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發表】「智財管理規劃實務」期末文創智財講座暨左鎮惡地藝術季智財規劃提案發表

(文/劉思辰;攝影/劉思辰)

今日(6月20日)為課程「智財管理規劃實務」的成果發表日,授課老師楊佳翰老師邀請了兩位分別為相信光知產運營股份有限公司的劉爾順主持律師以及左鎮公舘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柳足(柳足姐)出席,擔任評審,予同學們的期末智財規劃提案講評。

活動前半段先請劉律師以其在職場經驗為同學們提供智慧財產權相關實務案例分享。首先以著作權侵權的案例探討破題,提點如何判斷著作權是否被侵權的幾個要件。其後內容包括商標法保護的商標型態、營業秘密的保護途徑,以及藝術創作合約的擬定注意事項等紮實且真實的內容。場下的同學們無不紛紛以拍照或筆記記錄,尤其對於大部分修課的創產所的同學們而言,這些智財相關的知識對其未來從事各種藝術內容創作的發展路上可說是必備的武器,才能讓自身權益受到應有的保護。
劉律師的演講結束之後,接著由四組同學輪流發表改組對左鎮生活藝術季中相關的智財規劃提案,而兩位來賓與楊佳翰老師則擔任評審給予意見回饋。
從同學們的報告中發現非常有趣的一件事,各組都提出了以不同角度為出發點作為提案規劃重點:
第一組全面盤點了在共創前中後期每個步驟的注意事項,比如說在藝術授權合約中,建議內容應涵蓋著作權的各種權利,如改作、重製、公開播放等。另外,他們認為地區也應明確說明限制使用區域,如台灣、美國;再者,時間應定義使用期間範圍,如藝術季前期或整個藝術季。此外,藝術內容的利用方法也應具體描述使用形式,如海報製作或多媒體應用。他們還提到其他事項,如權利金、授權方式等,建議授權費用可一次性支付或按使用次數計算,並可混合使用權利金。

第二組從工作坊角度導入智財觀念,列出工作坊主要關係人(策劃者、工作坊講師、學員)的關係圖,並分析其中關係人之間的互動與貢獻。該組也針對常見的兩種工作坊模式:獨立創作與集體創作,給出相對應的智慧財產規劃的建議,其範疇包含視覺識別、材料包設計、創作流程等。報告最後以建議左鎮主辦方可於事前與關係人達成協議結尾,盡可能明確分別成品創作權的歸屬,並在成果中標註左鎮的貢獻,此舉致智慧財產權不但受保護,同時也能提升左鎮知名度。

第三組的提案則是主要針對與藝術家或是創作者合作的相關智財應用。該組盤點了目前藝術季相關的活動規劃,並提出綜合性的規劃建議及簽署文件範本,間中涵蓋了品牌識別系統設計、文史紀錄、藝術家合作及地方特色產品等。此外,他們也強調了活動前、中、後各階段的知識產權、合約簽署及營業秘密保護的落實,並提供合作意向書、品牌使用權利書及銷售權同意書等文件模板作藝術季主辦方參考。

第四組著重在與每個到訪左鎮的人建立長期關係(或稱之為「關係人口」)和利用本地資源來保護左鎮的文化資產,提升當地資源的價值,並促進地方的創業與就業機會。他們提供的解方包括發展地方品牌、推廣特色產品、建立法律支持團隊,以及推動知識普及和法學講座。以消除信息不對等為最終目標,增加左鎮及其周邊地區的關係人口,實現共同繁榮和永續經營發展。
左鎮社區的代表柳足姐會後在講評中高度讚賞同學們的發表成果。她指出,左鎮目前無論是在藝術季的籌備或是與外部單位的合作中,智慧財產相關規劃和應用是他們所缺乏的部分。她認為今天同學們的發表給了她很多啟發,並期待左鎮能夠盡快將這些方案真正落實,也期待與本課程的各組同學們繼續共創合作。
Share:

【成果發表】「永續都市與地方行銷實習」期末規劃成果分享_內門

 (/葛函昕;攝影/葛函昕)

112學年下學期由都計系黃偉茹老師及張秀慈老師共同開設的永續都市與地方行銷實習課程,以內門為計畫範圍分別就「生態農業暨人文經營」和「文化加值與永續農業」兩個主題進行高雄內門產業六級化再加值之鄉村地區整體規劃,並就溝坪地區及北內門地區進一步提出實質規劃方案,課程設計深度結合參與方法來提升學生對地方的認識以利於提出符合地方需求之規劃方案。

課程操作結合田野調查、訪談及工作坊等方式與地方夥伴進行交流,主要透過權益關係人訪談先行瞭解內門整體概況,後續藉由兩場工作坊釐清地方既有資源、現況議題並收斂成整體發展願景,逐步研擬出具備潛力且能夠銜接實務之鄉村地區整體規劃,藉此讓同學們在規劃過程中持續與在地對話,從而學習如何進行兼具規劃專業及民眾參與之策略性空間規劃方法。

本次「內門區鄉村地區整體規劃」成果發表於2024618日在內門區公所進行舉辦,邀請區內里長、農會、休閒農業區、社區發展協會等夥伴參與,希望將規劃成果進行分享並提供給地方單位作為參考資料,在促進地方權益關係人間溝通交流、共識建立的同時,也讓地方提前做好準備以因應未來實際執行之鄉村地區整體規劃。

活動以海報、作品集結合簡報說明的形式展現規劃成果,先介紹國土計畫及鄉村地區整體規劃之重要性作為引導,後續再進一步說明規劃相關之資料分析依據以及各項方案所要解決的地方議題,並於發表後邀請民眾對規劃方案提出見解,一同討論方案執行的可能性,使該課程之於學生及地方皆能有所助益。各項課程成果詳見:https://reurl.cc/9vlp3x


同學們藉由海報及簡報說明規劃成果


Share:

【成果發表】「台灣政治文化史專題」0617期末發表會

 (文/劉泓甫;攝影/劉泓甫)

  

  2024年6月17日(一)「台灣政治文化史專題」課程於歷史系館25234會議室舉辦期末發表會,本學期修課同學透過口述訪談、田野調查以及史料文獻整理,進而針對高雄彌陀地區撰寫期末專題研究報告。這次的主題可以說是相當多元,除了整理「漯底山」自然資源與遊憩發展,其餘像是彌陀皮影戲團、彌陀人口變化分析、彌陀「媽祖廟」籤詩、在地居民抗議事件以及當地鹽田變遷都有所著墨。

先後將近20名人員參與研討會


Share:

【活動紀錄】《馬雅各之路》數位與多媒體應用課程紀錄

文/吳叡泓 圖/吳叡泓

楊中平教授的《馬雅各之路》是一個實踐型態的密集課程,執行上被分為兩個階段,分別是第一階段的〈馬雅各之路 I - 數位化的時間與空間〉1學分先導課程,完成之後才能參與第二階段的〈馬雅各之路 II - 與心靈及土地的對話 〉2學分實踐課程。

這一天是這該系列課程的第一堂課,講授的重點主要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是關於帶領同學進行馬雅各之路行走實踐的發想起源 ——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陸為世界遺產的聖雅各之路(西班牙語:El Camino de Santiago),這也是楊老師個人多次拜訪走溯的路線。其次是這門課的核心人物,馬雅各醫師當年在台灣的歷史紋理,延伸的部分,也介紹了以馬雅各醫師為核心的相關人物事蹟,以及各種相同性質的行走旅誌。

楊老師所分享的聖雅各之路敘述一直都是很有說服力的環節,從該巡禮路程的典故開始,帶到該路線的活化經營以及多年以來被推廣發展的盛況,再搭配上楊老師的親身遊歷、紀錄照片等等,很快就將第一次上課的同學們,從生疏茫然的狀態,帶進這個富含熱情的行走風景之中,充滿了無限的好奇與想像。


 
數位及多媒體應用 
在馬雅各之路第一階段的先導課程當中,除了介紹課程緣起與認識人物之外,另一項重點就是處理這些歷史文本與行走資料的數位及多媒體應用,涉獵的範圍包括:影像、聲音、地圖、攝影等。



影像的部分楊老師安排了豐富的內容,主要以Infographic資訊圖表的概念為指導方向,希望同學能夠學會既生動又乾淨直覺的視覺手法來做表達。內容方面主要有兩項:
1. 向量繪圖及影像處理:透過公開圖庫佐以開源軟體的靈活應用,指導同學將湯姆生的老照片,製作成向量繪圖。
2. 歷史地圖及路徑紀錄:使用各種老地圖交疊,用以進一步了解當年可能的行走路徑,以及途中可能遭遇的各種狀況。同時也教導同學使用GPS路徑App,以利記錄自己的行走路線。
最後再整理出各種史料文獻當中的相關數據,結合成為一份富含充實內涵的Infographic資訊圖表。

為了提升同學們敘事能力,這學期的馬雅各之路特別開了一節地方聲景及人物訪談的收音課程,幫助同學建立基本收音器材以及聲音設計的概念。由曾經擔任專業錄音工程助理的許湘翎助教分享知識,以通俗易懂的經驗談,帶領同學一窺錄音工程的深奧領域。

關於活動拍攝及自然紀錄的攝影課程,則由歷練豐富的施博泰老師講授,施老師以自身多年來在世界各地的遊歷攝影經驗談起,然後回到基本的相機器材認識,再進一步解析攝影構圖、鏡位觀念等詳實的技術,最後安排同學實地演練主題攝影。




Share:

【活動紀錄】與湯姆生的今「石」家家酒,木柵、永興教會巡禮

 (文/許湘翎 圖/課程助教群)


2024年5月4日,這次我們的行走軌跡以小玉山出發點,行徑內門的木柵吊橋,直搗湯姆生曾留影的石厝玩耍,再到木柵教會旁集穡室快樂農場享用特色午餐,最後翻過烏山抵達永興教會。

小玉山

小玉山為月世界泥岩地形中的特殊景觀,初訪此地心想:「趕快用快門捕捉大家上路前還有笑容的樣子」,擔心接下來漫漫長路中,水分的流失和體力的消耗會使同學們的笑容逐漸消沉。

不過,也許是我多慮了,這趟行走的過程中,我發現同學們笑容中的靈光並無消逝太快,也許跟慢跑這項運動一樣,當你跑到一定的里程數後,接下來身體和腦袋都會沈浸在跑步這件事當中。而我從同學們的眼中發現的是,經過第一次行走的愉快經驗,大家這次已預備好更多信心來行走了!

抵達修建完成的木柵吊橋,原先制高點的鐘樓已拆除,我們循著湯姆生的影像前往同學們最有興趣的「石厝」,石厝是由天然的石頭、石板形成像是古厝的樣子,成了當年孩子們的天然遊樂場,同學們從低處岩石攀爬經過石縫間的天然通道抵達上方的洞口,在這裡駐足玩樂了許久。

木柵吊橋


石厝

雖然岩石上的灰塵使同學們衣服弄得髒兮兮的,不過看得出大家絲毫不在乎這一點小問題,而是享受在石縫間的趣味。

接著抵達享用午餐的「集穡室快樂農場」,這頓有機食材製作如法餐等級的午餐是由李蕙琪牧師娘為同學們量身製作,從牧師娘介紹料理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對於食材的用心和創新,如何運用少糖少鹽少油健康的料理方式讓食材自然的風味表現出來,牧師娘說道:「菜色盡量都以原形食物為主」,即使有看不出食物原形的食材,也是以天然的方式萃取、烹煮而成,她也補充道:「現代人外食太多,很少有機會吃到天然的原形食物。」


集穡室快樂農場李蕙琪牧師娘

在木柵部落第一位基督徒戴返後代的戴智煦牧師謝飯禱告後,很快的,大夥兒們像是蝗蟲過境般地把盤子內的食物一掃而空,不但驗證了牧師娘的好手藝也是同學們上午行走後體能大量消耗的一大有趣景象。

戴智煦牧師謝飯禱告

餐畢經過木柵教會,我們從路旁一面掛著「馬雅各古道」的告示牌進入準備翻過烏山,前往位於內門的永興教會。聽當地人說,這條古道是近期修築完成,更容易兩邊的往返,我們有幸能夠透過雙腳踏上這段路,是相當不容易也幸運的事。

最後,我們終於抵達「永興教會」,永興教會早期稱為「柑仔林教會」,接著改名為「溝坪教會」,於1871年1月8日由宣教師馬雅各醫師主持開設禮拜。經過了150多個年頭,教會依然佇立在這裡等待我們來臨,也許這就是馬雅各之路所帶給我們的精神價值所在吧!

永興教會




Share:

【活動紀錄】踏上當地居民隱藏版「牧師路」,從左鎮教會到小玉山

 (文/許湘翎 圖/課程助教群)

2024年04月20日,參與馬雅各之路II課程的成大同學們,一早在台南轉運站集合,準備開啟一趟心靈與土地對話的旅程。

為朝減碳盡一份綿力,學生們搭乘公車抵達左鎮教會(當年的「拔馬」)與老師、社區人士、準備一同行走的師長們會合。藉由楊中平老師的解說關於左鎮教會的歷史沿革與牧師的行前禱告後,準備走訪當地人俗稱的「牧師路」。

由左鎮教會出發行走
由左鎮教會出發行走

「牧師路」的課程沿途風景中,會經過惡地的泥岩地形,學生們可藉此觀察泥岩中的貝殼與珊瑚礁,而早在田野行走前,中也邀請到袁彼得、李亞夫、張秀慈等老師來講解地質、動物和地理文史等資訊,讓同學們田野踏查過程中,對於出現在場域中的各式化石、地形相當好奇;此路段同時需要四肢並用攀爬前進,同學們互相扶持幫忙,互相加油打氣,一步步走過惡地山脊溪谷間小徑,抵達享用午餐的岡林國小舊址(現今公館社區發展協會)。

牧師路沿途雜草叢生

惡地地形


有趣的是,這門課不單是一趟文史之旅,從我們在書中認識的馬雅各、湯姆生、必麒麟、甘為霖、史帝瑞等資料中,導入數位和資訊科技,學習將走過的路徑記錄、繪製地圖,同時結合社區發展議題,讓同學們行走之餘,也能體察當地缺乏或是值得發展關注的資源。

結束當日行程後,來自不同系所的同學也分享自身行走的感想。有人觀察沿路栽種的蔬果、有人觀察空中飛行的鳥類、有人對化石相當感興趣,也有人分享身體在面對炎熱環境下自身體能的負荷,值得一提的是,同學們比起乏味與疲勞的行走,更享受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覺察,在課後持續相約彼此重返路線行走紀錄,筆者相信這份學習資源是在書本中不容易攝取的。
岡林教會




Share:

【成果發表】「根際微生物學研究與應用」實驗成果記錄

 (文/侯育珊;攝影/侯育珊)

解決農業挑戰:探索永續農業的創新實驗

36日的參訪讓我們有機會深入了解台南左鎮的睦睦村果園,體會農民面臨的現實困境。參訪結束後,老師鼓勵我們針對農民所遇到的問題,設計實驗來尋找解決方案。這次參訪的主要發現是根瘤線蟲、薊馬和粉介殼蟲對芭樂果園產量造成的劇烈影響。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我們將實驗分成三個組別進行,期望能找到有效且永續的解決方案。

第一組:延長放線菌的防治效果

第一組專注於生物製劑的防治效果,尤其是放線菌在田間施用時存活時間有限的問題。我們的研究目標是探討添加甲殼素和共培養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的影響,並驗證甲殼素能否延長放線菌的存活時間,增強線蟲防治效果。經過實驗,我們發現添加甲殼素後,放線菌在土壤中的存活時間明顯延長,可能有助於提升線蟲的防治效果。

第二組:生物製劑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

第二組的研究重點是探討生物製劑的不同施用方式是否會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進而改變作物的生長狀況。我們使用的生物製劑需要分別將發酵一天的肥料和未發酵的肥料加入土壤表面。結果顯示,施用生物製劑無論是否經過發酵,都會改變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組成,但發酵後的生物製劑對土壤的改變較大。實驗成果證實不同的施肥方法會導致土壤微生物組成的變化,對於維繫作物的健康生長將有所影響。

第三組:刺果番荔枝葉水萃取物的應用

第三組的研究主題是探討番荔枝葉水萃取物作為生物農藥施用到土壤中,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組成和分類的影響,並確定其安全使用濃度。刺果番荔枝葉水萃取物含有天然有效的殺蟲劑成分,對薊馬和粉介殼蟲等害蟲有效,符合永續發展目標 (SDG)。研究結果顯示,使用番荔枝葉水萃取物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和豐富度有所增加,特別是在較低濃度施用的情況下。

總結:從土壤微生物的角度看農業改進

從這些研究中,我們發現生物製劑和生物農藥對土壤微生物群落有相當程度的影響。生物農藥中的生物鹼等活性化合物具有抗菌潛力,但需要控制劑量以避免對土壤微生物造成不利影響。我們的實驗顯示,適量施用這些物質有助於提升土壤健康,促進植物生長,並為農業實踐提供了可行的改進方法。

各組期末報告成果分享

Share:

【Yahoo新聞】南大與成大「台南學」的研討教學 是地方學創舉 --《臺南府城佛影的歷史構造》讀後記(下)

內容轉貼自Yahoo新聞,連結請參考https://tw.news.yahoo.com/%E5%8D%97%E5%A4%A7%E8%88%87%E6%88%90%E5%A4%A7-%E5%8F%B0%E5%8D%97%E5%AD%B8-%E7%9A%84%E7%A0%94%E8%A8%8E%E6%95%99%E5%AD%B8-%E6%98%AF%E5%9C%B0%E6%96%B9%E5%AD%B8%E5%89%B5%E8%88%89-%E8%87%BA%E5%8D%97%E5%BA%9C%E5%9F%8E%E4%BD%9B%E5%BD%B1%E7%9A%84%E6%AD%B7%E5%8F%B2%E6%A7%8B%E9%80%A0-132556972.html 

(文/ 呂自揚

五、成功大學首創「踏溯台南」 出版《史蹟勘考》
學校同在府城台南的成功大學,早期歷史系就有史蹟勘考課程。
在台灣學、在地學的熱潮中, 文學院於2017年,首創跨系所的「踏溯台南」必修課程, 由專業老師帶領跨系所師生走出校園,深入田野,探訪踏勘台南高雄各地文史古蹟和還境生態,來了解台南人文地景、族群、文化、歷史建築。
從2017年至2023年,已共有多達20482位同學參加「踏溯台南」課程。也有很多教職員參加。

成大《史蹟勘考》復刊第一號 目錄 呂自揚提供

成功大學的「踏溯台南」,是實地歷史田野,挖掘鄉土文化課程,專業老師帶領外,也邀請各地方的在地文史工作者,現場導覽解說,和到課堂作簡報,可說是當代大學教育,最接地氣的同心圓地方學教育。
六、成大首創跨系所踏溯田寮月世界,出版論文集
2020年,歷史系主任陳文松教授,以〈惡地協作計畫課程-田寮專題〉,帶領跨系所研究生,前往高雄大崗山後田寮月世界淺山區,深入踏查研究田寮文史。每位研究生各找專業項目,多次遠到田寮山村調查訪問,也探索文獻,寫成研究成果的小論文,共17篇,內容包括田寮地政檔案,傳統民宅構造,產業變遷,堂號宗廟,大南天福德祠,有應公,秀峰寺連奶夫人,誰應被稱作東洋第一的崇德奇景(月世界)水泥廠的抗爭等,成果豐碩。

成大陳文松教授帶領學生探訪田寮月世界呂家古厝 呂自揚提供

2021年,陳文松教授將師生「重回史蹟勘考」台南鹽水與高雄鳳山的田野心得,和調查研究田寮惡月世界的研究成果論文,出版為《史蹟勘考》復刊第一號〉。
這本《史蹟勘考》是地方學第一本鄉鎮學之「田寮學」的首創著作,內容豐富深入,可作為未來研究編寫田寮區志和其他鄉鎮區之歷史的參考。很令田寮月世界荒山在地人的筆者,感謝又感動不已。
 
陳文松教授繼續帶領學生踏溯台南,深入踏查台南高雄許多 地方,包括內門,龍崎,彌陀漯底山,也繼續出版《史蹟勘考》外,2024.5.19帶領學生前往曾遭金屬汙染的二仁溪現地授課,了解工業發展過程的環境污染,現場教學時,也有大愛新聞記者前往報導。

南大「台南四百台南學季」海報 邱敏捷提供
七、南大和成大的「台南學」 是大學地方學的典範
從1624年荷蘭入佔大員(台南)建熱蘭遮城,歷經明鄭東寧王國和清領迄今400年,台南是台灣長期政治行政中心的首府,也是最早與世界各國往來,和引入漢文化和東西洋文化的港都,是人文歷史最悠久,古蹟文獻最多,文化底蘊最豐富的縣市,400年台南史等於是400年台灣史。
成大歷史系陳文松主任在2023年5月,策劃主持的〈碑傳台灣400年〉和〈連吟台灣400年〉,也是成大「台南學」提早呼應台南建城400年紀念的學術創舉。
「台南學」,是杜正勝院士所說「具有豐沛研究資源和深遠發展潛力」的縣市地方學。
台南大學「台南學」的學術研討會,和成功大學「台南學」的「踏溯台南、高雄」,並出版專書,是台灣之地方文史研究與教學的創舉,可做其他縣市學的典範。
附記:
筆者《詩寫台灣》,廣寫台灣歷史與土地之美,所寫〈熱蘭遮城〉〈安平古堡〉、〈赤崁樓〉、〈億載金城〉、〈台灣〉、〈我是台灣平埔人〉等白話四句詩。詩中有歷史,歷史中有詩,是「台南學」之台南四百年和台灣四百年的歷史詩。


〈熱蘭遮城〉:福爾摩沙台窩灣,荷蘭入佔三八年;熱蘭遮城斷牆在,台江滄海變桑田。」
〈台灣城〉:「東番海島大員港,港邊居住新港人;荷蘭建城沙洲上,船來船往叫臺灣。」
〈安平古堡〉:「熱蘭遮城牆砲堅,延平趕走紅毛番;改名安平設兩縣,台灣開基四百年。」
〈赤崁樓〉:「原民賣地紅毛番,紅毛建城治台灣;原民紅毛皆已遠,赤坎城樓憶當年。」
〈億載金城〉:「日登瑯嶠驚官府,葆楨鯤身建金城;砲台依舊紅磚老,登城遙聞海浪聲。」
〈我是台灣平埔人〉:「祖先原住西海邊,幾代遷徙到內門;日籍寫熟寫漢姓,我是台灣平埔人。」



Share:

【成大新聞中心】成大師生高雄木柵社區共演月光音樂劇 互動式劇場「物換心移訴情衷」展現藝術共感力

內容轉貼自成大新聞中心,連結請參考https://news-secr.ncku.edu.tw/p/405-1037-268819,c5934.php?fbclid=IwZXh0bgNhZW0CMTAAAR1w8U91BdfEjlCL9DS7u1wf7GKlQe9-yKFYxeAQmjsj1wWKEUhOqQXaqXk_aem_ATGE8kN51JxS5uwyGlX1LwyZpl-6bNR1r7tWD0OPPY7cpe96d0oS0OEAnRpTJMVQyVwljHdQEZftYJEdWlKpUXtu

文、圖/成大藝研所

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暨戲劇碩士學位學程「表演藝術與行政管理」課程 6 月 2 日下午在高雄市內門區木柵國小進行社區共演活動,活動以「交易」出發,除了進行一人一故事,交換心情的互動式演出,結合當地集穡室 family 樂團的月光音樂劇,透過音樂與歌聲緩緩向觀眾述說馬雅各醫生來到 Formosa 臺灣的淺山地區傳福音,與湯姆生一起前往西拉雅部落赴約的故事。社區認為,本次演出不僅讓社區感受到溫馨與關懷,同時也看見與未來地⽅創⽣的連結,很感謝成大師生所帶來的創意表演。

成大「表演藝術與行政管理」課程師生 6 月 2 日下午在高雄市內門區木柵國小進行社區共演活動


授課教師成大藝研所副教授馬薇茜表示,此次帶領成大學生與社區互動,期盼結合人文關懷及表演藝術協助地方,共同推動與實踐對木柵社區發展有意義的在地價值及行動理念,進而強化大學教育的社會實踐意義。以互動式劇場的音樂故事為出發,希望打破對「交易」的世俗觀念,瞭解到交易不只是金錢交換,也可以是一種心靈與情感行為的展現。
 
月 2 日下午,成大學生與社區觀眾先以編織交換彼此心情寫下心靈小卡,並透過 AI 做音樂生成,將心靈小卡轉換為情感音樂,除了更貼近瞭解社區心聲,也透過此一互動式表演的力量,促使參與者及觀眾深入體會人生的交易是相知相惜,同時也體驗到藝術共情共好的療癒能量。

活動現場,成大學生與社區觀眾先以編織交換彼此心情寫下心靈小卡,並透過 AI 做音樂生成,將心靈小卡轉換為情感音樂,透過互動式劇場表演的力量,創造共情共好的藝術療癒能量

參與演出的學生成大藝研所吳婉綾、廖今鈺、池雯雯及戲劇碩班袁丞揚、蔡為奐、陳浩愷與心智科學原理與運用博士班馮書軒和成大化工系丁以婕、心理系黃國倫、測量系黃靖涵、計畫助理盧思羽與張睿涵同學等人感性表示,「儘管我們與觀眾不認識彼此,但透過交換故事牽起絲絲因緣線,拉近心的距離」這是屬於心與心的情感交換,也是集體嘗試與社區民眾共演的心情故事。」
 
成大藝研所暨戲劇碩士學位學程辦理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及教育部第三期大學社會責任(USR)實踐計畫大學特色類深耕計畫,結合表演藝術跨域與科藝人文暨永續發展之社會實踐教學研究計畫,與「惡地協作 2.0:H.E.A.R.T. 串起共學、共做、共感的淺山心生活」USR 計畫,由藝術研究所暨戲劇碩士學位學程「表演藝術與行政管理」之課程引領學生透過理論與實務教學形式,以歷史人文專題及科技設備帶領學生前往高雄木柵、內門、快樂農場、木柵巖、月世界等地,運用無人機了解地形、場域,並且行走 150 多年前的馬雅各與湯姆森在高雄內門木柵等文化路徑。

成大「表演藝術與行政管理」課程實踐深耕、永續及 USR 精神,從「文化路徑」開始進行創意發想,到與社區共演串起「心之線」,創造嶄新藝術體驗
課程強化高教大學院校社會責任深耕,以「人才培育」與「在地連結」方式,引導大學以人為本,從在地需求出發,透過理論與實務大學社會實踐教學形式,結合高雄內門木柵社區及木柵國小等場域,以當地人文及文化路徑等特色,從「交易」與「文化」為題,延伸展覽、文本、手繪本及 AI 生成音樂等形式創作,並主動積極連結跨區域資源,協助城鄉教育。
 
此次成大師生「物換心移訴情衷」,於內門木柵國小與社區民眾共演,透過互動式劇場表演的力量,演員穿梭在社區民眾之間,促使觀眾拾起回憶與共感,大家互相交換故事、交換經歷、交換心情,連接起「心之線」,展現藝術的共感力與傳染力,也結合大學社會責任(USR)實踐與社區互動,讓參與者傾聽彼此的故事,分享自己的過往,並轉換為專屬情感的音樂篇章,使心情感受淨化的能量,內心也從中獲得慰藉與療癒的藝術新體驗。


Share:

【專案】「112-2表演藝術與行政管理」成大師生走進高雄木柵社區共演《月光音樂劇》

 (文/張睿涵;攝影/張睿涵)

成大藝術研究所暨戲劇碩士學位學程馬薇茜副教授在「表演藝術與行政管理」課程帶領同學們身體力行,從理論到實踐,由主題發想到創作,以「交易」為主題專案,並且將課程與不同領域、社會議題結合,使學生的創作更加多元、豐富並且積極與學生一同參與大學社會責任,和當地社區合作、互動,達成社會共好。

學生在課程中除了學習表演藝術之相關知識,從學術理論到實際參與社區執行的過程中,了解行政程序的繁瑣、工作人員的辛苦,藉由課程規劃與討論及落實,更能體會偏鄉社區,人與人之間的心靈經歷。

此次同學們與木柵社區,前往親自行走150年前馬雅各與湯姆生的文化路徑後,結合當地區居民以互動式劇場的音樂故事為出發,和當地居民進行對話,希望打破對「交易」的世俗觀念,瞭解到交易不只是金錢交換,也可以是一種心靈與情感行為的展現。

偏鄉對於大部分的同學而言是陌生的存在,並且對偏鄉也充滿好奇與幻想,為了了解當地居民的實際的生活,馬老師先帶領同學們介紹當地與場域,期望同學們知曉理解其故事與感受與當地居民交流,設計互動式劇場與相交換故事的工作坊形式,帶領學生的設計活動方案前往與和居民交流,也與集穡室工坊及family樂團共同合作,希望藉由共演《月光音樂劇》及交流,認識並熟習進而彼此進而落實大學社會責任 。

Share:

【專案】「112-2表演藝術與行政管理」由編織牽起心之線,「一人一故事」互動活動

  (文/張睿涵;攝影/馬薇茜、林鴻文)

成大藝術研究所暨戲劇碩士學位學程馬薇茜副教授在「表演藝術與行政管理」課程,帶領同學們從理論到執行,由主題發想到創作,並且將課程與不同領域、社會議題結合,使學生的創作更加多元、豐富並且積極與學生一同參與大學社會責任,和當地社區合作、互動,達成社會共好。

同學們以「一人一故事」為接續在互動式劇場的工作坊,同學們特地準備彩色毛線與觀眾一同編織,一線一語,一結一字的交換彼此的故事,了解對方的一些故事與經歷,並邀請他們將內容與心情寫在小卡上,期望將心情故事寫成創作,讓當地的故事能夠被更多人知曉,激發他人的好奇心與探究心,促使他們前來當地親自探索。

與當地居民的距離,如同朋友般自在的聊天,透過講述自身所見所聞的方式帶領同學們進入偏鄉,不但了解當地居民在偏鄉的生活、居民與場域的互動、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關懷等,感謝觀眾的熱心參與,讓大家從交流中可以進一步了解當地的特色、場域對居民的意義與影響和社區的人情味。

在分享活動心得的環節,居民們表示很高興參與今日的活動,因為成大的同學們前來並熱心服務,看見年輕新血願意走入偏鄉進入社區,內心觸動良多。從大家們的交流與展演中,大夥不禁回憶過去歷歷再現的心情際遇,也對成大同學的專案設計,讓他們看到未來的可能性,從關注當地長者與在地的合作及關懷等,並感謝成大同學的演出給予他們各種靈感,為當地發展盡一份心力。

同時居民們希望未來能舉辦更多互動性的活動,使更多人們認識偏鄉的生活與在地文化,讓他們的家鄉被更多人看見,從交流中創造更多合作機會,發掘當地發展的潛力,吸引當地青年回來與他們一起發展偏鄉,傳承當地文化、精神,使社區變得更加美好,這此同學們的活動心得回饋讓他們更加肯定這個想法,並且擁有更多的動力在這條道路上邁進。














Share:

【活動紀錄】彙整實地參訪所見所聞,成大創聯會產出活化地方新提案

 (文/黃懿萱 圖/成大創新創業聯合會)專案工作坊、Pitch Day

透過左鎮的實地參訪,學生們對於地方的認識更加充分,也在不斷觀察中,發現各式各樣的問題。為了要把這些問題解決,而非停留在發散階段,因此舉辦了專案工作坊,利用設計思考的流程,讓學生可以將問題歸納,並求出最佳解答。

在工作坊的最一開始,佳翰老師介紹設計思考應用的範圍,以及解說設計思考的流程,其中也顛覆我們固有的想像——設計思考的流程並非制式,而是可不斷來回重複的。
結束講解環節後,學生們開始了腦力激盪,順著大張海報上的思路,學生們交流各自看到的問題及痛點,然後將結果歸納在十字象限中,找出最終所要解決的目標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也學習到如何提出問題,以及目標問題需要具備的特質。

接下來進行到下一張海報,學生們需要根據問題提出提案,並且接續上一個人的點子,最後會產出各自不同的提案,學生們除了組內各自投票,也各自跑到不同組別,與其他組別進行交流,讓別組的人投票,找到最佳的提案,在這個過程,學生們除了發想提案外,也藉由投票,讓提案更貼近大眾化。
活化地方提案工作坊

來到了最後階段——將提案情境詳細化,利用如同漫畫般的格式,讓學生將目標群眾的樣態、目標群眾接受到資訊的管道、提案的內容以及最後目標群眾會的到什麼影響或收穫等項目變得更加詳細,也讓整體提案更加完善。完成提案後,學生們輪流到各組,講解並聆聽其他組的提案,並給出建議,希望這個流程,可以讓學生的提案擁有多元的視角,使最終提案更完整。

提案工作坊成果

經由整個工作坊,學生們展示出他們各自的成果,有些聽起來天馬行空但確實可以實行,有些實際卻不乏趣味性。在設計思考的過程中,除了看到學生們努力產出提案的樣子,也讓多元觀點的交流落實在整個活動中。

Share: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

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