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錄】《馬雅各之路》數位與多媒體應用課程紀錄

文/吳叡泓 圖/吳叡泓

楊中平教授的《馬雅各之路》是一個實踐型態的密集課程,執行上被分為兩個階段,分別是第一階段的〈馬雅各之路 I - 數位化的時間與空間〉1學分先導課程,完成之後才能參與第二階段的〈馬雅各之路 II - 與心靈及土地的對話 〉2學分實踐課程。

這一天是這該系列課程的第一堂課,講授的重點主要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是關於帶領同學進行馬雅各之路行走實踐的發想起源 —— 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陸為世界遺產的聖雅各之路(西班牙語:El Camino de Santiago),這也是楊老師個人多次拜訪走溯的路線。其次是這門課的核心人物,馬雅各醫師當年在台灣的歷史紋理,延伸的部分,也介紹了以馬雅各醫師為核心的相關人物事蹟,以及各種相同性質的行走旅誌。

楊老師所分享的聖雅各之路敘述一直都是很有說服力的環節,從該巡禮路程的典故開始,帶到該路線的活化經營以及多年以來被推廣發展的盛況,再搭配上楊老師的親身遊歷、紀錄照片等等,很快就將第一次上課的同學們,從生疏茫然的狀態,帶進這個富含熱情的行走風景之中,充滿了無限的好奇與想像。


 
數位及多媒體應用 
在馬雅各之路第一階段的先導課程當中,除了介紹課程緣起與認識人物之外,另一項重點就是處理這些歷史文本與行走資料的數位及多媒體應用,涉獵的範圍包括:影像、聲音、地圖、攝影等。



影像的部分楊老師安排了豐富的內容,主要以Infographic資訊圖表的概念為指導方向,希望同學能夠學會既生動又乾淨直覺的視覺手法來做表達。內容方面主要有兩項:
1. 向量繪圖及影像處理:透過公開圖庫佐以開源軟體的靈活應用,指導同學將湯姆生的老照片,製作成向量繪圖。
2. 歷史地圖及路徑紀錄:使用各種老地圖交疊,用以進一步了解當年可能的行走路徑,以及途中可能遭遇的各種狀況。同時也教導同學使用GPS路徑App,以利記錄自己的行走路線。
最後再整理出各種史料文獻當中的相關數據,結合成為一份富含充實內涵的Infographic資訊圖表。

為了提升同學們敘事能力,這學期的馬雅各之路特別開了一節地方聲景及人物訪談的收音課程,幫助同學建立基本收音器材以及聲音設計的概念。由曾經擔任專業錄音工程助理的許湘翎助教分享知識,以通俗易懂的經驗談,帶領同學一窺錄音工程的深奧領域。

關於活動拍攝及自然紀錄的攝影課程,則由歷練豐富的施博泰老師講授,施老師以自身多年來在世界各地的遊歷攝影經驗談起,然後回到基本的相機器材認識,再進一步解析攝影構圖、鏡位觀念等詳實的技術,最後安排同學實地演練主題攝影。




Share:

0 comments:

張貼留言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

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