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發表】「智財管理規劃實務」期末文創智財講座暨左鎮惡地藝術季智財規劃提案發表

(文/劉思辰;攝影/劉思辰) 今日(6月20日)為課程「智財管理規劃實務」的成果發表日,授課老師楊佳翰老師邀請了兩位分別為相信光知產運營股份有限公司的劉爾順主持律師以及左鎮公舘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柳足(柳足姐)出席,擔任評審,予同學們的期末智財規劃提案講評。 活動前半段先請劉律師以其在職場經驗為同學們提供智慧財產權相關實務案例分享。首先以著作權侵權的案例探討破題,提點如何判斷著作權是否被侵權的幾個要件。其後內容包括商標法保護的商標型態、營業秘密的保護途徑,以及藝術創作合約的擬定注意事項等紮實且真實的內容。場下的同學們無不紛紛以拍照或筆...
Share:

【成果發表】「永續都市與地方行銷實習」期末規劃成果分享_內門

 (文/葛函昕;攝影/葛函昕) 112學年下學期由都計系黃偉茹老師及張秀慈老師共同開設的「永續都市與地方行銷實習」課程,以內門為計畫範圍分別就「生態農業暨人文經營」和「文化加值與永續農業」兩個主題進行高雄內門產業六級化再加值之鄉村地區整體規劃,並就溝坪地區及北內門地區進一步提出實質規劃方案,課程設計深度結合參與方法來提升學生對地方的認識以利於提出符合地方需求之規劃方案。 課程操作結合田野調查、訪談及工作坊等方式與地方夥伴進行交流,主要透過權益關係人訪談先行瞭解內門整體概況,後續藉由兩場工作坊釐清地方既有資源、現況議題並收斂成整體...
Share:

【成果發表】「台灣政治文化史專題」0617期末發表會

 (文/劉泓甫;攝影/劉泓甫)    2024年6月17日(一)「台灣政治文化史專題」課程於歷史系館25234會議室舉辦期末發表會,本學期修課同學透過口述訪談、田野調查以及史料文獻整理,進而針對高雄彌陀地區撰寫期末專題研究報告。這次的主題可以說是相當多元,除了整理「漯底山」自然資源與遊憩發展,其餘像是彌陀皮影戲團、彌陀人口變化分析、彌陀「媽祖廟」籤詩、在地居民抗議事件以及當地鹽田變遷都有所著墨。先後將近20名人員參與...
Share:

【活動紀錄】《馬雅各之路》數位與多媒體應用課程紀錄

文/吳叡泓 圖/吳叡泓楊中平教授的《馬雅各之路》是一個實踐型態的密集課程,執行上被分為兩個階段,分別是第一階段的〈馬雅各之路 I - 數位化的時間與空間〉1學分先導課程,完成之後才能參與第二階段的〈馬雅各之路 II - 與心靈及土地的對話 〉2學分實踐課程。這一天是這該系列課程的第一堂課,講授的重點主要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是關於帶領同學進行馬雅各之路行走實踐的發想起源 ——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陸為世界遺產的聖雅各之路(西班牙語:El Camino de Santiago),這也是楊老師個人多次拜訪走溯的路線。其次是這門課的核心人物,馬雅各醫師當年在台灣的歷史紋理,延伸的部分,也介紹了以馬雅各醫師為核心的相關人物事蹟,以及各種相同性質的行走旅誌。楊老師所分享的聖雅各之路敘述一直都是很有說服力的環節,從該巡禮路程的典故開始,帶到該路線的活化經營以及多年以來被推廣發展的盛況,再搭配上楊老師的親身遊歷、紀錄照片等等,很快就將第一次上課的同學們,從生疏茫然的狀態,帶進這個富含熱情的行走風景之中,充滿了無限的好奇與想像。 數位及多媒體應用 在馬雅各之路第一階段的先導課程當中,除了介紹課程緣起與認識人物之外,另一項重點就是處理這些歷史文本與行走資料的數位及多媒體應用,涉獵的範圍包括:影像、聲音、地圖、攝影等。影像的部分楊老師安排了豐富的內容,主要以Infographic資訊圖表的概念為指導方向,希望同學能夠學會既生動又乾淨直覺的視覺手法來做表達。內容方面主要有兩項:1....
Share:

【活動紀錄】與湯姆生的今「石」家家酒,木柵、永興教會巡禮

 (文/許湘翎 圖/課程助教群)2024年5月4日,這次我們的行走軌跡以小玉山出發點,行徑內門的木柵吊橋,直搗湯姆生曾留影的石厝玩耍,再到木柵教會旁集穡室快樂農場享用特色午餐,最後翻過烏山抵達永興教會。小玉山小玉山為月世界泥岩地形中的特殊景觀,初訪此地心想:「趕快用快門捕捉大家上路前還有笑容的樣子」,擔心接下來漫漫長路中,水分的流失和體力的消耗會使同學們的笑容逐漸消沉。不過,也許是我多慮了,這趟行走的過程中,我發現同學們笑容中的靈光並無消逝太快,也許跟慢跑這項運動一樣,當你跑到一定的里程數後,接下來身體和腦袋都會沈浸在跑步這件事當中...
Share:

【活動紀錄】踏上當地居民隱藏版「牧師路」,從左鎮教會到小玉山

 (文/許湘翎 圖/課程助教群)2024年04月20日,參與馬雅各之路II課程的成大同學們,一早在台南轉運站集合,準備開啟一趟心靈與土地對話的旅程。為朝減碳盡一份綿力,學生們搭乘公車抵達左鎮教會(當年的「拔馬」)與老師、社區人士、準備一同行走的師長們會合。藉由楊中平老師的解說關於左鎮教會的歷史沿革與牧師的行前禱告後,準備走訪當地人俗稱的「牧師路」。由左鎮教會出發行走「牧師路」的課程沿途風景中,會經過惡地的泥岩地形,學生們可藉此觀察泥岩中的貝殼與珊瑚礁,而早在田野行走前,中也邀請到袁彼得、李亞夫、張秀慈等老師來講解地質、動物和地理文史...
Share:

【成果發表】「根際微生物學研究與應用」實驗成果記錄

 (文/侯育珊;攝影/侯育珊)解決農業挑戰:探索永續農業的創新實驗 3月6日的參訪讓我們有機會深入了解台南左鎮的睦睦村果園,體會農民面臨的現實困境。參訪結束後,老師鼓勵我們針對農民所遇到的問題,設計實驗來尋找解決方案。這次參訪的主要發現是根瘤線蟲、薊馬和粉介殼蟲對芭樂果園產量造成的劇烈影響。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我們將實驗分成三個組別進行,期望能找到有效且永續的解決方案。 第一組:延長放線菌的防治效果 第一組專注於生物製劑的防治效果,尤其是放線菌在田間施用時存活時間有限的問題。我們的研究目標是探討添加甲殼素和共培養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和多樣性的影響,並驗證甲殼素能否延長放線菌的存活時間,增強線蟲防治效果。經過實驗,我們發現添加甲殼素後,放線菌在土壤中的存活時間明顯延長,可能有助於提升線蟲的防治效果。 第二組:生物製劑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 第二組的研究重點是探討生物製劑的不同施用方式是否會影響土壤微生物群落,進而改變作物的生長狀況。我們使用的生物製劑需要分別將發酵一天的肥料和未發酵的肥料加入土壤表面。結果顯示,施用生物製劑無論是否經過發酵,都會改變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組成,但發酵後的生物製劑對土壤的改變較大。實驗成果證實不同的施肥方法會導致土壤微生物組成的變化,對於維繫作物的健康生長將有所影響。 第三組:刺果番荔枝葉水萃取物的應用 第三組的研究主題是探討番荔枝葉水萃取物作為生物農藥施用到土壤中,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組成和分類的影響,並確定其安全使用濃度。刺果番荔枝葉水萃取物含有天然有效的殺蟲劑成分,對薊馬和粉介殼蟲等害蟲有效,符合永續發展目標...
Share:

【Yahoo新聞】南大與成大「台南學」的研討教學 是地方學創舉 --《臺南府城佛影的歷史構造》讀後記(下)

內容轉貼自Yahoo新聞,連結請參考https://tw.news.yahoo.com/%E5%8D%97%E5%A4%A7%E8%88%87%E6%88%90%E5%A4%A7-%E5%8F%B0%E5%8D%97%E5%AD%B8-%E7%9A%84%E7%A0%94%E8%A8%8E%E6%95%99%E5%AD%B8-%E6%98%AF%E5%9C%B0%E6%96%B9%E5%AD%B8%E5%89%B5%E8%88%89-%E8%87%BA%E5%8D%97%E5%BA%9C%E5%9F%8E%E4%BD%9B%E5%BD%B1%E7%9A%84%E6%AD%B7%E5%8F%B2%E6%A7%8B%E9%80%A0-132556972.html (文/ 呂自揚)五、成功大學首創「踏溯台南」...
Share:

【成大新聞中心】成大師生高雄木柵社區共演月光音樂劇 互動式劇場「物換心移訴情衷」展現藝術共感力

內容轉貼自成大新聞中心,連結請參考https://news-secr.ncku.edu.tw/p/405-1037-268819,c5934.php?fbclid=IwZXh0bgNhZW0CMTAAAR1w8U91BdfEjlCL9DS7u1wf7GKlQe9-yKFYxeAQmjsj1wWKEUhOqQXaqXk_aem_ATGE8kN51JxS5uwyGlX1LwyZpl-6bNR1r7tWD0OPPY7cpe96d0oS0OEAnRpTJMVQyVwljHdQEZftYJEdWlKpUXtu〔文、圖/成大藝研所〕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暨戲劇碩士學位學程「表演藝術與行政管理」課程...
Share:

【專案】「112-2表演藝術與行政管理」成大師生走進高雄木柵社區共演《月光音樂劇》

 (文/張睿涵;攝影/張睿涵)成大藝術研究所暨戲劇碩士學位學程馬薇茜副教授在「表演藝術與行政管理」課程帶領同學們身體力行,從理論到實踐,由主題發想到創作,以「交易」為主題專案,並且將課程與不同領域、社會議題結合,使學生的創作更加多元、豐富並且積極與學生一同參與大學社會責任,和當地社區合作、互動,達成社會共好。學生在課程中除了學習表演藝術之相關知識,從學術理論到實際參與社區執行的過程中,了解行政程序的繁瑣、工作人員的辛苦,藉由課程規劃與討論及落實,更能體會偏鄉社區,人與人之間的心靈經歷。此次同學們與木柵社區,前往親自行走150年前馬雅各與湯姆生的文化路徑後,結合當地區居民以互動式劇場的音樂故事為出發,和當地居民進行對話,希望打破對「交易」的世俗觀念,瞭解到交易不只是金錢交換,也可以是一種心靈與情感行為的展現。偏鄉對於大部分的同學而言是陌生的存在,並且對偏鄉也充滿好奇與幻想,為了了解當地居民的實際的生活,馬老師先帶領同學們介紹當地與場域,期望同學們知曉理解其故事與感受與當地居民交流,設計互動式劇場與相交換故事的工作坊形式,帶領學生的設計活動方案前往與和居民交流,也與集穡室工坊及family樂團共同合作,希望藉由共演《月光音樂劇》及交流,認識並熟習進而彼此進而落實大學社會責任...
Share:

【專案】「112-2表演藝術與行政管理」由編織牽起心之線,「一人一故事」互動活動

  (文/張睿涵;攝影/馬薇茜、林鴻文)成大藝術研究所暨戲劇碩士學位學程馬薇茜副教授在「表演藝術與行政管理」課程,帶領同學們從理論到執行,由主題發想到創作,並且將課程與不同領域、社會議題結合,使學生的創作更加多元、豐富並且積極與學生一同參與大學社會責任,和當地社區合作、互動,達成社會共好。同學們以「一人一故事」為接續在互動式劇場的工作坊,同學們特地準備彩色毛線與觀眾一同編織,一線一語,一結一字的交換彼此的故事,了解對方的一些故事與經歷,並邀請他們將內容與心情寫在小卡上,期望將心情故事寫成創作,讓當地的故事能夠被更多人知曉,激發他人的...
Share:

【活動紀錄】彙整實地參訪所見所聞,成大創聯會產出活化地方新提案

 (文/黃懿萱 圖/成大創新創業聯合會)專案工作坊、Pitch Day透過左鎮的實地參訪,學生們對於地方的認識更加充分,也在不斷觀察中,發現各式各樣的問題。為了要把這些問題解決,而非停留在發散階段,因此舉辦了專案工作坊,利用設計思考的流程,讓學生可以將問題歸納,並求出最佳解答。在工作坊的最一開始,佳翰老師介紹設計思考應用的範圍,以及解說設計思考的流程,其中也顛覆我們固有的想像——設計思考的流程並非制式,而是可不斷來回重複的。結束講解環節後,學生們開始了腦力激盪,順著大張海報上的思路,學生們交流各自看到的問題及痛點,然後將結果歸納在十...
Share:
Page 1 of 6612345...66Next »Last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