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記錄】112-1期初教師交流會「惡地人才培育工作坊」

   (文/林玲安;攝影/林玲安)

        112學年第一學期初,惡地協作團隊於2023年8月28日舉辦了期初教師交流會,老師們除了相互分享和交流下學期預計開課的內容,以及正在進行的研究之外,本次活動也邀請成大創產所的楊家翰老師帶領「惡地人才培育工作坊」,一同腦力激盪惡地協作計畫欲培養的未來人才想像。



楊佳翰老師帶領「惡地人才培育工作坊」

       首先,佳翰老師先邀請大家思考,相較於一般的大學生,經歷過USR課程與體驗,會額外具備哪些獨特能力或素養?在小組討論後,將共同認為的重要能力素養寫在便利貼、並貼到大海報的右方欄位,接著我們列出目前開授的課程所能提供的核心素養在大海報的左方欄位,連線與比對兩個欄位是否能相互對應。

        在連線和比對開授課程(左方)與期待學生具備的能力素養(右方)時,A組發現對應最多的前幾名依序為自省能力、合作、批判、行動力,最少的是包容力、創業精神、同理心;B組對應最多的團隊協作共創、在地產業永續、知識轉譯、在地關懷,最少的是同理聆聽,另外應可以再補一張「自省能力」到右方欄位,才較能對應到在目前課程中提供的能力及素養。

  兩組比對後的相似之處是,「團隊合作」、「反思自省」是目前最符合現在有提供且期待培養的能力,因計畫中有許多分組報告或實作的學習機會,亦經常進行反思討論。在開授的課程中,則是最缺乏「同理心」與「創業精神」。因此,在下個階段中,也討論到針對這樣的發現,未來可以考慮增加的課程/專案/實習/研究有哪些?

       A組盤點了校內有關創業的資源,如:新創加速中心、創業人才媒合平台等,善用既有的資源合作來強化這些能力,而未必要開設新課程;B組則討論到同理心是可以透過課程培養的嗎?透過真人圖書館的分享、強調不同的生活體驗,讓同學們有機會去理解每個人的生命脈絡與生活差異,而非太快進入需求導向、問題解決的實作或研究。

        然而,也會發現每個人對於這些素養能力的定義可能不同,因此若能有更充裕的討論時間去比對和理解彼此的想法,應能更明確的定位出培養惡地人才所需的能力及素養,或許也能列為未來各個教師社群小組交流時,更為細緻和深入的討論題目。



A組的討論海報


B組的討論海報

       在工作坊的下半場,主題為「2030年的新名片」,隨著時代與科技的變遷,現在既有的職業將有可能在未來消失,但也將會發展出未來的新興職業角色。佳翰老師拿出新的海報並詢問大家:「若現在有一張2030的新名片,你認為名片上的職稱是什麼?有什麼樣的工作內容?目前本計畫已經提供的訓練有什麼?可以額外再提供的訓練又有什麼呢?」各組再將討論的內容寫到便利貼,並貼上海報。

        A組的2030新名片職稱為「在地轉譯創新企劃師」,工作內容是對接社區需求、轉譯在地元素、在地產業創新再造。針對這樣的工作,目前本計畫以提供的訓練或課程有文化創意城市、觀光規劃、創新管理、文化資產創意營銷、根際微生物學研究與應用、問題觀察和社區需求;而還可以再提供的額外訓練則是溝通能力、台語訓練、主動發想、與業界(創投)連結、蹲點。


A組的2023新名片

        B組的2030新名片職稱則是「社區協作設計師」,工作內容為辨別社區議題、促進社區內外合作、設計協作過程(怎麼組織流程、建構網絡),而本計畫已經提供了問題定義、溝通協調、資源盤點、工作坊設計等訓練,可以再額外提供實務經驗分享、系統性的know how等訓練。


B組的2023新名片

        兩組的2030新工作名片,都有要做為促成社區內外資源或合作的協作角色,但前者較像是蹲點於社區內,以創新的方式再造或轉譯地方的文化知識或產業發展,後者較像是扮演一個平台,有系統的串聯與建構資源網絡。雖然本次工作坊的討論時間不長,因此無法更進一步的溝通、對談這些想法,但工作坊的結束反而是新的開始,期待未來的教師社群活動都能延伸今日的討論,使惡地人才培育的圖像逐漸清晰。


【惡地人才培育工作坊參與者】

課程能力素養:張秀慈、黃偉茹、楊佳翰、黃兆立、林蕙玟、林玲安、林筱棋、林宥祺、侯育珊

2023新工作名片:張秀慈、黃偉茹、楊佳翰、黃兆立、林玲安、林筱棋、林宥祺、侯育珊




Share: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

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