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心得】建築結構與造型整合設計課程行動反思


(文/張庭嘉;圖/張庭嘉)

2025年春夏季,我修習由杜怡萱老師開設的「建築結構與造型整合設計」課程,搭配《惡地協作大學社會責任計畫》進行設計行動作業。本課程目標為探索竹結構構法的多樣性,今年聚焦於如何運用傳統竹編工藝技術於建築尺度之構造物。我目前為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結構組的博士生,碩士期間修習設計理論、業界工作多以藝術與空間設計領域為主、亦擔任建築系大一建築設計啟蒙教師,從自身的設計背景出發,觀察老師如何帶領結構設計課程是很有趣的事情。因為過往我的創作經驗多為經驗主義的,如果是建築尺度的案件,透過類比建築的方式來進行結構設計,並委任專業技師來進行結構設計;如果是室內尺度的案件,則是透過案例學習的方式,來判斷小尺度的空間如何進行構造設計,而這堂課程必須還要結合科學模擬,讓設計不只停留在經驗主義。


「建築結構與造型整合設計」課程前半段必須思考「竹編」工藝的可能性,課程全體學生分為兩組各自探索不同的可能性,一組以竹籃出發思考竹籃構築空間的可能性,另一組以竹編構成曲面網的角度出發,編織出有趣的遮棚。我在竹籃組中學習到了如何透過 Grasshopper 參數式設計在電腦中模擬竹編工藝,並規劃竹籃以測地線球頂的方式組成穹頂,形成一個如營帳般的小空間,使用者可以鑽進這個小空間體驗竹編籃的臨時性建物。期中評圖在熱烈討論後選擇了曲面網組作為後續細部設計的方案,我第一次學習結構模擬軟體 SAP2000 從 Rhinoceros 建模軟體導入單線模擬,進行初步模擬計算,了解竹編結構在真實空間中,可能的破壞模式,對我來講,同時體驗到空間設計與結構設計是很難得的體驗,因為它象徵著如何切換感性的思考與理性的思考方式。


我在設計領域的學習歷程中一直是很現象學的、經驗主義的,這堂課迫使我需要採用不同於以往的思考方式學習,以科學的、實證的角度切入,因為這樣的切身經驗,也啟發我的設計教學信念,其實不同的學生學習設計的出發點不盡相同,在設計學院中,科學實證的教學經常被模糊化或者是邊緣化,但它其實相當必要,這也迫使我反思在這些學習之後,我是否有能力整合出足以橋接經驗主義與科學實證的學習方式,我相信這可以讓學習更加有趣也更可以讓學生適性發展。



圖1 以竹籃堆砌出的帳篷空間


圖2 以 Grasshopper 參數式軟體進行電腦輔助設計



圖3 建築結構模擬軟體 SAP2000 進行科學模擬



Share:

【成果發表】建築結構與造型整合設計《KAGOMETRIX》


(文/張庭嘉;圖/張庭嘉)

2025年春夏季,由杜怡萱老師開設的「建築結構與造型整合設計」課程,搭配《惡地協作大學社會責任計畫》進行,本課程長期以惡地盛產的莿竹作為材料進行構築設計。課程分為兩個階段:學期前半段探索結構與造型的基本設計,學期後半段則整合期中評圖成果,進行結構分析與細部設計。杜教授每年設定不同設計操作主題,探索竹結構構法的多樣性,今年聚焦於如何運用傳統竹編工藝技術於建築尺度之構造物,嘗試構成不依賴其他材料(如鋼構、木構)作為主體結構,只以竹材構成的獨立結構體。

修課學生在百竹園園長張鈞博的帶領下,認識台灣竹材生產模式、竹業經濟、竹種類型與特性,以及竹材於在地傳統民居中的應用形式,並前往龍崎百竹園現場,學習方格編、六角竹編、輪口編等編織技巧,作為竹編織構築的啟蒙工作坊。學期前半段,學員分為兩大組,一組以六角竹編法發展大型曲面型態,另一組則運用六角竹編竹籃工法應用於小型單元疊砌半球型圓頂。期中評圖邀請建築系王逸璇老師及許家茵建築師提供專業建議與分享,最終選定六角竹編法編織大型曲面頂棚,作為學期後半段結構分析與細部設計的主題。

今年團隊選用寬約5 cm、厚約3 mm的莿竹片進行編織,由於莿竹硬度較高,接續方式、收邊方式及接地基礎工法細節成為後續需深入考量的重點。在結構模擬方面,團隊利用3D建模軟體 Rhinoceros 及其外掛插件 Kangaroo 進行找形,並搭配結構分析軟體 SAP2000 進行應力分析。學生在課程過程中,不僅透過實際動手作體驗感受材料特性,同時結合理論分析雙向學習,將在地材料、傳統工藝、工程思考與數位工具充分整合後,發展出創新的竹構技術。



圖1 竹編編法方格編(左) 六角編(中) 輪口編(右)


圖2 期中評圖 曲面編織遮棚(左) 竹籃疊砌工法(右)

圖3 以Rhinoceros+Kangaroo進行建模並導入SAP 2000進行 結構模擬






Share:

【成果發表】「惡地嚮導」《左鎮地方報》創刊專刊

 (文/ChatGPT、李奕萱;圖/ChatGPT、李奕萱)

 (註:此文內容及圖片皆使用自訂ChatGPT:左鎮地方報產出,並人為做部分修訂)
 (自訂ChatGPT:左鎮地方報)

《左鎮地方報》創刊封面
寫給咱庄內人的一份報
你若問:「左鎮是什麼樣的地方?」
很多人會說這是化石的故鄉,是地質的寶庫,是觀光客會來走一趟的地方。但對咱庄內人來講,左鎮不只是化石,不只是景點。這是我們生活的地方,是阿公阿嬤的地,是孩子成長的地,是有神明保庇、有廟埕可坐、有泥土氣味的所在,是我們的庄。
這份《左鎮地方報》,不只是給外地人看的介紹,也不是硬梆梆的學術報告。我們是想辦一份屬於左鎮自己的報紙,寫我們的話、記我們的故事。從廟會的炮聲、學校的鐘聲、甘蔗園的汗水,到每一間厝的門口、祖先的名字,這些都是左鎮的故事,都是值得寫下來的歷史。
像庄頭的廟,左鎮有十九間,各庄各有主神,拜法不一樣,神明卻都庇佑著整個社區。有人拜媽祖、有人拜王爺,還有人信基督、去教會,大家信仰雖不同,但日子是一起過的,活動是一起辦的,神轎也常常互相過路。這就是左鎮的厲害,多元卻不亂,信仰中有生活,生活中有敬意。
又比如講厝,老一輩的厝,大多不是用水泥鋼筋,而是土埆磚。土埆磚是什麼?是田裡的泥土混稻草、壓模後曬乾而成,牆壁再用牛糞水和稻草搓成壁泥。這些老厝冬暖夏涼,雖然不再符合現代建築法規,但那種靠雙手搭起來的感情,是現代建材無法取代的。有建築學生來這裡和庄內阿伯一起蓋過這種牆,蓋到手酸,卻說:「這感覺像是在蓋記憶。」
還有玉山中學,左鎮第一所中學,以前庄內的孩子想讀書得走幾個山路,家裡沒錢還會讀不下去。玉山中學的出現讓孩子有機會留在家鄉念書,老師們也都甘願付出。有人說那時候教室會漏水,但沒人缺課,因為大家知道,這是唯一的路。
說到化石,也不只是博物館的展品而已。庄內的長輩陳春木老師,是親手在溪裡挖出這些骨頭、貝殼、牙齒。他不是為了做研究才挖,而是因為他相信這些東西,是左鎮的歷史。他說:「咱這代人若不記,下一代就啥攏無了。」
我們編這份報,就是為了「無免等別人來寫咱的故事」。我們庄內的老照片、老厝、老歌、老路名,只要你有,我們就會寫。你可以來投稿、講故事,也可以只是一張你阿公年輕時的黑白相片,我們都會當作寶貝來收。
這不是要懷舊,也不是要把回憶當紀念品賣出去。我們只是希望自己的庄頭聲音,可以慢慢寫下來、留起來。不是給都市人看熱鬧,是讓我們的孩子,有一天若問:「阿爸,咱家庄以前是怎樣的?」你會有東西可以給他看、給他讀,然後一起說:「這就是咱的地方。」


《左鎮地方報》人物專欄
〈我一生都在挖化石〉
 (文/化石爺爺 陳春木)
我名叫陳春木,左鎮人。這幾十年,我都在溪裡走、在土裡挖,手上那支鏟子,陪我度過半輩子。
有人叫我「化石爺爺」,我自己倒沒那麼在意這個名號。我只是覺得,這些藏在土裡、埋在溪底的東西,是咱左鎮的歷史。你說化石是科學,我說化石是記憶。
我第一次挖到化石,是在菜寮溪邊。那時候根本不知道那叫化石,只覺得這塊骨頭怪怪的,不像雞也不像豬。後來有學者來看了才說:「這是遠古的動物。」
從那天開始,我每天早上四點出門,提著鐵鏟和鐵桶,就去溪底走。有時候什麼都沒撿到,有時候撿到一顆牙、一塊骨、一片貝,我都當寶。
有的人說:「你這樣挖,是不是想成名?」我說:「我只想讓咱左鎮的孩子,知道咱這塊土地有多特別。」
後來政府要蓋博物館、搞地質公園,我心裡是高興的。但我也常講:「化石不是只有放在玻璃櫃裡的,它應該走進學校、走進庄內人的生活,讓孩子知道我們的祖先,不只在戶口名簿裡,也在土地裡。」
我老了,鏟子也鈍了。但我知道,菜寮溪還有故事沒說完。希望將來有更多左鎮的年輕人,不是只來拍照,而是會低頭去看那塊石頭,問問自己:「這塊石頭裡,會不會藏著咱的歷史?」


《左鎮地方報》家族記憶
〈我們簡家厝,不只是古蹟〉
 (文/簡家後人)
我是簡家的第四代,現在住在臺南市區工作,但每個月還是會回左鎮一次看看老家。那間厝是阿祖親手蓋的。土埆牆、瓦片頂、老木門,現在看起來破破舊舊,但我們家都叫它「大厝」。
小時候左鎮還沒那麼熱鬧。大厝就是我家的中心,吃飯、拜拜、過年、洗衣、做功課,通通都在那裡。牆角有我用鉛筆畫的身高線、桌腳有阿公刻的名字、屋後還有一口老井,冬天水冷到刺骨。
長大後有學者來拍照、畫測量圖,說我們簡家厝是重要的民宅建築。我聽了很高興,但也有點怕,怕哪天大厝會變成「博物館」,變得我們自己都不敢動、不敢住。
但我後來想通了,如果不記錄、不傳下去,別人怎麼會知道這些老厝有多活、有多熱鬧過?
所以我找回老照片,記下阿嬤怎麼煮紅龜粿、阿伯怎麼牽牛犁田、阿祖怎麼用糞水糊牆。我希望這些東西,有一天能讓我的孩子、我的孫子知道,左鎮不只是地名,是我們家的根。
我們簡家的厝,老是老,但它活著,因為我們記得。

《左鎮地方報》內文





Share:

【活動紀錄】「惡地嚮導」如何客製 GPT?以《左鎮地方報》為例

(文/李奕萱;圖/李奕萱)
要讓GPT說出台南左鎮的故事,並非僅僅提供資料那麼簡單,而是一場結合科技與文化的重建實驗。這個過程如同搭建一座土埆厝,需要備料、拍土、眾人齊力參與,最終才能完成一棟能遮風避雨、凝聚人情的建築。

在《左鎮地方報》的實作過程中,我們發現GPT並不只是提供標準答案的機器,它具備模擬語氣、轉化敘事風格的潛力。關鍵在於輸入的語料是否貼近地方脈絡。我們建立知識庫時,導入了來自USR計畫多年耕耘的田野研究資料,包括:

  • 《臺南左鎮化石地質公園開發研究》:記錄草山、二寮等地地質如何從惡地轉變為保育區。
  • 《沿山左鎮》(台史博地方學專刊):描寫蔗里人、沿河聚落的地方人物與生活史。
  • 《左鎮在地建造策略》:探討公館土埆厝、在地建材與協力營造的建築文化。
  • 《左鎮鄉聚落的發展與變遷》:分析宗教、農業與人口結構的歷史變動。
  • 《史蹟勘考》(復刊第1–4號)系列:由成大歷史系師生調查的地方史資料,涵蓋李家古厝、簡宅與在地信仰人物。

這些文字資料經整理後,轉為純文字格式並上傳至GPT的知識庫模組,成為它學習語言、敘事風格與背景知識的重要依據,讓它能說出不只是資訊性的內容,而是富含地方記憶與文化紋理的語句。

MyGPT設定頁面

除了資料備料,我們也透過MyGPT提供的客製化介面,針對語氣、角色與對話邏輯進行細緻設定,使GPT不只是能回答問題,更能「像地方人一樣說話、講故事」。本次客製內容包含以下幾個關鍵面向:

談話場景設定:

將整體對話情境設定為「榕樹下」,模擬庄頭日常聊天的空間感與節奏,讓使用者一進入互動,就像坐在左鎮街頭某個午後,和長輩、鄰居閒話家常。

角色設定:

我們建立了 8 位真實人物與 8 位虛構人物,每位角色皆含以下屬性:

  • 生活年分:設定角色活躍年代,影響語言與敘事時空。
  • 生活地區:標記其所在聚落(如岡林、二寮、公舘等),連結在地知識。
  • 人物大事記:從田野文獻中擷取角色參與的重要事件,如推動化石保存、參與教會教育、建造古厝等。
  • 口頭禪與語氣特徵:根據訪談或文本語料設定角色的常用語或語尾,強化人物辨識度與互動真實感。

左鎮大事記模組:

從多份地方文獻中整理影響左鎮發展的重要事件,建立可供 GPT 在對話中調用的資料模組。每筆事件紀錄皆包含:

  • 發生年份
  • 發生地點
  • 影響層面(如產業、宗教、交通、聚落變遷等)

對話邏輯設計:

為使互動更加流暢與豐富,我們設計了以下回應邏輯:

  • 當使用者與某角色對話進行至一定篇幅後,GPT會自然引入另一位角色加入對話,模擬庄頭「越講越多人參與」的情境。
  • 若偵測到對話停滯或缺乏延伸,GPT會主動丟出新話題或補充一則左鎮大事記,確保談話不中斷,也讓使用者能從不同角度認識左鎮。

這些角色之間的模擬對話,讓GPT更自然地掌握口氣轉換與文化深度的表達方式。

角色設定完成後,我們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從小型敘事開始訓練GPT的語言與敘事能力。例如讓它模擬李伯說:「厝是咱大家的力量蓋出來的」,或請它描述藍先生談古地名的由來。隨著練習次數增加,它逐步掌握使用俚語與模仿長輩語氣的能力,語言表現也更貼近左鎮人。

其中一些模擬對話也呈現了地方文化的交會,像是劉牧師說:「教孩子識字,是我最大的心願。」春木伯回應:「牧師講的,其實跟咱祖靈的叮嚀有異曲同工啦。」這樣的對話,讓基督信仰與西拉雅文化不再呈現對立,而是展現出共存的可能性。又例如化石爺爺談起:「這骨頭是千萬年前水牛走過的痕跡。」簡家後人則回應:「這些木雕和彩繪,是咱祖先留下的痕跡。」自然時間與人文記憶在這樣的互動中交織,使故事更具深度。這些對話不只是資訊的輸出,更像一場活生生的文化交流,讓自然的時間與人文的記憶得以交織,建構出立體的在地敘事。

GPT生成模擬對話場景

我們也思考如何讓客製GPT的過程具備開放性,讓更多人能參與其中。若流程過於複雜或語言過於學術化,將可能排除多數地方參與者。因此我們特別要求GPT使用「社區居民聽得懂的語言」來回應。例如在解釋耐震補強時,它不會使用「靜力分析法」等術語,而是說:「厝若沒補強,風一大就搖;補了,就像給厝穿上厚衣裳。」這樣的語言不僅可理解,更能引起認同。

與土埆厝一樣,GPT一旦建立後也需要不斷修繕與維護。左鎮的文化脈絡並非靜止,它持續變動,像是西拉雅文化的復振、化石園區的推動、以及青年返鄉的新興行動,這些都是 GPT必須持續更新的內容,才能真實反映「當下的左鎮」,而非停留在過去。

客製GPT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文化工程,就像左鎮人蓋土埆厝,不是一人之力,而是透過群體參與,一鏟土、一雙手慢慢拍出來的成果。我們期待這個GPT,不只是工具,而是一個會說故事、講地方話、能陪著左鎮一起走向未來的數位說書人。

Share:

【課程成果】「生態學實驗」台南市左鎮淺山生態之旅—心得分享篇

(文/ 涂肇中;攝影/ 涂肇中、許惠晴、陳景皓)

在這次惡地實地調查課程中,學生們踏上左鎮崎嶇的山坡,親眼見證乾燥貧瘠卻又蘊含生命力的惡地景觀。許多學生在成果報告中中提到,原本以為惡地「寸草不生」,但實地觀察後才發現,這些看似嚴苛的環境中,仍孕育著多樣的生命:在竹林下潮濕的落葉層中尋覓的小型哺乳類、飛舞於溝谷間的蝴蝶、盤旋於天際的猛禽,讓他們重新定義了什麼是「適合生存的環境」。

不少學生反思到,環境並不是靜止的背景,而是一個充滿互動的場域。他們從鳥類對棲地的利用、野生動物對農地的依賴與衝突,看見人類設施與自然棲地之間的複雜關係。有學生在報告中寫道:「原本以為建設是單向度的『發展』,但這次課程讓我開始思考,哪些看似方便人類的設施,對其他生物來說卻可能是阻礙、甚至是陷阱。」

此外,許多學生也提到,這次課程讓他們第一次真正理解「野外觀察」的價值。從最初只是紀錄物種,到後來學會提問、推理與連結生態系中的互動,有學生寫下:「以前總認為生態觀察就是記下看到的動植物,但現在我知道,更重要的是去問為什麼牠們會出現在這裡?牠們和這個環境有什麼關係?我們人類的活動又造成了什麼影響?」

更有學生提到,這次調查不只啟發了科學思考,也帶來情感上的衝擊。他們對自然的敬畏感與責任感提升,開始思考保育與土地利用的平衡。有同學寫道:「當我看到一隻鳥從竹林中飛出,牠或許是這片土地的原住民,而我們只是過客。如何在不打擾牠們的前提下生活與發展,是我們這一代人該面對的問題。」

最後,這些報告中不乏對未來行動的期待。有學生表示希望能參與更多保育行動、投身環境研究,甚至思考如何將所學運用於政策或教育中。這正是我們設計這堂課的初衷——讓學生不只是學習自然,而是與自然對話,並成為未來改變的一部分。

         




        




Share:

【研究成果】十九世紀的西拉雅與宣教之路

 文/張玫


西拉雅族與基督信仰的緣起

在荷蘭統治時期,基督教便已傳入台灣,且相較於漢人,原住民對此少有排斥,因此當地的西拉雅族人對基督信仰並不陌生。1870年後兩年間,共有五次受洗儀式,當時木柵一帶有近兩百名平埔居民受洗入教。馬雅各發現:「有將近五十個家族放棄偶像而入教。當每一家長改信後,整個家族都欣然順從其榜樣而入信。」這種全村改宗的現象,可從崗仔林的例子說明:該部落因掌權者率先信教,加上村民多為親族,福音由此在親友間迅速傳播,進而全村信主、週日時一同聚會。這也顯示了平埔族對家族的重視與依賴性。


受洗審查制度

西拉雅族人相信福音後,通常會先參與「服事」,如甘為霖所說的「聖餐禮的成員」。成為基督徒前需經「受洗人員資格審查」,檢視預備者對信仰的理解與決心。每位受洗者皆需接受這項測驗,由牧師執行,性質近似信仰問答。

甘為霖記述在四間禮拜堂執行審查的情形:「我們一到木柵,馬上就要開始受洗資格審查。這項重責大任花了大半週,非常耗神,但也很有趣。我們從清晨開始,直到傍晚結束,一天最多審查九到十人。最讓我驚喜的是,這麼多人都有充足的受洗理由,似乎每個人都該登上名單......至少他們對救贖都有清楚且直接的認知(head-knowledge)。」


信仰的挑戰

從文字中可見,木柵、柑仔林的審查結果令人滿意,許多人能回答具體的受洗理由,對信仰與救贖有親身經驗。木柵最終有三位男性與十一位女性受洗,柑仔林人數未詳。拔馬有四位男性與六位女性通過審查,一位弟兄雖渴望受洗,卻未能理解「神為赦免世人之罪而釘死於十字架」,因而不符資格。崗仔林有三位信徒通過,但因缺乏合適傳道者而暫停。

信徒受洗後仍須繼續學習,傳教士會教導研讀白話聖經。神職人員的妻子也擔負教育責任,如馬雅各夫人、李庥夫人教授男女識字、解說聖經,並鼓勵女子受教。這些西拉雅人也在學習白話文的同時,逐漸捨棄了舊有語言。


信仰中的困境

19世紀中葉,信奉基督教的平埔族人處境艱難。湯姆生到柑仔林時,記述名為東(Tong)的老人因信仰而受迫害。《臺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中也指出,多數初代信徒生活困頓,奉獻金錢建堂、設教,除了貧窮,還需承受外界壓力與家庭反對,因而養成「自養」的堅韌精神。

然而,並非所有人皆因渴慕而信。有些人誤以為洗禮即代表信仰完成、通往天堂的票到手,或是認為洗禮水能帶來好運與改變。如史蒂瑞所言:「他們寄望傳教士提供更多政治經濟援助,但所獲只有精神糧食,於是開始抱怨,宗教熱度也跟著消退。」



圖一、木柵村民
wellcomcollection, Baksa, Formosa [Taiwan]from a negative by John Thomson1871.




圖二、木柵村民
wellcomcollection, Baksa, Formosa [Taiwan]from a negative by John Thomson1871.



圖三、木柵大石頭
wellcomcollection, Baksa, Formosa [Taiwan]from a negative by John Thomson1871.


宣教士觀察到,自1873年起,平埔教會對信仰的熱誠開始下降。信徒逐漸遠離教會、不再聚會,甚至做出與信仰背離之行為。這與缺乏真誠信仰契機、以及未深入理解教義卻因順從家族而改宗有關。有些人未經歷「與上帝相遇」,未明白「真理」,或僅為求物質利益如醫療、教育而入信,久而久之便冷淡退縮,遂不再參與聚會。

因此,傳教士認為培養本地傳道者極為重要。他們了解民情、語言相通,更能有效宣教。如1898年受按立的劉俊臣即為其一。同時,亦應加強教育,嚴格審查求道者信仰理解,這點同樣適用於漢人教會。

由此可見,西拉雅人與傳教士的互動大多來自傳教士書信與報導、後人回憶錄。然而在僅有單一視角之下,我們應盡力保持客觀、審慎理解史料,努力發掘西拉雅人自身的聲音。這正是本篇文章所面對的挑戰——當時白話文教育尚未普及,使原住民視角幾乎難以尋覓。


宣教之路

回顧19世紀的宣教成果,整體而言相當成功。山崗傳道站中,木柵禮拜堂尤為興旺,信徒眾多,對周邊平埔社群影響深遠。早期尚無教堂之地,許多人會跋山涉水至木柵禮拜。你們可能會好奇——為何他們的宣教能夠如此成功?從建堂背景可知——西拉雅人因生病求醫,馬雅各醫治並同時傳道,福音便隨病癒回村,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進而信徒增加。可知醫療與宣教結合之宣道策略極為奏效。

然而,西拉雅人真的是因信而入教嗎?也許有些人是——如卓猴社人卓道生,接受神學教育,講道樸實真誠,可謂信仰真摯。但如前述,平埔教會的信仰熱情幾年後開始冷卻,主要因審查不夠嚴謹、改信多為家族從屬所致。此議題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留待日後再續......。

Share:

【課程記錄】「生態學實驗」台南市左鎮淺山生態之旅

 (文/ 涂肇中;攝影/ 涂肇中、許惠晴、陳景皓)

 由生命科學系生態組的李亞夫老師所指導的「生態學實驗」的課程,藉由引導學生到台南市左鎮區的淺山地區、惡地和自然環境中,進行當地生態、棲地與微棲地種類的調查。了解野生動物對棲地的需求及與不同類型棲地的關係。藉此了解潛山社區中人、環境、與生物的交互關係與素材,協助潛山社區環境教育,進而促進鄉親認識居住的環境,達成促進環境永續與生態復育的目標。

本課程主要探討生物與環境的關係,內容包括構造、生理及行為上的適應,族群統計、成長與調節,生物間的相互作用,生物防治,群落結構與消長、島嶼生態。生態系的種類,生態系內能量的流動、物質的循環、污染及環境的保護。

透過探索淺山地區自然環境中,生物所利用的棲地和資源,還有與人類活動的交互關係。於台南市左鎮區的農路、產業道路、沿溪步道,進行物種的調查與棲地、微棲地種類的利用。希望能夠讓當地居民認識自己所居的環境,並提供建議。並希望讓大家了解與認識淺山地區生物的組成與分佈、棲地利用以及人與生物之間共存的關係。

在4-5月期間,我們帶著學生多次走訪台南市左鎮區的農路和沿溪步道,展開一趟趟生態小旅行。出發前,我們先規劃好6條樣線,調查時以緩慢步行的方式沿線觀察。過程中,帶隊的助教會一邊介紹沿途看到或聽到的動植物,一邊分享左鎮淺山地區的地形樣貌和環境特色。另外,我們也會和當地居民聊聊天,聽聽他們怎麼看待野生動物與人類之間的相處,有時還會聽到一些關於左鎮的趣聞或在地故事。

透過這次的生態實地探查,學生得以親身走訪並認識惡地環境的生態特色,觀察當地野生動物與人類共存的方式。過程中不僅深化了他們對人與自然互動關係的理解,也有效提升了環境意識與保育觀念,展現野外教學在生態教育上的實質成效。這次學習歷程也激發了學生對環境議題的主動思考,進而提出多項具探究價值的討論主題,包括竹林在惡地中的生態修復與水土保持功能、農地與果園與野生動物之間的資源競合,以及生態共存的可能性。同時,他們也針對開放式蓄水設施、水泥堤岸與道路建設對生態的潛在影響進行反思,提出友善設計與減少路殺等具體建議,展現出實地觀察結合環境思辨的學習成果。

           

          































Share:

【研究成果】穿越時光機:一百多年前山崗傳道站成立史

 文/張玫


你知道嗎?十九世紀中葉,有一群西方傳教士、醫師、商人來到台灣這片瑰麗的土地,他們帶來了貿易與文化的交流,更種下了基督信仰的種子。這些以馬雅各醫師為首的西方知識人,行走於南台灣的淺山惡地之間,建起一座又一座教堂,一遍又一遍傳頌神的話語,引發西拉雅族人起而跟隨,一同宣揚福音。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當年在今左鎮、內門一帶建立的「山崗傳道站」(Hill stations)——拔馬禮拜堂(今左鎮教會)、崗仔林禮拜堂(今岡林教會)、柑仔林禮拜堂(今永興教會)、木柵禮拜堂(今木柵教會),這四間禮拜堂又合稱「山崗教會」(Hill churches)。

 

崗仔林禮拜堂

1865 年五月,馬雅各醫師學會中文後來到台灣宣教。期間因替崗仔林(Kong‑a‑na)居民李順義治病時結下了深厚情誼,李順義佩服他的醫術,也接納了福音。村民將這份好消息帶回家,許多人因此信主。1867 年,馬雅各二度返回崗仔林,住在李家,禮拜堂於該年設教。1869 年,李順義奉獻土地,號召十三戶基督徒共建禮拜堂,就此奠定崗仔林禮拜堂的雛形。


拔馬禮拜堂

1869 年,拔馬(Poah‑be)居民卓枝清抗拒於被指示要做乩童,其父親卓加弄便勸他赴木柵尋馬雅各診治。在醫病之餘,他聽見福音並邀馬雅各到左鎮傳教。早期的信徒想聽道都必須長途跋涉一番,前往木柵參加禮拜,由於距離過於遙遠,每次動身都是一次勞累,與馬雅各、李庥牧師商議後,十二位村民借用卓加弄家宅作臨時聚所,於 1870 年四月設教。 




圖一、左鎮教會舊照
wellcomcollection, Poah-be, Formosa [Taiwan]from a negative by John Thomson1871.

木柵禮拜堂 

木柵禮拜堂建於 1868 年。起源於一位西拉雅族婦女因病赴旗後(今高雄旗津)就醫,住院時被福音感動,返鄉木柵(Bak‑sa)見證並拆除偶像。她與丈夫戴返同心宣教,彼時姬密池、東淵、陳清山等數十戶隨之信主,戴返夫婦以自宅為臨時禮拜堂。信徒增多後集資建堂,1868 年十二月完工。禮拜堂與附屬小學相連,教授廈門方言讀寫。


柑仔林禮拜堂 

在馬雅各的影響下,村民陳炎率先歸主,陳邦、買官、楊每、吳老智等人相繼信主。隨信徒增長,舊堂狹小且受溪水威脅,眾人決議遷至地勢較高的薤葉崙。1889 年十月,在馬雅各與李庥牧師的鼓吹下,楊每獻地支持,新址禮拜堂於是落成,並取名為溝坪教會。



圖二、永興教會舊照

翻攝自臺南長老大會編,《南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設教七十週年紀念寫真帖》,台南:教會公報,2004 年,頁 39。

跨山聚會 

1871 年四月,馬雅各與湯姆生拜訪木柵,當地平埔族人熱情呼喊「平安(Peng‑gan)」相迎,彷彿基督徒的通關密語。1872 年,甘為霖到訪,形容木柵禮拜堂「相當長,可容兩百人」,此時的信徒們正奔走募料,以擴建更大的禮拜堂。1869 年,李庥在書信中欣喜記錄「木柵的平埔番最近對福音興趣盎然」,福音迅速地在木柵當地拓展。1877 年七月,新堂落成,可容納三百人,由甘為霖主持開幕禮拜,當日來自柑仔林、崗仔林、拔馬、吉貝耍等地與本地會眾逾四百人,該盛況可謂空前。


山路禮拜的身影




圖三、木柵的女人

wellcome collection, Baksa, Formosa [Taiwan]. from a negative by John Thomson, 1871.

https://wellcomecollection.org/works/ejpr45uw/images?id=ayys3yw7





——「有幾位年長者,年約七十或八十歲,仍能攀越千尺高的山路,只為與敬拜者們一同聚集......當你走在山谷間的路上,會看到男孩或女孩正趕牛上山,或從事其他工作,手裡或身上總是帶著聖詩本。有時,你會聽見從山坡飄下來的歌聲,那是孩童用他們純樸的方式吟唱一首接一首珍貴的聖詩。」(馬雅各,1870年4月22日,Messenger and Missionary Record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England,1870,頁185‑187)


正如前面所述,那個年代不似今日有摩托車,可以到處爬爬造,信徒們為了參加禮拜,必須跋山涉水而來。史蒂瑞與李庥致馬逖森的書信中亦曾描繪了求道者翻山越嶺敬拜的畫面:木柵信徒在十二月的安息日越過山頭,到柑仔林領聖餐;破曉翻越山嶺時,遠處傳來吟唱詩歌,小牧童隔谷高呼「老師!祝您平安!」。拔馬弟兄亦曾跋涉至柑仔林,在主的筵席前同坐——在交通不便的年代,山崗傳道站的成立歷史,讓我們見證了人們對信仰的渴慕與堅定。





Share:

【成果發表】透過當代偶戲述說惡地上的人事物(下)

(文/ 蘇靖雯;攝影/ 蘇靖雯、粘力元

即便有些地區被稱為「堊地」,但這些土地上的人與記憶是真實存在,該如何去述說與呈現,也是「文化遺產創意營銷」這堂課程持續在思考的部分。 

課堂發想(一)


課堂發想(二)


除了課堂上引導同學以採集到的內門左鎮居民的生命經驗為藍本去發散與收縮故事線,林蕙玟老師同時也邀請了台灣知名的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的阮義團長來指導修課學生如何以當代偶戲形式呈現期末成果的行動偶戲箱。團長以淺顯易懂的說明帶入國內外的偶戲歷史、形式與演出形式,同時教授每種偶的操作特性與方式,讓各組根據自己的故事背景與呈現方式選擇想要製作的偶。

 
阮義團長現場親自演繹各種偶種的操作方式

懸絲偶的操作示範


此外,林蕙玟老師特地安排兩地的居民代表前來創產所,一同參與修課同學的期中測試。在這個環節中,各組同學除了說明自身行動偶戲箱的故事概念發想、偶戲的表演形式以及將會出場的居民角色,也邀請兩地的居民代表透過回饋、共演、分享等方式參與在偶戲的製作過程中,成為課程中一部份的共創嘉賓,而不僅僅只是被動接受採訪的一方。

 

在社區田野故事協作與測試會中,每一組會分享故事的創作理念與角色的原型設計

居民也會依照故事的原型給予回饋與建議


在為期末成果準備行動偶戲劇場的過程中,同學們除了面臨到要將內容去蕪存菁的挑戰之外,也還有很多他們不斷在思考的問題,如:如何演出?怎麼呈現音效?該如何在趣味與故事呈現之間取得平衡?居民代表所分享的生命經驗又該是改寫還是誠實地保留下來?一連串的創作過程中,同學們面對惡地上的人事物不再只是旁觀者,他們透過創作與演出,某些時刻化身成當地人的角色,而在故事撰寫甚至是演出彩排時,這些真實存在的故事也常常回應到自己的經歷,心中時有共鳴。

成果發表(一)

成果發表(二)

成果發表(三)

成果發表(四)


本學期的期末成果發表地點在左鎮公舘社區發展協會,以「帶我回家:一場文化與身份的冒險旅程」為題,邀請左鎮、內門的居民一同前往現場,共賞七組修課學生的偶戲演出。現場將觀眾分為兩區,中場休息時兩區觀眾可以交換場次,這樣的作法能夠確保每位觀眾都能觀賞到七組的表演。林蕙玟老師笑著說這樣的形式就像是複刻以前的人可能會在廟埕碰到的對臺戲一樣,兩團以上的戲班同時演出,觀眾可以選擇坐在想看的戲班前,也是另一個層次的有趣形式。
宛如對臺戲的成果發表現場


演出過程中,現場的觀眾有時跟著劇中的角色唱起歌來,有時協助同學撒起漫天的紙屑,也嘗到了同學準備的龍眼乾跟蜂蜜,而這些正是由台下的觀眾一字一句告訴同學的經歷,在觀賞與演出的這一刻,彼此的生命相交,在我看來,形成了一個生命的循環。有些感動,有些欣慰,有些理解,更多的是慶幸自己也是參與其中的一份子,而我相信在場的大家也有很多人抱持著同樣的想法。

李蕙琪牧師娘記錄下同學們的偶戲故事

台下的觀眾聚精會神地觀看演出
 

透過觀看各組偶戲的經歷,希望能以這樣的形式喚起學生與居民對於自身、對於彼此的生命共鳴,也期盼現場所有的觀眾能夠藉由相似的生命經驗,重新思考自身的生命記憶與土地的共存。

期末偶戲展演「帶我回家:一場文化與身份的冒險旅程」不只是同學們的心血,也有在場與不在場的許多居民、參與者的共同努力而順利完成


Share:

【課程紀錄】透過當代偶戲述說惡地上的人事物(上)

(文/ 蘇靖雯;攝影/ 蘇靖雯、郭東峰)

由創產所林蕙玟老師所開設的「文化遺產創意營銷」課程多年來都與惡地協作團隊合作,當惡地協作迎來3.0的計畫時,老師也正在思考如何設計出與以往不同的課程。

成大的惡地協作團隊與相關課程在高雄內門與台南左鎮長期耕耘,林蕙玟老師的課程也在過去幾年陸續帶領學生前往內門與左鎮進行跨域性的創意與內容深化,這也激發林蕙玟老師這一次的課程場域範圍:希望能夠融合過去在兩地的經驗;有別於以往的課程只專注在一個場地的概念,林蕙玟老師將本學期「文化遺產創意營銷」課程場域擴大至高雄內門以及台南左鎮,希望同學透過走訪兩地,並藉由採集在地長輩的人生故事與經歷,將蘊含在此的無形文化與在地精神,以引錄劇場(Verbatim Theatre)的形式,結合行動偶劇箱的概念呈現給居民與關心這裡的人事物。

何謂引錄劇場 (Verbatim Theatre)?意旨透過實際的訪談、錄音與轉錄形式為創作依據的劇場製作過程,這樣的劇場形式強調的是與真實的連結,也就是觀眾可以透過劇場這個媒介與現實社會有所接觸[1]

在本學期中,老師總共安排了三次共四天的校外參訪行程,除了邀請左鎮、內門多位講師帶領學生認識左鎮與內門的在地人文、歷史、特產等,也特地安排學生進行三場與左鎮公舘社區、左鎮教會與內門木柵社區的居民訪談,記錄下每位居民的生命經驗與腳下這塊土地的記憶連結。

 

左鎮公舘社區發展協會陳柳足理事長

左達工作室賴政達負責人
    
文史工作者卓玉𨙾老師

山海屯社會企業許明揚創辦人

國立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楊中平老師

內門集穡室工坊暨部落學堂李蕙琪負責人
第一次的兩天一夜校外參訪邀請了以上六位專家給予修課同學對於左鎮、內門人文歷史的初步介紹與認識


修課學生如何在課程參與的過程中了解一個地方的價值與文化,僅僅只是參訪與訪談想必是不足的,因此老師在課程中也加入了「自我民族誌」的書寫,修課學生透過親身撰寫,在參訪與居民訪談的過程中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聞與反思,在探尋場域中的經驗與記憶時也能結合自身的反饋。

左達工作室的居民訪談

左鎮教會的居民訪談大合照

內門木柵社區部落學堂的居民訪談
在兩天一夜校外參訪中,同學們分別在左達工作室、左鎮教會與內門木柵社區部落學堂進行三次地居民訪談


那麼長輩們的生命故事又應該被如何呈現出來呢?老師設計了一系列的「引錄偶戲劇場創作工作坊(Verbatim Puppet Theatre Creation Workshop: Voices of the Tribe, Spirit in the Puppet)」,利用課堂時間一步步帶領同學從整理、發想、收束,每一組同學以這樣的方式逐漸將自己想要呈現給居民們的故事具象化,並且在故事成形之餘,讓修課同學與左鎮、內門居民進行二次訪談,以卡牌的方式和居民分享彼此的記憶,希望能採集到更多居民的生命經驗以深化各組的故事。

透過二次回訪,並且加入卡牌的方式,同學與居民的交流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深化其對談,也能讓彼此能敞開心胸,分享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與經驗。

 

第二次左鎮居民回訪

第二次的回訪,同學與居民都不像第一次一樣那麼拘束跟害羞


在一次次與居民的相見、再會、再相見,不過半個學期,修課學生開始對居民有了惦念的情誼,有些學生收到了居民給的植物或零食;有些居民已經可以叫出一些學生或老師的名字;有些同學甚至會試著在課餘時間遵循居民傳授的食譜,做出一些料理,並分享給大家。

在深入在地的過程中,建立人與人的連結常常是件很重要的事,但是這樣的連結總是難能可貴,而也是這堂課想要創造的價值之一。

第二次內門木柵社區的居民回訪大合照








[1] Brand, G., Peters, S., & Dart, J. (2024). Verbatim theatre as a creative approach to health professions education research translation. Medical Education, 58(11), 1296–1303. https://doi.org/10.1111/medu.15449

 

Share: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

歷史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