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錄】惡地交換禮物活動-惡作聚之物

(文 / 林玲安;攝影 / 曾思茜;設計 / 林筱棋) 󠀠󠀠

活動緣起

在2024年末時,惡地協作的執行團隊開車到惡地社區場域進行活動,在車上播放著聖誕歌曲,彷彿聖誕專車要去送禮物,在閒聊又有點認真的討論之中,就誕生了這一場促進關係人口連結又能看見惡地好物的「惡作聚之物」。


關係人口的惡作「距」

惡地協作的社區實踐主要場域為台南的左鎮、龍崎與高雄的田寮、內門,為了讓幅員廣大的惡地場域夥伴跨區交流,也讓惡地的關係人口們一同參與。我們透過巧妙的神之手配對,希望讓四個社區場域的社區夥伴、在地青年、店家老闆,以及曾參與惡地協作的學生、助教、老師、引導師,及周邊地區的工作者、作家、電視台工作者等,能驚喜的收到過去曾共事的夥伴或是未來合作對象的禮物。而這個交換禮物的距離,最遠的關係人口甚至是住在宜蘭與花蓮的惡地之友呢(請詳見惡作距地圖)!


禮物盒設計理念

由於這次不是實體聚會的交換禮物,為了讓活動更有手作溫度,我們嘗試以DIY貼紙包的方式,製作了職人精神惡地魂、惡地好人出沒、惡地走跳仔、內有惡物地址貼等,讓大家在包裝禮物盒時,也能發揮創意、展現自己的風格。

此外,這次也特製了絨感材質的禮物封條,呼應惡地協作的理念-「惡地和人」。當參與者將封條連接在一起,就彷彿是拉起了線頭、連結到另一端的惡地。




在這次的活動中,除了讓大家在年末忙碌之際,感受到來自惡地好人的溫暖,並參與了一場有趣、好玩、驚喜的活動,我們也從彼此交換的禮物中,看見了許多很有意思的惡地好物。

這次交換禮物的主題設定為「與惡地有關」、「惡的諧音梗」。謝謝35位參與者發揮創意、用心準備了各式好物來交換,為彼此送上暖心的祝福。我們從禮物中精選與整理了五大類型的主題跟大家做分享。󠀠󠀠


【惡作聚之物大開箱 Part.1-惡地好食】

汲取自惡地養分的農作,在左鎮女孩的巧手下成為融入葛鬱金的鳳梨酥;使用左鎮賴爸爸種的筍子製作成傳統滋味的醬筍;在田寮自家種植的果園中,烘曬出富含鎂、鉀、鹽的惡地芒果乾;田寮產地龍眼花製成的特殊風味花茶;以及在內門的農場主人親手熬煮製作的洛神花與木鱉果果醬;配上左鎮老街上由西拉雅青年聚集孵化的「Lawlaw」咖啡。每一口惡地好食,都是對土地、家鄉的真摯情懷。

  • 左鎮-柒莯先生 Mr.chimu 堊地白金鳳梨酥
  • 左鎮-嘮嘮咖啡 招牌咖啡豆
  • 左鎮-賴爸醬筍
  • 田寮-惡地農夫 自家種植無糖芒果乾
  • 田寮-田那提幸福花茶
  • 內門-恬美農場 手作果醬和茶包

󠀠

【惡作聚之物大開箱 Part.2-惡地選讀】

「惡地是什麼?」初次來訪惡地的朋友都會產生疑問,透過書籍從惡地的自然環境、社區發展、生態旅程及飲食文化切入,讓我們有機會理解惡地地貌背後,人類、動物、環境的大地故事,也呈現出惡地豐富且具韌性的樣貌。


這次參與交換禮物的夥伴們紛紛送上關於惡地的書籍,你最想看哪一本呢?

  • 《臺灣惡地誌:見證臺灣造山運動與四百年淺山文明生態史》
  • 《野力再生:翻轉社區營造DNA》
  • 《你是特別的:臺灣草鴞與西拉雅鴞郎的旅程》
  • 《好好吃飯:臺南淺山的理想初味》


【惡作聚之物大開箱 Part.3-惡地凹豆(outdoor)】

 位在淺山的惡地,是從市區走往戶外的好選擇,曾經在惡地進行田調、修習課程、記錄生活的人們,有志一同的送上前往惡地時要攜帶的戶外用品!在夏季溼熱的天氣中,防蚊、防曬、涼感是必須品,手機掛繩讓雙手解放更加舒適,獨特設計的穿山甲徽章與襪子穿出惡地風格,隨身帶著左鎮北極殿的平安符,讓在惡地橫行走跳的夥伴們一路平安!

  • 防曬防水帽
  • 左鎮北極殿平安符
  • 穿山甲徽章、襪子
  • 涼感毛巾、手機掛繩、頸部風扇
  • 防蚊液、蚊香
  • 涼感袖套

󠀠

【惡作聚之物大開箱 Part.4-惡地手作】

惡地的泥岩惡地常被認為是荒涼、寸草難生的地區,但其實有著耐貧瘠與乾旱強風的莿竹,以及許多獨特珍貴的植物,這些惡地植物經過惡地好人們的巧手,也成為獨特的手作好禮。以竹篾編製的聖誕花圈,期盼收到的人如同惡地莿竹一般,在環境中謙卑佇立;結合竹編的竹精油手工皂組,是惡地的技藝也是記憶;自製的竹車車是童年回憶中那單純的快樂與滿足;來自惡地滋養的天然植物染的圍巾,象徵惡地好人們植得擁有的美好及溫暖;細心繪製的穿山甲,更是用心的祝福。

 

  • 童年回憶竹車車
  • 精油手工皂
  • 惡地好植暖暖圍巾
  • 手繪穿山甲小包
  • 竹篾聖誕花圈
  • 竹手工皂


【惡作聚之物大開箱 Part.5-惡地好夢】

送出一個捕夢網又收到一個捕夢網的機率有多高呢?這次交換禮物中,有三份捕夢網,可說是惡地好人們沒說好的絕佳默契。

如同其中一位參與者所言:「補夢網,讓我直接聯想到堊地所發生的一切,承載了許多人的夢想、心情、汗水與腳步,它不一定是順遂,不一定是平坦,但是只要堅定信念,勇往直前,夢想就會在堊地上實現。」

惡地,是個可以做夢的地方、可以實現夢想的地方,或許實現美夢得用不少噩夢來換得,但是帶著越挫越勇的韌性與勇氣,以及一群人的實踐行動力,捕夢網將帶來好運與祝福!

再次感謝這次參與「惡作聚之物」的朋友們,延續交換禮物的主題,我們將進一步舉辦惡地小聚活動,邀請這次的參與者一起討論以惡地為主題的精選好物,期待能發展出獨一無惡的惡地伴手禮!󠀠

Share:

【成果發表】參與式規劃設計方法的反思與成長


(文/李悦恩;攝影/吳子宜、李悦恩)

  隨著學期進入尾聲,參與式規劃設計課程迎來令人期待的成果發表活動,這不僅是一場展示專案成果的機會,更是同學與業師間交流、反思的絕佳時刻。本次邀請曾在課堂上進行實務演講的嶼典張瀞今負責人以及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楊佳翰所長,一同擔任本次成果發表的評審老師,透過專業的視角與建議,讓同學們的努力成果有更全面的回饋。

  活動由六組同學分享專案內容,以各自從權益關係人訪談,再到辦理走讀活動與工作坊,探索參與式規劃設計中的挑戰與解方,組別的專案涵蓋都市發展、校園公共空間規劃、社區參與等不同領域,展現參與式設計的多樣性與實用性。

第一組:鐵路地下化議題的實踐與省思
  第一組的專案聚焦於都市發展與交通建設的關鍵議題,透過實地訪談與走讀活動,發現學生對於該議題下校園空間的期待,遠不止於目前規劃的範疇,期望透過工作坊的討論結合校園內外的空間討論,帶來更便利的生活空間,並夠藉由此次機會讓學生的聲音能成為校方未來規劃的重要參考。


第二組:院圖中庭空間規劃
  透過參與式設計探討閒置空間的活化可能,走讀活動中發現木棧板損壞、燈光不足、遮蔽欠缺等問題,使用者多以經過為主然而停留意願低。工作坊辦理匯集學生、商家及規劃者意見,提出增設座椅、改善動線、加強維護等建議,過程中雖面臨互動不足與設備限制,團隊仍期望透過本規劃,促進中庭的多功能發展以吸引更多人使用。

成果發表頒獎

第三組:崇誨國宅的參與式規劃實踐
  針對社區內活動中心的活化進行參與式規劃,期望提升居民對公共議題的關注並凝聚社區意識,活動中心雖地理位置優越,卻因為視線受阻、動線不友善及開放時間短等問題,導致使用率低。工作坊邀請居民、租屋者及房東等利益關係人,針對入口意象改造、空間分區與活動規劃等議題提出建議,團隊同學提出加長開放時間、改善人行道無障礙設施、優化內部空間配置等解決方案,持續行動促進社區凝聚力,讓活動中心成為居民交流的重要場所。

第四組:成大藝坊的使用者探索
  期望透過本堂課的學習,提升成大藝坊的知名度與可及性,了解學生對藝坊認識不足、入口意象不明確及宣傳效果不佳等問題。多數學生雖曾經過藝坊卻未曾進入,甚至對其功能與目標缺乏了解,邀請在校生、藝術中心成員,探討藝坊空間活化的可能性,進一步提出改善方案,如增設導引設施、加強社群宣傳、舉辦跨領域活動等,讓藝坊成為學生校園生活的一部分,發揮其促進跨域藝術交流與文化推廣的初衷。

報告互動環節

第五組:看不見的障礙,無障礙設計
  透過環教活動的情境模擬與角色扮演,探討館內空間對不同使用者的影響,期望向系上提出改善方案。參與者包括系上學生、老師、外系學生及訪客,模擬持拐杖者、輪椅使用者、視障者等角色,實際體驗新舊館通行路徑,記錄障礙點並進行意見交流,活動參與後提出階梯過多、路面連續性差、新館電梯使用不便等,目標以通用設計概念,打造友善、無障礙的學習環境,提升空間的公平性與共融性。

第六組:一活草坪的共創願景

  小組同學們蒐集學生、總務處及保全等權益關係人的意見,發現了視覺阻隔、通行不便及設施缺乏等現存問題,工作坊的討論中,討論出如增設座椅、改善照明、優化動線及設施配置,提升空間的可及性與舒適度,過程中同學們也反思,需要加強參與者的投入程度,以多樣化的表達方式收集意見,確保規劃能切實反映使用者需求。

  這次成果發表並不單是一次檢視課堂學習成效的機會,更是同學們將理論應用於實務的重要體驗,透過專案分享、問題討論與經驗交流,對參與式規劃設計有更深的認識,累積規劃實習所需的寶貴經驗,帶著本堂課程的知識,期待同學能夠將參與式規劃設計的學習成果。

成果發表結束後的短暫休息
Share:

【課程講座】參與式?規劃設計


(文/李悦恩;攝影/吳子宜、李悦恩)

|講者介紹|

  參與式規劃設計方法的第一場課程講座,邀請了嶼典創社顧問有限公司張瀞今負責人,過去在經典工程參與臺北市都市排水環境營造規劃、永春陂濕地公園設施營造及改善工程與景美溪總體環境營造規劃等工作擔任協同主持人,在業界擁有多年的實務經驗。以「參與式?規劃設計」為題,從個人經驗引領學生認識何謂參與式規劃設計,回到規劃與人之間的關係,究竟好的規劃需要由誰來支持?為什麼需要參與式規劃? 

|議題與需求|
  近年在民主化的過程,公共事務在運作與決策時更注重民眾需求,對空間專業者來說最重要的是解決業主需求。參與式規劃設計的組成要素分成使用者需求、同理心與轉譯,深入需求貼近與理解在地紋理,釐清議題處理社會需求中的空間議題,過程中需要重視權益關係人的資源與限制,關於身為規劃者是否應該在該議題上有預設立場,我們仍然要有自己的價值觀,並在轉譯時設定議題發揮作用並進行策略系引導,像是在工作坊中設定短講主題或工作坊的桌長邀請人選等方式。


|工作坊與權益關係人|
  進入操作流程,張負責人提到拜碼頭的重要性,透過拜碼頭才能進一步議題盤點並提出相關策略以凝聚共識,第一場工作坊後進一步聚焦方案擬定初稿,再次做溝通確認。而其中需要讓參與者熟悉彼此,讓對議題的願景逐漸凝聚,在工作坊中找出核心人物推動議題達成最初的目的。在課程中以此為練習讓各組針對工作坊的操作流程,規劃一場屬於自己議題的工作坊與參與式規劃的流程,其中要帶入在地者、專業者與公部門等的權益關係人呈現權力關係與社會網絡,以掌握公共資源做出決策。

  練習過程中學生以講者的案例提到的權益關係人重新組成參與式規劃的流程,提到每一組都是社會的縮影,在討論中即使議題相同,但認定的權益關係人可能不盡相同,因此關係人越多,讓議題能夠朝更多元方向發展。在議題的指認,要先以民眾的角度思考空間上有那些問題與資源,讓民眾將自己生活所關注的點帶入圖紙上討論,各組在內容中提到像拜碼頭、環教活動、現況照片與便利貼等,這些在課程中張負責人提到參與式規劃重要的工具與環節,最終要協議出小組的共識,才有機會找出在不同背景下每個人都能勉強可接受的折衷方案,因此先從廣義的方向進行討論,在進入細節中討論優先順序的流程相當重要。


學生練習安排工作坊流程



|實例操作|
  在學生對工作坊的流程有初步認識後,接著以台北市排水系統環境營造規劃工作為例,針對實務操作的細節深入分享。案例中在示範區域辦理願景工作坊並以行動對策工作坊與還教活動來進行可行性評估,而在工作坊之前,透過系統性的地理資訊圖資GIS疊圖、生態檢核與建立擇點原則找出議題下的潛力候選點,過程中以訪談與擾動來深入每個關注點位的參與程度與環境現況。以5W1H分析法將整個議題內容重新分類,發現多數參與者的身分為代理人,補充調查時未竟之處與在決策時增加民意認同,讓民眾更能理解資源分配的結果,而非只有代理人參與議題。

 回到最初的問題-好的規劃需要由誰來支持?因此在潛力評估後需要再加入業主的評估,在這此實例最終選擇三處作為示範區辦理工作坊投入。提到其中一場工作坊,將時間、地點、參與人資訊先確認,接著在工作坊中使用道具如區域地圖或模型討論議題,拆成口語化的小問題搭配現況照片與願景圖對照增加對規劃後想像可能,最後發現共同提及的關鍵字蒐集各組共識,同樣在工作坊使用5W1H確認階段任務與可補足之處。環教活動也可作為參與的一個環節,探索空間中可能發生的有趣活動,從工作坊的桌椅轉到現地參與活動,從不同角度理解地方。

  本次透過張負責人的分享,了解參與式規劃是為了凝聚更多權益關係人的需求,空間規劃者的角度,從議題中找出與空間相關的議題討論,拜碼頭深入在地了解權益關係人網絡、辦理工作坊逐漸凝聚共識制定決策,讓規劃不再僅限於規劃者與代理人之間,而是透過參與式規劃讓願景的建立是來自所有人共同的想像。


各組課程練習發表
Share:

【課程記錄】「群聚生態學」台南市左鎮淺山生態調查

 (文/ 涂肇中;攝影/ 涂肇中、許惠晴、陳景皓)

由生命科學系生態組的李亞夫老師所指導的「群聚生態學」的課程,藉由引導學生到台南市左鎮區的淺山地區、惡地和自然環境中,進行當地生態、棲地與微棲地種類的調查。了解野生動物對棲地的需求及與不同類型棲地的關係,學習以實驗方法驗證影響野生動物分布的機制,並認識野生動物棲地利用的實驗研究及執行辦法 。藉此了解潛山社區中人、環境、與生物的交互關係與素材,協助潛山社區環境教育,進而促進鄉親認識居住的環境,達成促進環境永續與生態復育的目標。


本課程以文獻蒐集、閱讀回顧、綜合討論及野外調查的方式,介紹族群成長模式、變異、族群調節、年齡結構、發育期結構、變動族群與空間結構及族群存活分析之原理,並介紹族群動態模擬程式RAMAS EcoLab,以及如何應用於自然資源管理與決策。希望讓學生對群聚生態學完整、全面、且宏觀性的認知與理解;培養確立理論、假說、與測試假說的邏輯關係之能力,並對經典文獻之知悉、研習、探討、批判。

學生在9-12月期間於台南市左鎮區的農路、沿溪步道進行多次的群聚生態調查。其中以慢步行走的方式進行整個樣線的調查,並記錄目擊或聽到的動植物,包括時間、與觀察者距離、離地距離、棲地和微棲地類型、 動物行為……等。

              

電線杆上的大冠鷲        
         




Share:

【成果發表】【活動記錄】「鳥類學」台南市左鎮淺山鳥類調查

(文/ 涂肇中;攝影/ 涂肇中、許惠晴、陳景皓)

  由生命科學系生態組的李亞夫老師所指導的「鳥類學」的課程,藉由引導學生到台南市左鎮區的淺山地區、惡地和自然環境中,進行當地生態、棲地與微棲地種類的調查。了解野生動物對棲地的需求及與不同類型棲地的關係,學習以實驗方法驗證影響野生動物分布的機制,並認識野生動物棲地利用的實驗研究及執行辦法 。藉此了解潛山社區中人、環境、與生物的交互關係與素材,協助潛山社區環境教育,進而促進鄉親認識居住的環境,達成促進環境永續與生態復育的目標。

  本課程為脊椎動物學之進階課程,將介紹鳥類基本生物學、研究方法、與其應用,並深入說明鳥類起源、目前所接受的有關其中各鳥類群之演化與親源關係、及現存鳥類之分類與多樣性。此外,並將從個體(型態、生理行為等)、演化與親源族群、群聚等層級,探討鳥類動物與物理環境與其他種間之相互作用及適應,以及其對現今鳥類之多樣性、各物種之分佈、與物種豐厚度等現象的影響。透過課程希望學生認識鳥類及腦類多樣性、深入探討鳥類生物學、生態學及與人類關係,並探討鳥類在生物多樣性與保育生物學上的價值。

  在9-12月期間於台南市左鎮區的農路、沿溪步道進行多次的生態與鳥類調查。 一共有8條樣線,其中以慢步行走的方式進行整個樣線的調查,以及在樣線中設置10-12個樣點進行鳥類定點調查,並記錄目擊或聽到的鳥類,包括時間、與觀察者距離、離地距離、棲地和微棲地類型、 動物行為……等。

  此調查記錄到42種鳥類,其中4種保育類,5種特有種,13種特有亞種,4種外來種,28種留鳥,,10種冬候鳥。


  另外,本課程還邀請了姚正得講師及多位標本師進行「鳥類研究與標本實作工作坊」。讓學生親自製作鳥類標本和更深入認識鳥類的生理特徵和結構。


Share:

【成果發表】「日治台灣日常生活史研究專題」113學年度惡地協作調查期末論文發表會

  (文/林彥宏;攝影/林彥宏)

114年01月16日是本學期惡地協作課程同學進行期末論文發表的日子,地點於成大光復校區歷史系館2樓25236多功能教室,時間為早上9:00到下午15:00。成果發表會主要由選修「日治台灣日常生活史研究專題」的同學為論文發表人;必修「論文寫作與實習(一)」課程同學為論文評論人,共分為6大主題,以下是各個主題與發表人、評論人之介紹內容:

第一場次主題為【玉井地區產業歷史1】,論文成果由歷史所博士生瀨谷友佳子同學發表〈日治時期玉井的苧麻產業〉,聚焦玉井地區苧麻產業從大武壠原住民到日治時期發展的歷史過程;評論人則由歷史所碩士生陳柔辰同學擔任,認可本文對玉井地區產業歷史的貢獻,並提出應加深對原住民角度、以及書寫上安排應該要按照時序推進等建議。

第一場次瀨谷友佳子同學報告照片。

第一場次陳柔辰同學評論照片。

第二場次主題為【玉井宗教與族群文化歷史】,由歷史所博士生吳振豐同學發表〈從公廨到公廟:初探玉井信仰變遷與發展〉、歷史所碩士生林挺翔同學發表〈族群互動與探討—以清領到日治時期玉井大武壠之族群互動為例〉——吳振豐同學從玉井北極殿發展和碑文,試圖分析大武壠原住民與北極殿建立背後漢人勢力進入淺山地區引起宗教信仰相互影響關係;林挺翔同學則從大武壠族從清代到日治時期,試圖解析淺山地區原住民與漢人交互活動的族群關係。評論人歷史所衣冠群同學,肯定發表人提供的族群移動地圖史料,但建議要標示清楚圖片出處,以免發生資料來源不明等問題。

第二場次吳振豐同學發表論文照片。

第二場次林挺翔同學發表論文照片。

第二場次衣冠群同學評論上述二位發表論文同學照片。


第三場次主題為【西來庵事件1】,由歷史所碩士生沈鴻運同學發表〈重論西來庵:從馬克思主義及唯物史觀出發再審視〉,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重新檢視西來庵事件時代背景、發生與失敗原因,觀點十分新奇;評論人由歷史所碩士生林義荃同學擔任,很肯定本篇論文的創新觀點。但本篇論文發表討論十分激烈,參與發表會陽明交大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生朱博琛提出史料使用上需要更豐富、精確;衣冠群同學則提供對唯物史觀的使用必須有充分說明等意見。
第三場次沈鴻運同學發表論文照片。

第三場次林義荃同學評論照片。

第四場次主題為【惡地人文與文學地景】,由台文所孫嬿婷同學發表〈惡地地形人文景觀與文學地景_以《惡地公的花生糖》、《Taa-Hahuhahuhai 月光下的夜祭》為例〉,從兩本繪本文學的角度,剖析惡地人文與文學地景的建構,增添惡地研究的角度與視野。評論則由歷史所王哲昕同學擔任,非常肯定本篇論文的研究觀點,也提出可以多些對文學地景、意象的討論,以及繪本作者的創作背景,更能深化讀者理解惡地人文文學形成的養分。
第四場次孫嬿婷同學發表論文照片。

第四場次王哲昕同學評論照片。

第五場次主題為【玉井地區產業歷史2】,由歷史所碩士生高偉智同學發表〈臺灣芒果產銷:為何玉井成為芒果的代名詞?〉、歷史所博士生楊一樂同學發表〈從甘蔗甜到芒果香——淺談玉井地方產業變化〉,兩篇論文皆從玉井與芒果種植到變成鄉鎮特色物產歷史做出分析;評論人由歷史所碩士生黃晶同學擔任,指出兩篇論文應該要更深入對芒果種植的特殊歷史背景加以琢磨,以及論證上要更為嚴謹,才讓文章會更有說服力與學術價值。
第五場次高偉智同學發表論文照片。

第五場次楊一樂同學發表論文照片。

第五場次黃晶同學評論照片。

第六場次主題為【西來庵事件2】,由台文所博士生羅倩同學發表〈「西來庵事件」的文化轉譯變遷:從何基明《血戰噍吧哖》(1958)談起〉,是以戰後1950年代台語片繁榮時期何基明導演《血戰噍吧哖》為核心,討論當時戰後國民黨政府宣傳抗日事件影片和台語片的輝煌,以及本片膠捲遺失如何從現有史料復原、窺探一二的過程。評論人歷史所碩士生高偉智同學提出內文錯字、冗字的修改問題;陳文松教授則肯定本篇論文的貢獻,也希望《血戰噍吧哖》膠捲有重見天日的一天,更能理解戰後政府與人民如何看待西來庵事件的歷史角度。
第六場次羅倩同學發表論文照片。

第六場次高偉智同學評論照片。

總結而言,本次惡地協作論文發表課程,首次加入評論人的環節,能讓論文發表的同學有更多角度修改或增加論文的內容;並且在主題式的發表與評論過程中,更能讓與會者集中聚焦惡地踏查的議題,加乘討論效果與意義。最後,謝謝惡地協作辦公室曾思茜專案規畫師蒞臨本次論文發表會,以及各位修課、參與田調同學的努力!
Share:

【田野調查】惡地之美:從左鎮公舘看見再生的力量

(文/侯育珊;攝影/侯育珊)

當我們來到位於台南左鎮的公舘社區時,看到這片地形獨特的土地,這段經歷不僅是學習的過程,更是一場探索的旅程。

左鎮公舘社區位於台南的泥岩惡地地形。這裡的地貌由皺褶的泥岩山脊和深邃的溝壑構成,風景展現出一種粗獷的美感。然而,這片土地對農業生產並不友善。土壤貧瘠、水土流失嚴重,且土壤不易保水也不易排水,加上地形的限制,農作物在這裡生存並不容易。

初次造訪這裡,除了被壯麗的自然景觀所吸引,居民的熱情好客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在微笑的背後,卻隱藏著社區所面臨的挑戰。由於年輕人大多外出求學或工作,公館社區正面臨人口外流的危機,留下來的多是年長的居民。如何重振這片土地,已成為他們共同努力的目標。

深入了解後,我發現這片土地上有一種特殊的作物——葛鬱金。初聽此名時,我還以為它是某種中藥材。然而,隨著調查的深入,這種植物的特性和故事逐漸吸引了我。葛鬱金是一種地下塊莖植物,適應力強,耐旱且耐貧瘠,是這片惡劣環境中的生存高手,因此成為公舘社區的代表作物。

(圖:種植於惡地農田中適應良好的葛鬱金)

一年四季,葛鬱金田展現出不同的面貌,彷彿在與季節進行對話。夏季,充足的雨水使田間開始冒出水丁香,為單調的泥地增添了一抹生機。此時,田裡還能見到合萌這種植物,它能固定大氣中的氮源,對土壤非常有益。

進入秋冬,田野的景色悄然改變。隨著乾旱季節的來臨,合萌和水丁香逐漸倒下,取而代之的是其他植物的出現。大飛揚草以其翠綠的色彩搶先佔據空間,紫花藿香薊則以其芬芳吸引注意。旋花科藤蔓開始攀爬,成功白花菜點綴其間,而大花咸豐草外白內黃的花朵則為田野增添了一抹溫暖。

田地的季節變化讓我見識到土地的生命力。每次在田間觀察和記錄時,我彷彿能聽到土地在講述它的故事。更令人感動的是居民們的辛勤勞作。他們將葛鬱金製作成粉末和麵條,並結合地方特色舉辦文化活動,賦予這片土地新的價值。

(圖:隨著冬季來臨,原先耐濕的草種已逐漸枯黃,葛鬱金探頭出來)

土地的故事不僅僅是地理和生態的記錄,更是人與土地之間的連結與互動。左鎮公舘社區以行動告訴我們,只要懷抱希望,即使面對惡劣的環境,土地依然能夠孕育未來。

Share:

【高教創新】成功大學-行走惡地,協力發掘在地寶藏

 內容轉貼自高教創新,連結請參考https://www.news.high.edu.tw/usr//content.php?cid=288&did=1270&fbclid=IwY2xjawH1sjZleHRuA2FlbQIxMAABHcwwINivNRSFHySHI-5Ed8Fdcn0EaNNiN3KoIqRoE8BCegB-C3tqxhbUFQ_aem_j403I9b2QhszHyPm2VC6CQ

攝影﹕曾思茜

「惡地的土地會黏人」。七年前因產學合作初次踏入農村,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張秀慈從此迷上這片天地,「未接觸之前,我以為這裡是荒野一片,深入了解後,才發現這片土地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歷史與自然生態,有許多特色值得挖掘。」臺灣西南泥岩惡地由白堊土構成,地貌猶如月球表面,因此俗稱為「月世界」。

從農村再生計畫擴展為大學社會責任計畫(USR),成大惡地協作跨領域團隊至今仍持續探索這處涵蓋臺南市左鎮、龍崎,以及高雄市內門、田寮的惡地地形淺山區域。透過學校與社區的合作,團隊將各種可能性轉化為社區的亮點與競爭力,讓外界看見土地上人群的韌性。

湯姆生馬雅各之路,國家文化路徑

成大選擇採用「資產導向」,而非傳統的「需求導向」方法。需求導向聚焦識別社區問題並引入資源來解決問題;資產導向則著重認識和利用社區已有的資源及優勢來促進發展。許多當地居民習以為常的地景,在學校團隊等「外來者」眼光挖掘下,成為吸引外界慕名而來的「資產」寶藏,例如已列為國家文化路徑示範路徑之一的「湯姆生、馬雅各與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正是因此被發現的瑰寶。

在田野調查中,團隊聽到許多引人入勝的故事,例如左鎮許多長輩回憶小時候,曾每天拿著火把在天未亮時,從草山走路去岡林上學的經驗;或是教會會友們回憶以往週日半夜得從岡林教會走到高雄內門木柵去參加主日禮拜。張秀慈透過成大建築學系副教授簡聖芬的分享得知後,很感興趣,「居民拿著火把走在惡地地形上,很有畫面感呀!我想要知道更多。」其實,張秀慈初訪左鎮時就很納悶,「這麼一座偏鄉小鎮,怎會擁有好幾座美麗壯觀的百年教堂?」

來自成大規設院、電資學院、文學院、生科院等多個院系的老師們,出於好奇,深入挖掘這些故事中的歷史人文與自然景觀。成大USR團隊從府城向東探索這條火把之路,同時,另一支團隊從內山向西走去,在高雄甲仙文史工作者游永福與社區大學、在地組織的努力下,雙方在這條路上相遇,一段十九世紀初的歷史重新出現在世人眼前。

西元一八六五至一八七二年,蘇格蘭皇家藝術協會會員暨旅行攝影家約翰湯姆生(John Thomson)展開東亞攝影之旅。一八七一年,他由廈門乘船來到臺灣打狗(今高雄),在英國基督教傳教士馬雅各(James L. Maxwell)醫生的帶領下,歷時近三週,行走於南臺灣山區平埔原住民族群聚落,以近六十張濕版攝影影像,記錄一百五十年前福爾摩沙的自然環境與人文地景。

湯姆生和馬雅各所走的路,正與當地居民的火把之路重疊,這條路由此從歷史中浮現,成為名為「湯姆生馬雅各之路」的歷史遺跡,也成為吸引遊客深度探訪的惡地壯遊路線。「更重要的是,這件事讓在地重新認識自己,並以此為榮。」張秀慈說。二〇二一年正值湯姆生來臺一百五十週年,經過各方努力,在臺灣歷史博物館的加入之後,加入多元族群的觀點,讓「湯姆生、馬雅各與臺灣多元族群文化路徑」成為國家文化路徑示範路徑的正式名稱。

資訊及知識傳承,減少社區困擾

資訊和知識的傳承,成為惡地協作的一大特色。「從農村再生到USR,各項計畫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由於缺乏有效的資訊記錄與分享,導致每個計畫皆需從頭開始,這不僅對社區造成困擾,也是資源浪費。」張秀慈說明癥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團隊成立了「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大社群,有效改善了此一情況,「不僅方便老師在各自領域交流合作,也促進了資訊和知識的有效傳遞,確保課程之間能夠順暢銜接,避免重複提出相同問題,減少對社區的打擾。」

值得一提的是,團隊開始錄製「惡地莿竹林」Podcast,邀請團隊師生及社區成員分享經驗。請在學生進入社區之前必須先聽完,縮短起跑時間。此外,課程成果也會在教師同意下分享給社區,包括基礎研究、規劃設計、經營管理方案的報告圖表等,讓社區可以直接引用這些資料來支持他們後續的計畫提案。「透過此機制,資訊和知識得以傳承,尤其對於人口外移嚴重、與年輕一代相對缺乏與外界交流的社區來說,更是提供了一座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張秀慈強調。

找到合作平衡點,走得長久

在與地方合作的過程中,張秀慈強調平等互惠的重要性,「無論是大學還是地方社區,沒有一方比另一方更重要。」因此,參與者能根據自身需求找到合作平衡點,畢竟身心俱疲只會讓人對社會實踐卻步,「當地方社區提出需求時,我有時會坦白告訴對方,團隊目前沒有專業或課程可以對接任務,但會協助詢問找到其他資源的可能性。」這種坦誠的態度,反而讓成大與地方社區的合作更加穩固;更重要的,是讓彼此在過程中培養以同理心出發的夥伴關係,才是社會實踐的永續經營之道。

從農村再生到惡地協作計畫,張秀慈樂在其中,也苦於時間不夠用。大學教師平日身負教學、研究、輔導重任,已是忙碌異常,再加上在地服務及自己的家庭照顧,時間運用非常破碎化,「我的解法是將各項工作轉化為資源,透過場域實踐來整合。」

例如,當年適逢湯姆生來臺一百五十年,大學與地方自發性串聯紀念活動時,當學生諮詢有關於教育部青年壯遊活動構想時,她即建議學生親自走一遍湯姆生的攝影場景。在這次壯遊中,學生每到一個社區,居民會傳送照片回報學生平安抵達,因此輔導學生的同時也在經營場域。她也觀察到,透過此次走讀,學生與土地的連結愈深、情感愈濃,「就像是撒下種子,某日會萌發出投入社區營造、地方創生的熱情。」她深知,無論是計畫還是合作,人,終究是所有事情的核心。

打造永續機制,確保行動繼續

大學實踐社會責任對學生來說,是一場體驗式學習,但常見學生被要求「不斷投入」,卻少有機會停下來思考為何而做?久而久之,就因倦怠感而退出。張秀慈因而特別重視給予學生反思的餘裕:「我學到了什麼?」、「這個經驗的意義是什麼?」、「下一步該如何行動?」透過個人與自身的對話、個人與團隊的對話,讓學生清楚理解自己行動的意義,從而激發內在的驅動力。

計畫終究會結束,行動卻要持續。朝永續經營的方向邁進,校內需推動制度改革及機制建立,包括如何設計課內學習及課外活動機制,強化學生深度學習;連結教師升等與USR;打造社會實踐專責機構,讓計畫職員不因計畫結束離職;對內確保溝通管道及資源持續,對外則須積極建立大學與社區合作方法論與知識體系等。透過這些努力,張秀慈期待惡地協作計畫能夠實現「沒有USR,也能USR」的願景。 

圖片提供:張秀慈
Share:

【成果發表】「鄉村與區域規劃:理論與實務」美濃區生產相關議題梳理及其與鄉規對接之探討

 (文/郭玠佑;圖/各組期末成果;攝影/郭玠佑)

本學期由都計系黃偉茹老師與李俊霖老師帶領的課程來到尾聲,同學們以「美濃區生產相關議題梳理及其與鄉規對接之探討」為題,結合課程講授之城鄉理論、演講的實務經驗,以及環境思潮的規劃,指認出地方生產議題,以及鄉規制度可以如何回應的總結。在2025年1月2日的成果簡報,我們額外邀請美濃地方夥伴出席,包含美濃農村田野學會、美濃農會等,給予地方真實回饋以及意見交流。

第一組設定以野蓮產業為主要關注面向,及其發展對地下水的影響,提出永續生計觀點的規劃構想。首先回顧美濃地區地理與水文特性、野蓮種植現況及其對地下水資源的需求與影響,綜整當前面臨地下水資源緊張、野蓮產業對於地下水高度依賴兩大議題。接著,基於系統圖與環境容受力的分析框架,探討地下水相關議題關鍵要素、要素間關聯性,及野蓮分布對地下水系統的潛在影響。最後運用土地使用適宜性分析,得出適合種植建議區位,並提出搭配農地滯洪與建立地下水管理系統等對策,以期實現產業和地下水保育並行的永續發展目標。

第一組期末成果重點
第一組「野蓮生產相關地下水議題,研究議題系統分析及初步規劃構想」期末成果重點 

第二組探討美濃作為區域農產品集散中心的發展策略。美濃位於高雄都會區與內山具有農業交通樞紐優勢,隨國道十號延伸段建設,物流與農產運輸效率將顯著提升。操作上以美濃優勢作物-四季豆與菜豆,作為主要收取作物示範地區交界,藉由訪談了解產銷鏈,以系統圖、容受力分析等,釐清課題及擬定對策。結合等時圈、設備需求量評估及土地適宜性分析,檢視農會新集貨中心的區位適宜性。結果顯示現有集貨場如龍肚、南隆具較佳適宜性。建議整合美濃製造品牌,提高品牌行銷與品質控管。策略若配合契作及零售通路比例調整,可望帶來永續的農業經濟效益。

第二組「美濃區作為區域農產品集散中心之策略探究」期末成果重點

第三組探討氣候變遷對美濃農業的影響及調適策略。美濃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因氣候變遷導致溫度升高與極端降雨機會增加,挑戰主要作物生產。研究目的盤點美濃主力作物,評估氣候變遷衝擊,並提出調適策略與布局建議。聚焦於經濟型作物—番茄為調適示範對象,進行土地適宜性分析,找出適合種植與溫室的區位。調適策略包括設施型農業、作物轉作及新作引進,結合政策推動智慧農業與綠色補助。發展建議強調智慧農業技術應用、耐熱品種推廣與農業保險,保障美濃農業永續;提出番茄轉作調適建議,以既有作物及慣習—四季豆、長豇豆進行操作。

第三組「美濃區氣候變遷農業作物影響梳理及調適策略之探討」期末成果重點

本次各組成果所關注面向、取徑皆有所不同,計畫內容與流程更非制式,足以看出鄉村發展課題的多樣性與獨特性。簡報過後,地方夥伴的反饋更是十分熱烈,一方面提供更深入的在地資料,也對規劃成果充滿好奇,與台上同學持續交流。而這個過程更將整個學期的學習帶往更好的方向,使得規劃學習得以不再只是一份作業,而是有機會與地方有互動、交流,乃至產生影響。

簡報後的交流與回饋


Share:

cobadlands.blogspot.com

技術提供:Blogger.

關於

本部落格主要紀錄教育部第二期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 「惡地協作:淺山地區之區域創生與跨域實踐」之相關活動。「惡地協作」計畫為國立成功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簡稱,本計畫立基本校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14-2019年間所執行之「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長期於台南左鎮進行社會實踐之基礎上,2020年起進一步透過申請教育部USR計畫,以「新體驗」、「新產業」、「新資訊」三個主題,將實踐場域擴大至西南惡地,範圍包含台南左鎮、龍崎、高雄田寮、內門等地,邀請成大校內跨領域師生,與地方組織及社群夥伴,進行結合惡地之場域教學與研究實踐。期許能夠建立在過去之基礎上,透過課程參與、研究深化、交流共學、資訊分享等多元方式,形成區域共學圈,協助惡地淺山地區的永續發展與創新經營。

歡迎回饋指教。

網頁建置成員:

張秀慈、黃奕綺、林潔、林佩潔、彭劭琳、蔡孟玲

網頁內容貢獻者:

吳虹玉、李文豪、林宏翰、林佩潔、林珊、林禹欣、林潔、郭佳妮、彭劭琳、廖紅雯、蕭柔、王薇婷、黃浩庭、陳品鈞、黃馨緯、林禹欣、黃任妍、莊秉元、林孟瑾、蔡孟玲、趙之為、郭玠佑、林宥祺、林筱棋、林玲安


collaborativebadlands@gmail.com


時間

標籤

搜尋此網誌

Labels

歷史紀錄