圖四:光返左鎮中,車站場景講述在地甘蔗運輸的歷史,也讓參與者進行搬甘蔗上車的遊戲

《老街元宇宙繞境》(6/18 10:00-10:45)由主持同學將在元宇宙上為您帶來左鎮老街現場的行旅體驗和文化介紹。結合實時的直播,帶領大家在左鎮老街附近行走,沿途為大家介紹相關的歷史故事,在部分場域也提供小遊戲,讓參與直播繞境的民眾可以一同遊玩。

圖五:線上參與者在元宇宙的北極殿中進行了一場文化問答遊戲

《北極殿x太祖RPG》活動期間中(6/19-6/22),參與者可以來到左鎮元宇宙上體驗這個小小的RPG遊戲,引領參與者瞭解北極殿和阿立祖之間的歷史背景,前期該組別前往左鎮和北極殿林榮昭理事長進行訪談、瞭解相關的故事背景。而後,在活動設計上,他們在漢人與西拉雅族兩個不同的視角設計故事,讓參與者選擇不同的故事線來認識有趣的左鎮歷史。

圖六:《北極殿x太祖》雙主線故事設計

圖七:《北極殿x太祖》遊戲中,以拼圖遊戲象徵在地協力建立北極殿的歷史

《作田阿嬤GO!(6/16-6/22)以左鎮的農田種植為基礎,讓參與者進入左鎮的各個農田中幫助阿公阿嬤們完成作物種植競賽。透過設計一系列作物種植流程的遊戲,讓參與者瞭解當地的物產特色,引人入勝。在活動期間中,您可以來到左鎮元宇宙來參與一場農場種植大賽,想要吃甚麼自己種。在元宇宙中,參與者先在農會領取種子後進入想種的作物區域種植,並為作物澆水,不同的作物會有不同的生長時間和需澆水的次數,在作物成熟後進行收割,最後回到農會將作物售出。期間參與者還會因種植的結果和次數而獲得不同的玩家稱號。最後,究竟最受歡迎的作物是甚麼,將在活動結束時揭曉。

圖八:《作田阿嬤GO!故事背景

圖九:《作田阿嬤GO!》中各式各樣的物產向使用者宣傳自己的好處,邀請參與者來種植他們

圖十:《作田阿嬤GO!》活動期間,元宇宙中的左鎮開放了許多種植區域,邀請大家來元宇宙種植自己最喜歡的在地農產!

《放學路上》作品與左鎮國小科技課合作,帶領左鎮國小四年級的學生認識元宇宙,並在自己家鄉的特定場域,根據自己對於該場域的瞭解,設計屬於自己的空間,其中帶領學生透過對AI下指令生成圖像,並將結果放置到自己的空間內。最後在左鎮圖書館進行發表。在活動中,大學的同學們則在過程中學習如何將元宇宙科技介紹給偏鄉孩童,運用溝通技巧、課程設計,讓孩童能夠順利地完成創作,並在創作中獲得對於家鄉的喜愛。

圖十一:左鎮國小學生在元宇宙中創作設計自己負責的左鎮場域

圖十二:左鎮國小學生在元宇宙中創作的左鎮教會

圖十三:左鎮國小學生成果發表會合影

本學期體驗設計課程透過不同的切入點,像是歷史、物產、文化甚或是進入當地與在地居民交流等,讓左鎮的資料可以以數據化並以有別於過往的形式展現在眾人面前。左鎮元宇宙的計畫不僅讓外面的旅客認識左鎮的不同風貌,也讓當地居民可以透過不同的形式去參與保存、維護自己美麗的家鄉,期望未來也能透過元宇宙無地域限制的形式,讓更多人認識左鎮這個地方。


Share:

【成果發表】「根際微生物學研究與應用」臺南左鎮葛廢枝再利用試驗過程與成果

(文/侯育珊;攝影/侯育珊、方彥涵)

從田野到數據:走入左鎮的實地試驗行動

繼上次前往左鎮田區的參訪後,這學期的課程進入了更實作的階段。同學們根據課堂所學與社區的實際需求,分組進行田間試驗的規劃,分為三組:竹屑組、銀合歡生物炭組,以及竹屑與生物炭混合組。每一組都肩負著不同的材料與試驗設計,目的是透過這些自然來源的資材,嘗試改善左鎮惡地地區的土壤狀況。

這次試驗的核心,是導入銀合歡製成的生物炭與竹屑這兩項材料,以有機農法的概念,實際應用在社區農地中。左鎮地區多年來因銀合歡與竹子的過度繁殖,造成了生態與農務上的雙重困擾,修剪後的殘枝難以處理、堆置如山。社區的柳足姐與我們討論後,希望能透過這次的課程,為這些「問題植物」找到新的去處與價值。這樣的構想,不僅呼應永續循環的理念,更讓學生有機會從資源端重新思考土地經營的可能性。

4 月 2 日,我們再次來到左鎮的公舘社區。社區旁有一塊小型的葛鬱金示範田,雖不寬廣,但對於試驗目的來說已經足夠。一下車,同學們便開始忙碌地秤量各組所需的材料,搬運到田區。接著開始翻土、鬆土,過程中不乏挑戰,甚至有一組的鋤頭在作業中斷裂,引來一陣驚呼,也再次印證了這片土壤的堅硬程度真不是開玩笑的。

同學們奮力把資材拌入田土中,並種下葛鬱金
各組在鬆土後,將竹屑、生物炭或兩者混合後均勻混入土中,隨後一齊種下了本次試驗的作物——葛鬱金。這一刻,象徵著試驗的起點,也是課程由理論轉入實務的具體落腳。拍照記錄、整理工具,一切就緒後,大家帶著期待的心情準備等待一個月後的調查回訪。

4 月 30 日,我們再度回到同一塊田地,開始採集試驗資料。這次的重點包括土壤樣本與總體密度的測量,並分析其微生物組成、酸鹼值(pH)與導電度(EC)等指標。這些數據不只是農業管理的重要參考,也與微生物活性及作物生長狀況息息相關。透過採樣、記錄、比對,同學們在操作中逐步熟悉了現地調查的流程,也對土壤科學的複雜性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同學們在實驗室操作儀器,調查各項土壤相關指標

完成樣本分析後,我們彙整了各組的初步結果,進一步探討這些自然材料對土壤環境的影響。雖然這只是第一階段的數據,但也為左鎮惡地區的葛鬱金田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更重要的是,這些試驗讓我們看見學生與社區之間的連結正在發生:從材料運用、田間設計,到資料分析與社區回饋,學習不再只停留在教室,而是實際參與在土地與人之間。

各組發表成果與發現,也邀請理事長一同參與和討論

這段過程,也許只是小小的一步,但它已經為我們種下了「與土地共作、與社區共學」的種子。在左鎮這塊惡地上,我們正在用知識與行動,一起開出可能的希望。


Share:

【成果發表】113學年度論文寫作與實習(二)暨惡地協作田野調查期末論文發表會

(文/林彥宏;攝影/林彥宏)

114年06月12日是本學期惡地協作課程同學進行期末論文發表的日子,地點於成大光復校區歷史系館2樓25234大會議室,時間為早上8:30到下午13:00。

歷史學系陳文松教授開場。

成果發表會主要由必修「論文寫作與實習(二)」課程同學為論文發表人以及交互擔任評論人,共發表8份論文成果,時間為發表人報告15分鐘、評論人評論3-5分鐘、綜合討論10分鐘。以下是各場發表人、評論人之介紹內容:

第一場次8:30-9:00由歷史所碩士生衣冠群同學發表,論文題目為〈專修農業學校到工商職校:從玉井工商看台灣技職教育的轉變(1939-1968)〉,聚焦玉井工商在日治時期創校到戰後的轉變,探討其背後總督府與殖民地地方治理的培養專業農業人才歷史脈絡,到戰後國民黨政府技職教育體制延續和轉變的發展,還有以玉井為核心的惡地地區學生的升學管道;評論人則由歷史所碩士生高綺均同學擔任,認可本文對玉井地區技職教育歷史的貢獻和充分運用史料,並提出在年代標示、時間上須統一格式,還有可加深從玉井地區周遭的產業發展延伸至技職教育的推動連結。

第一場次歷史所衣冠群同學發表〈專修農業學校到工商職校:從玉井工商看台灣技職教育的轉變(1939-1968)〉論文照片。

第一場次歷史所高綺均同學評論照片。

第二場次9:00-9:30由歷史所碩士生林挺翔同學發表,論文題目為〈遺跡、遷移與融合——從楠西大武壠公廨看族群遷移與發展〉,從楠西大武壠灣丘公廨出發,分析大武壠族從荷治時期到清領時期族群遷移、宗教信仰融合的歷史發展;評論人則由歷史系大學部陳虹達同學擔任,認可本文對大武壠族研究的貢獻,也對發表人以GIS等族群移動地圖、土地契約史料的分析研究方式表示十分專業。在提供修改意見方面則認為可再多著墨灣丘地區大武壠族當代祭祀、現存族人口訪的內容,更能充實研究的連結性。

第二場次歷史所林挺翔同學發表〈遺跡、遷移與融合——從楠西大武壠公廨看族群遷移與發展〉論文照片。

第二場次歷史系大學部陳虹達同學評論照片。

第三場次9:30-10:00由歷史所碩士生陳柔辰同學發表,論文題目為〈臺南南化地區的開發與農業種植發展〉,從南化清領時期、日治時期到戰後農業的歷史發展為核心,闡述各個時期農業產物種植的特色轉變與產業政治的推動有關,並搭配相關交通建設跟進影響人口就業、就學遷移的遷移情況;評論人則由歷史所王哲昕同學擔任,提出認可本文對南化農業產業歷史研究的貢獻,也讚許發表人分析南化產業多元的面貌、史料使用完整性。但建議是除了由上而下統治者政策的影響之外,或許可以增加由下而上的觀點,例如當地人對於產業政策的看法,還有多著墨南化當地土地契約、變更項目的變化,能更全面掌握產業歷史的脈絡。

第三場次歷史所陳柔辰同學發表〈臺南南化地區的開發與農業種植發展〉論文照片。

第三場次歷史所王哲昕同學評論照片。

第四場次10:00-10:30由歷史所碩士生王哲昕同學發表,論文題目為〈日治後期到戰後初期「邊緣」經營之研究:以南化為中心〉,從日治時期台拓檔案到戰後國民黨政府接收的過程中,對於西南部惡地地區為主——如南化西阿里關的「邊區」治理轉變,利用土地銀行的史料進行分析,深入當地地方勢力的應對方式和如何接受統治者建立的邊區體制;評論人則由歷史所陳柔辰同學擔任,認可本文對南化為主的邊區研究貢獻,以及從這些史料上可微觀惡地地區的歷史,更能宏觀整體台灣史的發展脈絡。論文建議上是能補充更多關於地方頭人代表江家和洪家的發展與訪談後人相關史料,以及論文格式上要統一完整。

第四場次歷史所王哲昕同學發表〈日治後期到戰後初期「邊緣」經營之研究:以南化為中心〉論文照片。

第四場次歷史所陳柔辰同學評論照片。

第五場次10:30-11:00由歷史所碩士生高綺均同學發表,論文題目為〈臺南市南化區初等教育的初探〉,從日治時期總督府將近代教育引進南化區的歷史脈絡談起,釐清玉山國小、北寮國小、南化國小與西埔國小四間小學代表的惡地地區基礎教育發展過程,以及背後南化產業變動、人口遷移的歷史進程,還有更多是地方人士投入基礎教育的目的和影響;評論人由歷史所衣冠群同學擔任,認可本文對南化基礎教育歷史發展研究的貢獻,以及從四所南化地區國小的創立、變動與現今人口外移下廢校的研究論述十分扎實。論文建議上是能補充更多關於包含族群的觀點和教育的連結,以及地方人士投入教育的目的性和上層政策的對應方式。

第五場次歷史所高綺均同學發表〈臺南市南化區初等教育的初探〉論文照片。


第五場次歷史所衣冠群同學評論照片。

第六場次11:00-11:30由歷史系大學部陳虹達同學發表,論文題目為〈南化尖山太子爺的跨域信仰〉,從田野踏查中偶然經過的南化尖山、茅埔太子宮延伸,發覺與自身故鄉善化六分寮太子爺信仰的連結,由林美容老師的祭祀圈研究與史料的解析,發現太子爺祭祀與曾文溪流域的信仰圈的歷史發展有極大關係;評論人由歷史所林挺翔同學擔任,認可本文對台南太子爺信仰和惡地地區水文文化研究的貢獻,能從廟宇的口訪和祭拜神祇連結,運用史料發現水文與信仰、族群關係的發展,研究十分有趣、有深度的歷史意義。論文建議上是能補充更多關於包含族群帶領信仰的遷移、傳播路徑,例如使用地圖方式呈現,視覺化更可以加深讀者的理解。

第六場次歷史系大學部陳虹達同學發表〈南化尖山太子爺的跨域信仰〉論文照片。

第六場次歷史所林挺翔同學評論照片。

第七場次11:30-12:00由歷史所高偉智同學發表,論文題目為〈南化水庫的興建、淤積對周遭地區的環境影響〉,從南化水庫興建的歷史為主,分析當代南化水庫遇到淤積與周遭聚落、居民受到產業變動的影響發展;評論人由歷史所林義荃同學擔任,認可本文南化水庫與周圍聚落發展研究提供不一樣的面向,論文建議上能論述更清楚論文的研究方向與目的,以及找出南化水庫議題的核心。

第七場次歷史所高偉智同學發表〈南化水庫的興建、淤積對周遭地區的環境影響〉論文照片。

第七場次歷史所林義荃同學評論照片。

第八場次12:00-12:30由歷史所林義荃同學發表,論文題目為〈一鄉一特色的發展、困境與展望〉,從政府推動一鄉一特色與社區營造計畫談論南化產業的發展;評論人由歷史所高偉智同學擔任,文松老師認為論文上對南化產業的發展有很大的關聯性,可以多著墨、加深與南化當地的連結才更能凸顯論文的重要性。

第八場次歷史所林義荃同學發表〈一鄉一特色的發展、困境與展望〉論文照片。

第八場次歷史所高偉智同學與陳文松教授評論照片。

第九場次12:30-13:00為綜合討論時間,惡地協作計畫的粘力元專案人員對林義荃同學的論文提出看法,結合自身對美濃地區論文的研究經驗,建議能真實進入社區參與當地的群體活動,更能由下而上的分析南化產業的歷史發展與影響。另外陳文松教授也感謝大家一學期對於惡地協作的參與,以及鼓勵大家繼續關懷惡地地區的歷史發展,並經過歷史論文研究與田野調查的經驗,能對於大家書寫論文的方向提供更多元的研究分析方法。

成大惡地協作計畫粘力元專案設計師分享心得照片。

陳文松教授最後總結與建議、分享心得照片。

Share: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

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