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發表】參與式規劃設計方法的反思與成長
(文/李悦恩;攝影/吳子宜、李悦恩) 隨著學期進入尾聲,參與式規劃設計課程迎來令人期待的成果發表活動,這不僅是一場展示專案成果的機會,更是同學與業師間交流、反思的絕佳時刻。本次邀請曾在課堂上進行實務演講的嶼典張瀞今負責人以及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楊佳翰所長,一同擔任本次成果發表的評審老師,透過專業的視角與建議,讓同學們的努力成果有更全面的回饋。 活動由六組同學分享專案內容,以各自從權益關係人訪談,再到辦理走讀活動與工作坊,探索參與式規劃設計中的挑戰與解方,組別的專案涵蓋都市發展、校園公共空間規劃、社區參與等不同領域,展現參與式設計的多樣性與實...
【課程講座】參與式?規劃設計
(文/李悦恩;攝影/吳子宜、李悦恩)|講者介紹| 參與式規劃設計方法的第一場課程講座,邀請了嶼典創社顧問有限公司張瀞今負責人,過去在經典工程參與臺北市都市排水環境營造規劃、永春陂濕地公園設施營造及改善工程與景美溪總體環境營造規劃等工作擔任協同主持人,在業界擁有多年的實務經驗。以「參與式?規劃設計」為題,從個人經驗引領學生認識何謂參與式規劃設計,回到規劃與人之間的關係,究竟好的規劃需要由誰來支持?為什麼需要參與式規劃? |議題與需求| 近年在民主化的過程,公共事務在運作與決策時更注重民眾需求,對空間專業者來說最重要的是解決業主需求。參與式規劃設計的組成要素分成使用者需求、同理心與轉譯,深入需求貼近與理解在地紋理,釐清議題處理社會需求中的空間議題,過程中需要重視權益關係人的資源與限制,關於身為規劃者是否應該在該議題上有預設立場,我們仍然要有自己的價值觀,並在轉譯時設定議題發揮作用並進行策略系引導,像是在工作坊中設定短講主題或工作坊的桌長邀請人選等方式。|工作坊與權益關係人| 進入操作流程,張負責人提到拜碼頭的重要性,透過拜碼頭才能進一步議題盤點並提出相關策略以凝聚共識,第一場工作坊後進一步聚焦方案擬定初稿,再次做溝通確認。而其中需要讓參與者熟悉彼此,讓對議題的願景逐漸凝聚,在工作坊中找出核心人物推動議題達成最初的目的。在課程中以此為練習讓各組針對工作坊的操作流程,規劃一場屬於自己議題的工作坊與參與式規劃的流程,其中要帶入在地者、專業者與公部門等的權益關係人呈現權力關係與社會網絡,以掌握公共資源做出決策。 練習過程中學生以講者的案例提到的權益關係人重新組成參與式規劃的流程,提到每一組都是社會的縮影,在討論中即使議題相同,但認定的權益關係人可能不盡相同,因此關係人越多,讓議題能夠朝更多元方向發展。在議題的指認,要先以民眾的角度思考空間上有那些問題與資源,讓民眾將自己生活所關注的點帶入圖紙上討論,各組在內容中提到像拜碼頭、環教活動、現況照片與便利貼等,這些在課程中張負責人提到參與式規劃重要的工具與環節,最終要協議出小組的共識,才有機會找出在不同背景下每個人都能勉強可接受的折衷方案,因此先從廣義的方向進行討論,在進入細節中討論優先順序的流程相當重要。學生練習安排工作坊流程|實例操作| 在學生對工作坊的流程有初步認識後,接著以台北市排水系統環境營造規劃工作為例,針對實務操作的細節深入分享。案例中在示範區域辦理願景工作坊並以行動對策工作坊與還教活動來進行可行性評估,而在工作坊之前,透過系統性的地理資訊圖資GIS疊圖、生態檢核與建立擇點原則找出議題下的潛力候選點,過程中以訪談與擾動來深入每個關注點位的參與程度與環境現況。以5W1H分析法將整個議題內容重新分類,發現多數參與者的身分為代理人,補充調查時未竟之處與在決策時增加民意認同,讓民眾更能理解資源分配的結果,而非只有代理人參與議題。...
【課程記錄】「群聚生態學」台南市左鎮淺山生態調查

(文/ 涂肇中;攝影/ 涂肇中、許惠晴、陳景皓)由生命科學系生態組的李亞夫老師所指導的「群聚生態學」的課程,藉由引導學生到台南市左鎮區的淺山地區、惡地和自然環境中,進行當地生態、棲地與微棲地種類的調查。了解野生動物對棲地的需求及與不同類型棲地的關係,學習以實驗方法驗證影響野生動物分布的機制,並認識野生動物棲地利用的實驗研究及執行辦法 。藉此了解潛山社區中人、環境、與生物的交互關係與素材,協助潛山社區環境教育,進而促進鄉親認識居住的環境,達成促進環境永續與生態復育的目標。本課程以文獻蒐集、閱讀回顧、綜合討論及野外調查的方式,介紹族群成長模式、變異、族群調節、年齡結構、發育期結構、變動族群與空間結構及族群存活分析之原理,並介紹族群動態模擬程式RAMAS...
【成果發表】【活動記錄】「鳥類學」台南市左鎮淺山鳥類調查

(文/ 涂肇中;攝影/ 涂肇中、許惠晴、陳景皓) 由生命科學系生態組的李亞夫老師所指導的「鳥類學」的課程,藉由引導學生到台南市左鎮區的淺山地區、惡地和自然環境中,進行當地生態、棲地與微棲地種類的調查。了解野生動物對棲地的需求及與不同類型棲地的關係,學習以實驗方法驗證影響野生動物分布的機制,並認識野生動物棲地利用的實驗研究及執行辦法 。藉此了解潛山社區中人、環境、與生物的交互關係與素材,協助潛山社區環境教育,進而促進鄉親認識居住的環境,達成促進環境永續與生態復育的目標。 本課程為脊椎動物學之進階課程,將介紹鳥類基本生物學、研究方法、與其應用,並深入說明鳥類起源、目前所接受的有關其中各鳥類群之演化與親源關係、及現存鳥類之分類與多樣性。此外,並將從個體(型態、生理行為等)、演化與親源族群、群聚等層級,探討鳥類動物與物理環境與其他種間之相互作用及適應,以及其對現今鳥類之多樣性、各物種之分佈、與物種豐厚度等現象的影響。透過課程希望學生認識鳥類及腦類多樣性、深入探討鳥類生物學、生態學及與人類關係,並探討鳥類在生物多樣性與保育生物學上的價值。 ...
【成果發表】「日治台灣日常生活史研究專題」113學年度惡地協作調查期末論文發表會

(文/林彥宏;攝影/林彥宏)114年01月16日是本學期惡地協作課程同學進行期末論文發表的日子,地點於成大光復校區歷史系館2樓25236多功能教室,時間為早上9:00到下午15:00。成果發表會主要由選修「日治台灣日常生活史研究專題」的同學為論文發表人;必修「論文寫作與實習(一)」課程同學為論文評論人,共分為6大主題,以下是各個主題與發表人、評論人之介紹內容:第一場次主題為【玉井地區產業歷史1】,論文成果由歷史所博士生瀨谷友佳子同學發表〈日治時期玉井的苧麻產業〉,聚焦玉井地區苧麻產業從大武壠原住民到日治時期發展的歷史過程;評論人則由歷史所碩士生陳柔辰同學擔任,認可本文對玉井地區產業歷史的貢獻,並提出應加深對原住民角度、以及書寫上安排應該要按照時序推進等建議。第一場次瀨谷友佳子同學報告照片。第一場次陳柔辰同學評論照片。第二場次主題為【玉井宗教與族群文化歷史】,由歷史所博士生吳振豐同學發表〈從公廨到公廟:初探玉井信仰變遷與發展〉、歷史所碩士生林挺翔同學發表〈族群互動與探討—以清領到日治時期玉井大武壠之族群互動為例〉——吳振豐同學從玉井北極殿發展和碑文,試圖分析大武壠原住民與北極殿建立背後漢人勢力進入淺山地區引起宗教信仰相互影響關係;林挺翔同學則從大武壠族從清代到日治時期,試圖解析淺山地區原住民與漢人交互活動的族群關係。評論人歷史所衣冠群同學,肯定發表人提供的族群移動地圖史料,但建議要標示清楚圖片出處,以免發生資料來源不明等問題。第二場次吳振豐同學發表論文照片。第二場次林挺翔同學發表論文照片。第二場次衣冠群同學評論上述二位發表論文同學照片。第三場次主題為【西來庵事件1】,由歷史所碩士生沈鴻運同學發表〈重論西來庵:從馬克思主義及唯物史觀出發再審視〉,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重新檢視西來庵事件時代背景、發生與失敗原因,觀點十分新奇;評論人由歷史所碩士生林義荃同學擔任,很肯定本篇論文的創新觀點。但本篇論文發表討論十分激烈,參與發表會陽明交大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朱博琛提出史料使用上需要更豐富、精確;衣冠群同學則提供對唯物史觀的使用必須有充分說明等意見。第三場次沈鴻運同學發表論文照片。第三場次林義荃同學評論照片。第四場次主題為【惡地人文與文學地景】,由台文所孫嬿婷同學發表〈惡地地形人文景觀與文學地景_以《惡地公的花生糖》、《Taa-Hahuhahuhai...
【田野調查】惡地之美:從左鎮公館看見再生的力量

(文/侯育珊;攝影/侯育珊)當我們來到位於台南左鎮的公館社區時,看到這片地形獨特的土地,這段經歷不僅是學習的過程,更是一場探索的旅程。左鎮公館社區位於台南的泥岩惡地地形。這裡的地貌由皺褶的泥岩山脊和深邃的溝壑構成,風景展現出一種粗獷的美感。然而,這片土地對農業生產並不友善。土壤貧瘠、水土流失嚴重,且土壤不易保水也不易排水,加上地形的限制,農作物在這裡生存並不容易。初次造訪這裡,除了被壯麗的自然景觀所吸引,居民的熱情好客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在微笑的背後,卻隱藏著社區所面臨的挑戰。由於年輕人大多外出求學或工作,公館社區正面臨人口外流的危...
【高教創新】成功大學-行走惡地,協力發掘在地寶藏

內容轉貼自高教創新,連結請參考https://www.news.high.edu.tw/usr//content.php?cid=288&did=1270&fbclid=IwY2xjawH1sjZleHRuA2FlbQIxMAABHcwwINivNRSFHySHI-5Ed8Fdcn0EaNNiN3KoIqRoE8BCegB-C3tqxhbUFQ_aem_j403I9b2QhszHyPm2VC6CQ攝影﹕曾思茜「惡地的土地會黏人」。七年前因產學合作初次踏入農村,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張秀慈從此迷上這片天地,「未接觸之前,我以為這裡是荒野一片,深入了解後,才發現這片土地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歷史與自然生態,有許多特色值得挖掘。」臺灣西南泥岩惡地由白堊土構成,地貌猶如月球表面,因此俗稱為「月世界」。從農村再生計畫擴展為大學社會責任計畫(USR),成大惡地協作跨領域團隊至今仍持續探索這處涵蓋臺南市左鎮、龍崎,以及高雄市內門、田寮的惡地地形淺山區域。透過學校與社區的合作,團隊將各種可能性轉化為社區的亮點與競爭力,讓外界看見土地上人群的韌性。湯姆生馬雅各之路,國家文化路徑成大選擇採用「資產導向」,而非傳統的「需求導向」方法。需求導向聚焦識別社區問題並引入資源來解決問題;資產導向則著重認識和利用社區已有的資源及優勢來促進發展。許多當地居民習以為常的地景,在學校團隊等「外來者」眼光挖掘下,成為吸引外界慕名而來的「資產」寶藏,例如已列為國家文化路徑示範路徑之一的「湯姆生、馬雅各與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正是因此被發現的瑰寶。在田野調查中,團隊聽到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例如左鎮許多長輩回憶小時候,曾每天拿著火把在天未亮時,從草山走路去岡林上學的經驗;或是教會會友們回憶以往週日半夜得從岡林教會走到高雄內門木柵去參加主日禮拜。張秀慈透過成大建築學系副教授簡聖芬的分享得知後,很感興趣,「居民拿著火把走在惡地地形上,很有畫面感呀!我想要知道更多。」其實,張秀慈初訪左鎮時就很納悶,「這麼一座偏鄉小鎮,怎會擁有好幾座美麗壯觀的百年教堂?」來自成大規設院、電資學院、文學院、生科院等多個院系的老師們,出於好奇,深入挖掘這些故事中的歷史人文與自然景觀。成大USR團隊從府城向東探索這條火把之路,同時,另一支團隊從內山向西走去,在高雄甲仙文史工作者游永福與社區大學、在地組織的努力下,雙方在這條路上相遇,一段十九世紀初的歷史重新出現在世人眼前。西元一八六五至一八七二年,蘇格蘭皇家藝術協會會員暨旅行攝影家約翰湯姆生(John...
【成果發表】「鄉村與區域規劃:理論與實務」美濃區生產相關議題梳理及其與鄉規對接之探討

(文/郭玠佑;圖/各組期末成果;攝影/郭玠佑)本學期由都計系黃偉茹老師與李俊霖老師帶領的課程來到尾聲,同學們以「美濃區生產相關議題梳理及其與鄉規對接之探討」為題,結合課程講授之城鄉理論、演講的實務經驗,以及環境思潮的規劃,指認出地方生產議題,以及鄉規制度可以如何回應的總結。在2025年1月2日的成果簡報,我們額外邀請美濃地方夥伴出席,包含美濃農村田野學會、美濃農會等,給予地方真實回饋以及意見交流。第一組設定以野蓮產業為主要關注面向,及其發展對地下水的影響,提出永續生計觀點的規劃構想。首先回顧美濃地區地理與水文特性、野蓮種植現況及其...
【研究紀錄】以藝術為導向開發自然為本的 「綠色社會處方」實現淺山部落創意福祉(下)

(文/唐偉婷;攝影/唐偉婷) 如何應用藝術方法促進健康福祉,可以從創造力談起,心理學上對創造力最常見的定義著重於創造物上[1],創造力並沒有單一、統一的定義,然而每個人都有創造潛能且高度個人化的,近年來興起的共同創造,則認為創造是協作出來的,個人創造行動中或多或少有他人有形或無形的參與,當我們選擇產生許多可能的解決方案,而非尋求單一最佳解答時,有助於支撐創意產生的認知運作,可以說創造力與擴散性思考息息相關[2]。西元2000年紐約州修法通過,正式命名各種藝術治療並稱之為「表達性藝術治療(expressive art therapy)」或「創造性藝術治療(creative...
【課程記錄】「成大 Book 一市移動圖書館」課程成果發展會與小組靜態成果展

(文/張睿涵;攝影/課程學生) [成大 Book 一市]移動圖書館通識課程在12月17日於成大圖書館舉辦成果發表會,並且至2025年1月9日有課程靜態成果展,呈現各小組獨特的教案與執行收穫,由成大藝研所暨戲劇碩士學位學程馬薇茜副教授帶領「七慣成習、藝起竹夢」小組在11月30日前往高雄市內門區溝坪國小進行教案實踐,活動結束後小組成員們如火如荼的準備接下來的成果發表會與靜態成果展,匯集教案設計的發想、設計、執行的心路歷程、照片與總心得布置成精美的展區並且準備精彩的扯鈴以特別的方式吸引觀眾的目光。(發表會當天小組成員進行扯鈴表演)這學期的課程中,成大的學生們需要帶入小朋友的角度設計課程使課程有趣且簡單,培養的想像力、創造力、執行能力等,並且學會換為思考,同理他人,儘管大學生們以小老師的身分前往學校與小朋友見面,但他們身為教學者的同時也是學習者,「七慣成習、藝起竹夢」的成員們從中收穫匪淺,統計系陳宇紘同表示除了精進教學技巧與維持氣氛等能力,還需要快速分析突發狀況並想出解決方案,從教學實踐中體會到「不斷更新」的概念—在遇到問題時,不僅要接受挑戰,還要學會從中學習並調整自己,不斷成長;電機系洪慈薇則表示教學使她更加深刻的感受到「雙贏思維」的理念,除了可以訓練自己言語表達能力,小組教案還可以讓小朋友學習額外的知識,雙方受益非淺。(展區布置)此外,課程中小朋友們的觀點、想法與行為也成為成大同學們學習的重要部分,資訊系林清弘同學表示與小朋友的互動中可以發現彼此不一樣的觀點和想法,體會到「知彼解己」的精隨,除此之外,有一位小朋友在道別時將喜愛的彈珠送給他,令他十分驚訝及感動因為偏鄉的小孩擁有的東西不多,這促使他反思為什麼擁有許多的我們會吝嗇「給予」而只想要「擁有」,遠不及一位「一無所有」的小朋友大方?在扯鈴教學中,化工系鍾博勝同學看到小朋友不怕失敗,不斷嘗試,貫徹「以終為始」的模樣令他十分感動,想起小時候也曾一無所懼,迎面所有困難,期望自己也能無畏且樂觀的面對未來的挑戰,醫技系陳彥賓同學認為自己應該如同這些小朋友一樣「主動積極」追求更優秀的自己,不應該因為擔心失敗而駐足不前。(和觀者分享成果)光電系張瑋芝、護理系高逸芸、醫技系陳閔臻同學們表示因為成大師生發揮各自的能力準備這次的服務活動,表現出「統合綜效」,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因此當天的行程能夠順利進行,營造美好的體驗與經歷,在每個人的內心留下寶貴的回憶並且幫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七大習慣的精髓,不分系江守恆同學表示由於第一次設計教案並執行,過程中充滿許多挑戰與困難,但同時也發覺自身的可能性使他未來願意積極參與社會服務的活動。 [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