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玲安;攝影 / 曾思茜、粘力元;設計 / 林筱棋)
從2024年底,惡地協作團隊邀請社區夥伴與關係人口共同展開「惡作聚之物」交換禮物活動,並從中發掘了地方伴手禮的討論主題,因此今年三月份邀請林承毅老師到左鎮公有零售市場舉辦伴手禮增能講座,本次工作坊則是延續前次的講座成果,前往龍崎國小龍船分校的廢校教室空間舉辦「地方伴手禮設計—與其等別人找路 ,不如一起來創造屬於惡地的等路」共創工作坊 ,並由成功大學創產所的楊佳翰老師帶領大家,透過實際的操作練習和小組討論,一同發想跨行政區域的「惡地伴手禮」特色物產內容,並討論伴手禮商業模式的建立,讓夥伴們共同經營地域品牌、推廣在地好物。
首先,佳翰老師的開場延續了前場活動的伴手禮主題,並強調伴手禮應該要比紀念品在更高層次,有著把關係人口黏住的性質,並介紹了許多行為痕跡的概念,像是送禮的行為,不僅是禮物本身,還有送禮者的意圖、心意、以及與收禮者之間的關係,這些都可以視為「行為痕跡」,舉例精品Tiffany的藍綠色紙袋,背後就還有著許多意涵。
佳翰老師也分享了儀式感、儀式設計到伴手禮的儀式設計,並與大家分享從購買、使用、體驗中都要去設計和創造出意義,因此也可以說關係人口是設計出來的,希望大家藉由工作坊的發散與收斂,去逐步共創出屬於惡地的伴手禮設計。
活動會後,參與者也填寫問卷提供了許多寶貴的回饋與建議,像是很難得參與到跨年齡層的工作坊,除了去理解不同年齡層和背景的人的想法,也激發更多不同的想像,雖然每個人對伴手禮的思維或出發點都不同,但經過這些討論,無論是聯合行銷或是多元推廣地方伴手禮,都可能會是可以發展的方向,此外,也讓自己有機會反思惡地的品牌或地域精神是什麼,也能在此系列活動中找到可能可以合作的新夥伴。
再次感謝每位參與者的熱情投入,惡地協作團隊將會持續努力創造這樣的溝通討論機會,來促成與串聯起大家的關係與合作網絡。
0 comments: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