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錄】「地方伴手禮設計—不只是好吃,好玩,還要深具意義之創新商業策略」工作坊


(文 / 林筱棋、林玲安;攝影 / 曾思茜;設計 / 林筱棋) 󠀠󠀠

為促進台南及高雄惡地區域的行銷與發展,國立成功大學惡地協作USR計畫於2025年3月25日舉辦講座工作坊,聚集地方創生專家與社區夥伴,共同發想屬於惡地的跨域伴手禮。活動地點也特別選在左鎮公有零售市場,在這個鮮少人使用的空間中舉辦講座是個挑戰,但也是創新思維和活化市場空間的體驗。

此次工作坊是從去年底「惡作聚之物」交換禮物活動的延續。在那次活動中,大家交換的禮物中展現出許多富有趣味與在地特色的好物,激發惡地協作團隊思考發展惡地特色伴手禮的可能性。未來,這些創意商品不僅能作為觀光或體驗活動的延伸,更期望為左鎮公有零售市場的空間注入活力。


本次活動邀請林事務所的林承毅老師,將新知識和經驗案例帶到左鎮分享。老師從不一樣的觀察視角,切入左鎮在地案例,大家覺得習以為常的事情,其實都具有體驗設計的潛力。並且以日本透過故鄉稅推動地方創生的案例,從不同角度思考地方伴手禮的意義。承毅老師也從人類的交換行為,討論交換禮物的象徵意義是一種感情的連結、關係的建構,而傳統菜市場的本質也是如此,大家在市場買賣、聊天、交換資訊,市場成為讓不同地方的人一起交流的空間,從物的連結延伸到人的聯繫,如同老師提到,一起開始是因為東西好吃,後來是因為想見某個人,而對地方有依戀。工作坊的講授內容,不只讓大家更深入去思考伴手禮對地方的意義,也切合市場這個空間在過去與現在的場所精神,成為交換行為的網絡中樞。



本次活動也邀請參與者帶來自己的伴手禮,並在展示結束後,自然的在市場空間中展開交換禮物的行為,透過行動實際體現了當天的所學,使當天的活動不僅是活化市場空間,更活絡了社區夥伴之間的情感。藉由這次活動,除了帶來惡地伴手禮未來發展的創新想像外,也讓我們看見左鎮市場更多使用的可能性。




這次的活動強調伴手禮的新意義與特色,透過跨行政區夥伴的交流,也期待能促進在地特色的品牌建立與流通。而惡地協作也扮演著串聯地方與學校的橋梁角色,提供資源連結與討論平台,促進惡地場域的創新與交流,與地方夥伴共同推動惡地區域的永續發展與活化。


-

相關新聞:

🔗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4991056?utm_medium=APP&utm_campaign=SHARE&utm_medium=APP

🔗聯合報-https://udn.com/news/story/6928/8631325

🔗中央社-https://www.cna.com.tw/news/aloc/202503250292.aspx

🔗中華日報-https://www.cdns.com.tw/articles/1189473




Share:

【活動紀錄】踏訪左鎮左中社區──認識當地的文化和歷史特色

 (文/ 王郁貴;攝影/ 簡瑋麒、王郁貴)

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簡瑋麒老師,率領體驗設計課程(113學年度第二學期)之學生,前往左鎮左中社區認識地域環境和相關文化背景,同時,邀請到在地返鄉青年賴政達先生為學生們做社區導覽。

由蔗埕公園出發沿著部份的舊鐵道線行走一段路,沿途經過羅家古厝、左鎮公有零售市場,政達先生向我們介紹妝點市場的竹編的歷史,在小小的一個市場內看見跨越半世紀的物,彷彿將人拉往過去,回到那個繁盛的年代。

圖一:左鎮公有零售市場

而後,我們前往北極殿,在方圓一公里內存在著西方傳來的基督教教堂、平埔族的阿立祖祭祀以及漢人帶來的玄天上帝和媽祖,顯現當時左鎮的貿易之路重要性和繁盛。離開北極殿後,政達先生帶領學生來到阿立祖的祭祀位置,我們見到以芋頭做成的筊,以及瞭解當地人在祭祀時的相關禁忌,期間,背後的竹林伴著風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響,更凸顯祭祀的莊嚴性,讓筆者印象深刻的在於,不同於漢人廟宇中出現的香,他們在祭祀桌上擺放的是香菸,提升文化間差異的趣味性。

圖二:阿立祖祭祀

最後,我們回到左鎮老街,在步行的過程中,我們遇見許多當地的居民,他們熱情地和我們交談、打招呼,無處不展現地方的溫情。政達先生向我們介紹老街上的店家們,而其中包含他所經營的左達商號以及在一旁的常在空間和同樣是返鄉青年所經營的Lawlaw嘮嘮咖啡,對於左達商號的商品,他很自信地向我們說那都是他很精心去做挑選的,因為這個場域這樣重要的文化背景,他希望可以讓來訪的居民、旅客在走入店內可以看到別具一格的東西。這樣的精神令人折服,也期望在未來,能有更多的人來到當地,多一點點的停留,看看當地人如何用心經營的家鄉。

圖三:左鎮老街

返回學校後,瑋麒老師指導學生們根據左鎮踏查的記憶,繪製一張張屬於各組的左中社區地圖,有些著重於當地的美食,有些著重於文化特色,也有的著重在歷史背景,顯現透過不同視角不同的人,左鎮又會是不同的面貌。未來,學生也會將他們所認識的左鎮,以及他們希望大家認識的左鎮架設於元宇宙上,透過不同的互動形式,讓更多人看見左鎮的美。

Share:

【活動紀錄】「根際微生物學研究與應用」臺南左鎮葛鬱金田區參訪

(文/侯育珊;攝影/侯育珊、方彥涵)

走進惡地,走進土地:左鎮公舘社區田野課程紀實

113 學年第 2 學期才剛揭開序幕,我們已經展開了一場難忘的田野旅程。延續前兩週課程的脈絡,兆立老師帶領我們深入理解「根際微生物學研究與應用」這門課的核心。而這一次,我們也首次踏入了與本課程合作的社區夥伴場域——台南左鎮的公舘社區。

雖然課堂上我們已經看過許多關於左鎮「惡地地形」的影像資料,真實踏上這塊土地,感受卻是完全不同的震撼。從校園出發,經過一段路程後,我們來到第一站——葛鬱金的示範田區。許多同學對這個作物感到陌生,沒想到這種塊莖作物居然可以製成麵條,甚至是 Q 彈的珍珠,既營養又多用途。

陳柳足理事長向學生們介紹葛鬱金
陳柳足理事長向學生們介紹葛鬱金


不過,葛鬱金的種植與收穫並不容易。公舘社區理事長陳柳足告訴我們,從採收到製成澱粉的每一個步驟都十分費工。而在我們實地走進田裡後,才真正明白這句話的重量。左鎮地區因地質特殊,經我們調查後土壤為坋質黏壤土,乾季時甚至會出現乾裂現象,這樣的土壤非常堅硬,不適合農機具作業,只能靠人力一鋤一鋤慢慢挖。

同學們初次體驗採收葛鬱金

在烈陽下,我們嘗試採收葛鬱金,沒多久,田裡開始傳出陣陣哀號:「啊!好難挖。」「土好硬,鬆不了。」「鏟子歪掉了啦……」汗水早已浸濕衣襟,臉頰也被曬得發紅,但這一切都讓我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當地農民的辛勞與堅韌。他們在這片惡地上不靠機械、全靠雙手與毅力耕作,這份精神讓我們佩服。

結束了田間的體驗後,我們返回社區發展協會稍作休息。喝口水、喘口氣後,我們接著參訪課程接下來的試驗材料場區。在這裡,堆疊著一根根鋸下來的竹子與銀合歡。原來這些植物在左鎮地區的數量相當龐大,甚至造成生態與居民生活上的困擾。然而這學期,我們要將它們轉化成有價值的資源,透過課程設計進行不同的土壤改良實驗。

社區內竹子與銀合歡廢枝,也是將來田間試驗所應用的材料

正當我們準備離開時,恰巧遇見社區人員正在帶當地長輩進行手作活動。阿公阿嬤們一邊做美勞,一邊開心地與我們分享他們的作品,笑容滿面,氣氛溫馨又有活力。這個不在行程表上的插曲,卻讓我們感受到社區不只是土地的場域,更是人與人連結的地方。臨行前,社區還貼心地準備了用葛鬱金釀造的酒讓我們品嚐。口感綿密滑順、帶著淡淡甜香,讓人驚艷,也為這趟旅程留下了特別的記憶點。

這一天的行程,雖然汗水直流、肌肉痠痛,卻也讓我們離「土地」更近了一步。從課堂上的理論,到田裡實地的感受,每一步都讓我們重新思考土地、作物與人之間的連結。而這,只是開始,下一篇,我們將開始進行殘枝導入田間!


Share: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

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